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 由 千禧年代的羅曼蒂克 發表于 足球
  • 2022-02-26
簡介因此,在薩珊時代,波斯人就與阿拉伯人有了一定程度的交往,波斯文化就已開始對阿拉伯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波斯古經著作於什麼時候

波斯是世界上重要的文明古國,其古代文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700年的埃蘭王國。公元前553年,波斯帝國崛起於法爾斯,居魯士二世於前550年推翻米底政權,繼而擴大帝國領土,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鼎盛時期,波斯帝國囊括了尼羅河和印度河之間的遼闊疆域。

彼時,波斯文化與希臘文化交相輝映,成為古代世界靚麗的風景線。

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交往和互動可以追溯至前伊斯蘭時期。其時,有限的商貿和區域性的戰爭成為二者交往的主要方式,揭開了雙方文化交往和融合的序幕。該時期薩珊帝國文化底蘊深厚,阿拉伯半島則始萌文明雛形。因是之故,無論在物質文明領域,還是精神文化層面,波斯人的成就都遠在阿拉伯人之上。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一、波斯薩珊王朝的輝煌成就

波斯帝國的西侵野心與希臘城邦的利益相沖突,以致在公元前5世紀早期爆發了希波戰爭。波斯帝國西侵失利後,其國內日益出現一系列危機,阿契美尼德王朝逐漸衰落,最終被亞歷山大大帝所征服。但波斯帝國遺留的古典文化,深深鐫刻在波斯人的記憶深處;法爾斯地區(波斯文明的腹地)的人們致力於復興公元前6世紀阿契美尼德時期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從而給後人留下一種強烈的印象:

“它的情感一直是民族主義和宗教虔誠主義的。”

然而,公元3世紀的薩珊文化並不僅僅是波斯文化的復興,塞琉古和帕提亞文化也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換言之,薩珊文化被認為是東西方文化交匯、融合的產物。

公元3-7世紀,薩珊波斯帝國尊奉瑣羅亞斯德教為國教,擁有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疆域雖有變化,但一直控制著伊朗高原、兩河流域和今天的土庫曼南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地區。薩珊王朝對不同文化和宗教持開放態度,繼承和保持了兩河流域和古代波斯的文化傳統,

同時受到羅馬、拜占庭文化的影響

。由於其相容幷包的政策,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達到了古代波斯文明的最高水平。法國考古學家吉爾什曼說:“薩珊文明是伊朗民族一千年來歷史發展的頂峰。除遠東以外,在貴霜帝國覆亡之後,世界的歷史是由羅馬和薩珊的歷史組成的。”薩珊王朝在政治、宗教、藝術領域影響深遠,且因地處歐亞交通孔道,其溝通東、西方文化的作用,更是其它民族所難以相比的。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這一時期的波斯文化繼承和發揚了古代東方四千年的歷史傳統,汲取希臘、羅馬以及其他一些外來文化成分,影響廣泛,經久不衰。其時波斯文化的興盛,主要得益於統治者在社會生活各領域推行的一系列舉措。

其一,薩珊王朝建立了高度集權的君主政體。王朝統治者以“眾王之王”為尊號,大力神化王權,集世俗權力與宗教權力於一身,但中期以後受制於祆教高階僧侶和世俗大貴族階層。眾王之王之下設御前會議,該機構成員由王室貴族、高階僧侶、世族大家的代表組成。

“中央行政機構”的帕拉維語為“迪萬”

,由若干部門組成,這一稱呼以後也被伊斯蘭政體所採用。地方則由中央任命的總督進行管治,後者受中央行政機構的節制。

其二,薩珊諸王興修水利,廣建城市,國內秩序安定,經濟顯著發展。較為完備的水利設施促進農業的迅速發展,農業呈現一派富饒的景象;城市的興建和發展,促進手工業與商業活動的興盛,

甚至在手工業者和商業中出現行會組織

。此外,國際貿易亦是帝國收入的重要來源,波斯商人遍歷帝國各地販賣中國、羅馬、印度、敘利亞等地的商品,同時薩珊帝國商品也銷至上述地區。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其三,薩珊國王將祆教尊奉為國教。在薩珊諸王的提倡與支援下,祆教逐漸形成完備的宗教理論、複雜的宗教儀式和等級森嚴的教會組織,還組織編纂了該教的經典著作《阿維斯塔》,這是研究古代波斯宗教的典據。祆祠作為祆教的標誌性建築,遍佈帝國各地,甚至每一城市、每一村社都有祆祠。

其四,

統治者重視藝術文化的發展

。薩珊時期的藝術水平極高,尤為著名的作品是摩崖浮雕造像,造像皆為薩珊諸王誇耀武力和神化王權而開鑿;以王室為中心的大型宮殿建築造詣非凡。薩珊時期的帕勒維文學成果頗為豐碩,菲爾多西的史詩鉅作所依據的帕勒維文的《君主書》以及後來阿拉伯文《一千零一夜》的最初藍本《一千個故事集》都成書於薩珊時期。此外,波斯人在宗教曆法、天文和醫學等領域均有不俗成就。

阿拉伯半島的文明初興

1.歷史遺留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阿拉伯半島為紅海、阿拉伯海和波斯灣所環繞,唯一的陸地邊界是敘利亞沙漠,由於穿越沙質荒原和登陸無天然港口的海岸異常困難,這片土地長期以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片“孤懸海外”之地,

