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 由 映紅醫生科普 發表于 足球
  • 2022-03-26
簡介01腹膜後副神經節瘤與神經鞘瘤在臨床診斷中比較困難,發病機制不明1、發病機制及病因目前副神經節瘤的具體發病機制不明,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副神經節瘤具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在過去的十年間又有10個新的易感基因被發現,曾經的PGL也被稱作“10基因腫

全身痠痛無力是什麼原因

導語:腹膜後

神經源性腫瘤

在臨床

上較為少見,病理型別多樣,也導致術前診斷難度較大,其中最常見的病理型別為副神經節瘤與

神經鞘瘤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往往無特殊臨床表現,多在

就診

腫瘤體積巨大,同時因腹

膜後腔特殊的解剖位置和

其內容多個臟器和組織

,使得手術難度很大。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01

腹膜後副神經節瘤與神經鞘瘤在臨床診斷中比較困難,發病機制不明

1、發病機制及病因

目前副神經節瘤的具體

發病機制不明

,但是可以明確的是副神經節瘤具有一定的遺傳易感性,在過去的十年間又有10個新的

易感基因被發現,

曾經的PGL也被稱作“10基因腫瘤”,但是

著研

究的不斷深入

,現如今已有超過20個易感基因被發現,其基因啟用途徑可分為假性低氧,激酶和Wnt訊號傳

導三種。

不僅如此,以前認為PPGL的

10%是遺傳

的,主要是以綜合徵的形式遺傳的教條也隨之煙消雲散。現在普遍認為至少40%的PGL患者存在生殖系的

基因突變,

其中一半以上的突變發生在SDHx基因中,

P

GL

易感基因突變人群的患病率為50%,且表現出明顯的多病灶性、低齡性。

神經鞘瘤的

發病機制

也暫無定論,現有最為人們所接受的說法是神經鞘瘤是一種與NF2相關的腫瘤,其特徵是雪旺細胞系標誌物的保留和

MAP

激酶訊號的失調,

大多數傳統的神經鞘瘤,無論是散發性的還是

綜合徵性的

,都有NF2的失活,但其他能導致共同結果的的基因改變還沒有被發現。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在86%和40%的

家族性

和散發性神經鞘瘤病中發現SMARCB1和LZTR1突變。SMARCB1、LZTR1和NF2都位於

染色體22q上

,在腫瘤發病機制中的關鍵中間步驟是SMARCB1、LZTR1和NF2野生型複製的共缺失。這也與惡性神經鞘瘤可能是由於遺傳性常

染色體顯性

遺傳性神經面板疾病而

發生的觀點相同。

2、診斷

腹膜後副神經節瘤與神經鞘瘤在臨床診斷中

比較困難

,因腹膜後間隙空間較為疏鬆故除非有典型的

臨床症狀

,如副神經節瘤出現特徵性的嗜鉻細胞瘤症狀,神經鞘瘤出現典型的神經壓迫症狀,否則很難因腫瘤自身壓迫症狀做到

早期發現

,早期治療。

並且腹膜後腫瘤往往對一般檢查

敏感度不高

,各種神經源性腫瘤的檢查結果差異不大,一般的影像學檢查均不能起到定性作用,故需要多種診斷方式用以達到更好的診斷效果。

3、病理學檢查

是診斷腹膜後副神經節瘤與神經鞘瘤的

金標準

,副神經節瘤典型組織病理學特徵是主細胞顆粒豐富,

胞核較大

,主細胞內含微嗜酸性細顆粒狀胞漿。主細胞位於中央,梭形、支援細胞或支援細胞位於

主細胞巢的外圍。

細胞可有

異型性,

可見核分裂現型,但不見壞死,根據組織學結構副神經節瘤可以分為經典型,腺瘤樣型及血管瘤型。神經鞘瘤典型的

組織

病理學特點是光鏡檢查可見腫瘤細胞呈梭形,呈巢形或

束狀排列

,可見核分裂及異型。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在免疫組化方面S100蛋白的

彌散表達是神經鞘瘤的獨特免疫組織化學特徵,同時波形蛋白的強陽性表達雖然可見於

所有間充質細胞

,但其在雪旺氏細胞中表達更一致。而其有別於

神經纖維瘤

的主要特徵是CD34為陰性。

4、基因檢測

高達40%的副神經節瘤是由目前已知的14個主要

易感基因

之一的種系突變引起的,這14個

易感基因包括

:F1,RET,vonHippel-Lindau基因,SDHD,SDHC,SDHB,EGLN1/PHD2,KIF1,SDHA,

IDH1

,FH,HIF2,SDHAF2,和SDHAF3。其中以琥珀酸脫氫酶最具代表性,SDHB基因突變特別容易發生

轉移性PPG

L,並與死亡率增加相關。

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遺傳性副

神經節瘤

的分子診斷興趣日益濃厚,TMEM127、MAX和SDHAF2等

易感基因

也被列入易感基因,建議對典型

基因

突變陰性的臨床高危患者進行以上基因檢測。神經鞘瘤的基因研究暫無明確證據表明基因檢測的必要性。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02

瞭解副神經節瘤的分類,臨床上患者無不適症狀故早期診斷較為困難

1、按照功能活性進行分類

(1)功能型腹膜後

副神經節瘤

:與腎上腺嗜鉻細胞瘤的臨床表現較為類似,都是由於兒茶酚胺類物質過度分泌所導致,常見

臨床症狀

為: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低血壓、心衰、

頭痛、

多汗以及代謝紊亂。通常由於症狀明顯,發現較為及時,往往發現時腫瘤較小,但需及時治療,否則可因長期高血壓而發生

急性心腦血管意外

(2)非功能型腹膜後

神經節

:無特殊臨床表現,因患者無不適症狀故早期診斷較為困難,待腫瘤增大產生腹部、腰背部疼痛,便秘等

壓迫症狀

時往往腫瘤已較大。

(3)亞臨床型:在

腫瘤

不受刺激

時無明顯臨床症狀,但在手術牽拉或擠壓時會發生相應臨床變化。大多數副神經節瘤為非功能型的。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2、按

、按

傳統觀點的腹膜後副神經節瘤一般被認為是

照腫瘤的生物特性分類

,但也具有惡性潛能及交界性狀態,病理檢查很難

良性腫瘤

鑑別良惡

。惡性腫瘤的定義為非嗜鉻組織中存在轉移,發生率在10%-17%之間,副神經節瘤為惡性的可能性

,SDHB基因突變的患者有40%甚至更高可能性發生轉移。

GAPP評分標準吸收了PASS評分標準中組織病理學的

較嗜鉻細胞瘤高

,還與時俱進的增加了Ki67指數與兒茶酚胺類

評分原則

的區別來預測腫瘤發生轉移的可能性,所以更具有臨床使用價值。

但是不論是哪種評分系統,區分副神經節瘤的良

激素型別

仍是十分困難的,因為確認其復發和轉移需要

惡性

。於是在更新後的2017年世界衛生組織內分泌腫瘤分類中,所有病例均被歸類為有轉移可能的

長時間的隨訪

,並將術語“惡性嗜鉻細胞瘤”改為“

惡性腫瘤

”。

腹膜後神經源性腫瘤在臨床上較為少見,臨床上往往無特殊症狀表現

結語:副神經節瘤作為一種特殊的

轉移性嗜鉻細胞瘤

,在臨床表現方面常合併神經內分泌症狀,在

神經內分泌腫瘤

方面較其他病理型別的腹膜後腫瘤更加註重患者各系統功能的穩定;神經鞘瘤因其特殊的

手術治療

,在診治過程中往往需要多學科協同合作,否則極易出現嚴重的併發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