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籃球

即使行善一輩子也可能無法功德圓滿

  • 由 玩心幫 發表于 籃球
  • 2022-10-03
簡介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念念無有間斷,和上面的‘念念無滯,常見本性’是一個意思,也是‘善護念’的意思,護住每一個自性發出的善念,而不是私慾發出是惡念,這是功

嚴有什麼詞語

韋公問六祖慧能說:“我聽聞達摩祖師初到梁武城時,武帝問他:朕一生造寺度僧,佈施設齋,有何功德?達摩祖師回答說:實無功德。我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願聽慧能禪師說法。”

六祖慧能回答說:“確實沒有功德。不要懷疑達摩祖師之言。因為武帝心邪,不知什麼是正法,造寺度僧,佈施設齋,這些只是在求福,不可將‘福’當作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中”

由此可見,功德是需要切實修行才有,樂善佈施只不過是在求福。先有了修行的功德為本,再自然而然去佈施,這是用。

而不是還沒有修行的功德,就想透過佈施來獲取功德,這是不可能的,如果是這樣,那些善於佈施的人都能開悟成佛了。

即使行善一輩子也可能無法功德圓滿

六祖慧能曰: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是指開悟後的明心見性,見到了真實的本性,也就是開悟成佛了,這個是功,也就是說,切實的修行,致力於明心見性是功。等到見性後,自然能夠有眾生平等的心態,這是自然流露在外的德性。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每一個念頭都來自己本性中的善,沒有停滯,就能妙用無窮的應用,這才是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明心見性後,內心自然能夠謙下,所以是功。能夠做到謙下,自然對待任何事物都能以禮相待,禮就是流露在外的德性。

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開悟後,自然能明白萬法,就像佛陀面對不同的人,傳授不同的法,萬法同宗,講的還是見性,所以是功。心之本體是無善無惡的,離念是指沒有邪念、惡念、私慾等。當應對任何事物都沒有惡念時,就是德了。

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能夠時刻不離自己的本性是功,即是‘率性之謂道’,這是功。能夠時刻依照本性行事,這就是讓自性應用了出來,不讓惡念、私慾沾染本性,這樣去行事就是德行的外露。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想得到功德法身,只要依照上面所講的,才是真功德。

即使行善一輩子也可能無法功德圓滿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

如果是真正修功德的人,心不會輕視任何人事物,常常保持普敬的心。

心常輕人,吾我不斷,即自無功:

心總是輕視別人,我執不曾間斷,這就是沒有功。

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自性總是虛假不真實,這是無德,以自己的私慾為中心,自大無比,所以常常輕視一切,才導致了無德。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念念無有間斷,和上面的

‘念念無滯,常見本性’

是一個意思

也是

‘善護念’

的意思,護住每一個自性發出的善念,而不是私慾發出是惡念,這是功。然後對待萬事萬物都是正直誠實的心態,就是德。

這跟儒家《大學》中將的‘誠其意’是一個意思。如果能護住自性發出的善念,自然就是‘誠其意’,如果沒有依照自性發出是善念行事,而是依照私慾發出的惡念行事,就是對自己的‘意不誠’。

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修性是功,‘性’即‘心’也,‘佛法’即‘心法’,所以

修心正心是功,修身是德

‘修身’是在‘已發’上,‘正心’是在‘未發’上。正心則是‘中’,身修則是‘和’。

未發’是指“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意思是情緒沒有發出來的時候叫‘

’,也就是‘

正心

’。

‘已發’是指“發而借中節,謂之和”

,意思是情緒已經發出來了,但是能

用‘未發’時的‘中’來節制

,這就是‘

’,也就是‘

修身

’。

有了‘正心’的‘中’,就有了‘修身’的‘和’,所以才說“

欲修其身,先正其心

”。

身有了情緒偏頗,可以用‘正心’的‘中’來修正,所以才說“

心正而後身修

”。

由此可見,

正心修性是功,為體。修身是德,為用,體用一源。有了‘功’的體,自然有‘德’的用

即使行善一輩子也可能無法功德圓滿

儒家所說的“仁、義、禮、智”都是在不同情況下,內心自然生出而流露在外的

德之用

,其背後的本質都是一個

心之體

,這是功。

只是心在不同的境遇,給以不同的發揮。見父還他以孝,見領導還他以忠,見夫妻還他以別,見朋友還他以信等等。

但這些都不是刻意而為,講求的還是‘無為’,是自然之道,內心是純純的自然流露,是‘率性之謂道’,沒有一絲一毫的刻意,這需要有‘

功為體

’。

如果德性流露不出來,就要思考被自己的什麼私慾遮擋了,從而切實的克己復禮,克除私慾,讓此心之天理自然流露。

所以六祖慧能最後說到: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佈施供養之所求也。是以福德與功德別,武帝不識真理,非我達摩祖師有過。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