因此阿拉伯人往往將其故鄉稱作“阿拉伯人的島嶼”。

阿拉伯半島地理環境雖相對閉塞,但並非與世隔絕,而是處於文明世界的邊緣。公元前後,阿拉伯人主要以商貿和農業謀取生計,在其歷史發展中留下了久遠的文明足跡。

由於半島氣候乾燥,內陸植被稀少,資源匱乏,所以遊牧生活成為半島阿拉伯人主要的生活方式。因此,自亞伯拉罕時代以來,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基本保持不變。至矇昧時代,阿拉伯人尚處於原始社會的狀態,按照血緣關係組成氏族部落,每個部落各自為政,由被稱作賽義德或謝赫的部落領袖管理部落事務。他們身穿寬大衣袍,頭包披巾,以食椰棗、飲羊奶或駱駝奶為生。阿拉伯人逐水草而居,放牧、狩獵以及貿易。

值得一提的是,異常艱苦的生活環境常常使阿拉伯人食不果腹,因此半島內部的劫掠活動盛行,劫掠行為便成為帶有阿拉伯部落生活印記而受到推崇的民情風俗。這一民情風俗也對阿拉伯部落間的交往和互動產生深遠影響。

由於部落間劫掠行為頻頻發生

,造成相互無休止的惡性仇殺,從而導致彼此之間的對立和敵視,進而制約了阿拉伯人之間的相互交往。可見,劫掠行為既是阿拉伯各部落間交往的重要形式,也在某種程度上制約著這一交往向深層次、多領域的推進。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2.地理環境

除了居無定所的遊牧群體外,阿拉伯半島還有相當數量的定居人口。這些人口大都分佈在阿拉伯半島的周邊地帶。如在半島南部的沿海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得農業成為當地主要的生產方式,

農業也就成為南阿拉伯人得以萌生文明雛形的重要條件。

賽伯邑人從公元前6世紀起統治葉門,其國王十分重視農業生產,修建的馬裡卜水壩堪稱阿拉伯半島南部古代文明的傑作,其遺址至今尚存,是當時葉門農業繁榮的重要證據。希米葉爾人於公元前2世紀取代賽伯邑人成為葉門的統治者,控制途徑紅海和漢志的貿易通道,並在漢志商路沿岸設定商鎮,與阿拉伯北部的部落建立貿易關係。

其商隊在兩河流域、埃及、敘利亞等地都留下了貿易蹤跡

。據《聖經》記述,早在以撒和雅各時代,巴勒斯坦的市場上已經出現了來自阿拉伯半島南部的商賈。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進入危機時代,伊朗高原的薩珊王朝逐步興起,促進東西方的貿易往來,兩河流域遂成為溝通地中海和波斯灣之間的主要商路,此後紅海商路日益蕭條。傳統商路的轉移對阿拉伯半島南部地區的貿易產生重大沖擊,當地經濟活動日漸凋敝,加上馬裡卜大壩數次崩潰,農業生產遭到破壞,

因此許多南方部落相繼向北部遷徙。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3.人口遷移

阿拉伯半島雖然幅員遼闊,但是土地貧瘠,多數土地寸草不生,綠洲更是寥寥無幾,使得生活資源極其的匱乏,無法負擔過多的人口。因而,人口的增長和持續的乾旱,往往迫使阿拉伯人不得不離開自己的家園,去尋找新的生存空間。據史料記載,在長期的乾旱時節,阿拉伯人移入伊拉克或法爾斯,

從波斯人那裡獲取椰棗和穀物,部分阿拉伯人因懼怕當地波斯人的欺凌,

不得不返回故鄉,但相當數量的阿拉伯人並未返回半島,而是留在新的家園。

據史料記載,在薩珊王朝興起之前,阿拉伯一些部落就已定居在美索不達米亞。而在薩珊帝國建立之後,這種移民定居現象似乎有所擴大,如沙普爾一世統治時期,便有阿拉伯部落遷移並定居在波斯的克爾曼地區。類似波斯這種文明發達地區的商人、旅行者和宗教宣傳者,出於各自目的,曾來到這些阿拉伯部落中。因此,在薩珊時代,波斯人就與阿拉伯人有了一定程度的交往,

波斯文化就已開始對阿拉伯人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前伊斯蘭時期,波斯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交往使兩者對彼此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這為之後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深入交往奠定了基礎。其時兩者的交往由多重因素促成。其一,阿拉伯半島地理位置特殊,是東西方交往的重要樞紐,便於阿拉伯人與周邊地區尤其是波斯人的來往。其二,阿拉伯半島生存環境艱苦,生存資源貧乏,內部矛盾尖銳,部落之間關係緊張,

從而限制了阿拉伯人在半島內部的相互往來;

向外尋求生存空間和謀生機遇則自然而然成為阿拉伯人的選擇,而薩珊波斯帝國國力強盛,經濟發達,貿易興旺,也為阿拉伯人謀取生計提供了物質空間。由此,這就為阿拉伯人與波斯人的交往、伊斯蘭文化與波斯文化的互動提供了可能。

隔絕與相知,波斯人與阿拉伯人在平行時空內的歷史交流

總結

顯然,在薩珊時代,波斯人就與阿拉伯人有了一定程度的交往,但由於史料有限,我們難以梳理雙方交往的詳情,但基於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時波斯人與阿拉伯人的交往主要以民間自發為主,以謀取生計為主要目的,透過商業貿易、人口遷移、旅行和傳教等方式相互往來。值得注意的是,

由於物質條件和地理環境的限制,雙方交往似乎並不密切

,總體呈現出規模小、程度低、影響弱的基本特徵;且在雙方交往中,由於薩珊波斯帝國國力甚為強盛、物質基礎更為雄厚,阿拉伯人常常處於被動地位,波斯人則佔據主動地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