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 由 王智遠 發表于 足球
  • 2022-01-09
簡介(圖片來源圖蟲創意)我們來看一下“沉沒成本”在兩條路線當中的思維差異,人們是否做一件事情,通常會有兩個選擇:第一是看過去:經過過去自己或者別人的累積,推演,經過核算,覺得我們已經投入這麼多錢了,那就繼續把,然後繼續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繼續

以損止損什麼意思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本文共計6224字,“文章太長,觀點太多”。

這是智遠的第074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只有有勇氣做出改變,

才有涅槃(nie pan)重生的希望。

我身邊有個好朋友昨天跟我吐槽說,和女朋友在一起待久了,

越來越發現這個女的不適合做我未來的媳婦,不適合做伴侶,我倆性格不合,不是我想要的。

我問他,

那為什麼不去分手呢?

他回答:“我捨不得她”,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愛情,而是覺得陪她久了,有了親情。一起吃飯,看電影,從來沒有這樣為了一個人做這麼多事情,我的人生都給了他“。

我說:正是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了很多時間,

這才使你的玫瑰如此重要。

但是現實中,

玫瑰很多,你不甘心的其實是自己的付出。

守著一堆爛攤子,消耗著,痛苦著,沒有勇氣即使止損,戀情,愛情明明已經是一地雞毛了,仍然不願意分手,

寧可讓痛苦不斷的發酵,也不捨得轉身離開。

我們總是喜歡緬懷與付出,比如:

哎呀,來都來了,錢都付了,婚都結了,然後不斷的讓自己為了某件事情而去硬撐著,沉溺於過去的付出中,繼續付出,最後卻不知道“損失是巨大的”。

這種現象叫做“

沉沒成本”

指那些已經付出不可收回的成本,比如金錢,時間,精力,感情等等。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01。關於沉沒成本

如果自己消費了50塊錢買了一張電影票,結果看了半個小時發現這個片子真爛,

你會繼續看嗎?還是起身就走?

我想,大部分的夥伴都會選擇繼續看下去,哪怕是在電影院玩玩手機,打打遊戲都要把它看完。

這就是不願意浪費已經花出去50元的沉默成本,如果你要起身走了,50元的沉沒成本依然浪費了。

何為沉默成本,網路上的解釋為:指已經發生的,而不能由現在或者將來的任何決策改變的成本。

我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往往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

而且也看過去是不是應該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把這些已經發生不可收回的支出,金錢,精力,時間統稱為“沉默成本”。

在經濟學和商業決策制度過程中,會用到“沉沒成本”的概念,多指已經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沉沒成本”常用來和可變成本

作為比較

,可變成本

可以被改變,而“沉沒成本”本身則不能被改變。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來看一下“沉沒成本”在兩條路線當中的思維差異,

人們是否做一件事情,通常會有兩個選擇:

第一是看過去:

經過過去自己或者別人的累積,推演,經過核算,覺得我們已經投入這麼多錢了,

那就繼續把,然後繼續投入人力,財力,物力,繼續把它做完。

第二天是看未來:

我們做一件事情,除了對比過去以外,有些人的思維是

看未來發展趨勢。

覺得在未來機會很大,結果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前景不好,但是一想堅持這麼久,放棄了,

可能之前的努力都沒有。

不放棄吧,那就得繼續投入時間,精力和物力,最後咬牙堅持把它做完。如果不做完,中間的那部分執行中損失的財力,物力就算是沉沒成本了。

舉例說明一:

比如在上面我說的“看過去”這種場景中,假設自己是一家服裝店的老闆,顧客在買衣服的時候總是喜歡試來試去,

對於店長來說,“沉沒成本”就太大了。

如果這個時候,你和顧客發火,顯而易見,消費者就跑了,可能就不會購買了。

自己經過深思熟慮“看過去”剛才的一會兒精力的投入,時間的投入後,心想算了,我在給顧客挑兩件,沒準他試多了,就不麻煩了,最後就買了。

這就是覺得已經投入了,

那就繼續投入吧,說不定能改變最終的目的。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內容創意

舉例說明二:

以看未來的角度

,你要去姥姥家,可是姥姥在鄉下住,如果去,可能要付出一定的時間行程的代價,

中間大概5天的時間。

而中途走了一半,媳婦給你打電話,讓你回去辦另一件事情。

此時你會想,如果不去姥姥家了吧,

已經走了這一半了,反之媳婦那邊事情也不是太急,還是去了姥姥家後,回來再辦吧。

如果不去姥姥家,回家給媳婦辦事,則中間浪費的“時間”則變成“沉默成本”了。

沉默成本的本質是沒有“好壞的”。

其次,

有目的地的製造對方的沉沒成本,有利於成交顧客

,再者,自己要克服

沉默成本的心裡偏見

,將

有可能做出理性的商業判斷。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02。沉沒中的“固定和變動”成本

如果我們作為投資者花了15萬塊錢買了一輛大眾汽車,付款之後這15萬塊錢就是已經付出去的沉沒成本了,我們只享受

該車子的所有權

,而卻沒有了

那10萬元的支配權。

當然,我們用了一段時間後,可以將這輛大眾汽車在二手市場進行賣出,

但是賣出去的價格肯定是低於“買入”的價格的。

那麼賣出和買入之間的差額就變成了“沉沒成本”,車子購買時間越長,賣家就越低,沉沒成本也就越高。

可見沉沒成本可以是固定成本,也可以是變動成本。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沉沒成本在投資中的作用:

沉沒成本在經濟活動中是比較容易被投資者所感知的,很多人會因為已經付出過的成本而堅持一項投資,忽略了投資本身是否對自己有利。

比如說,我們花了50萬元買了一間店鋪,但店鋪位置不佳,一直不能出租,每個月還需要繳納物業費,我們決定將店鋪以48萬賣出去。

如果考慮沉沒成本,很多人會認為我們是虧損的

,不應該被賣掉,然而如果從機會成本角度去考慮的話,我們可以拿著賣店鋪的48萬元參與其他利潤更高的專案去做投資。

那沉沒成本會影響我們的決策:

按照正常的慣例,我們在做每一個決策的時候,不僅僅會對自己當下的情況去做綜合考慮,還會看過去是不是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過去如果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在做選擇的時候,

這些投入就會成為干擾我們的因素。

為什麼我們不願意放棄自己讀了一半的書,看了一半的電影,因為當中我們已經投入了很多的時間,看電影花費金錢的成本。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沉默成本”本質不應該屬於成本,成本的定義是:放棄了最大的代價,而放棄“沉默成本”是沒有產生代價的,只是失去了代價而已。

比如,我放棄了不喜歡的電影,沒有產生代價吧,我放棄了不喜歡的書,不喜歡的音樂,是不是也沒有產生代價,只是浪費了時間的投入。

本質上它不屬於

“成本範圍”

,所以就不能對我們的決策產生影響。

如果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去考慮“沉沒”的成本,則可能從主觀角度,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如果是投資角度,智遠認為,

能將資金的產出比,以及行業的發展趨勢,目前的現狀分析好,在做”決策“,才是最好的判斷

,而不應該只侷限於

思考“以前”。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03。過於依賴“沉沒成本”

如果已經意識到了“沉沒成本”給予我們的決策當中帶來的影響,那麼我們需要在解決問題的時候,

合理化的避開“沉沒成本“對於我們的影響。

一.H先生一直喜歡炒股:

H先生是我的一個老同事,

他對炒股特別的感興趣

,下班一起做地鐵,他能和你聊一路,儘管我不是太專業,

但是還是願意聽他分享。

他自己沒有物件,存了一些錢,去年過年前聽說他報了一個培訓班,

將自己野路子的炒股經驗又提高一個高度。

從培訓班出來後,整的我們整個部門都知道他在炒股了,並且帶著我們一起玩,他的判斷決策80%的準確率,逢人就會聊,說哪支能賺等。

我在背後一直琢磨,他是怎麼判斷的,為什麼就這麼準,經過和他的對話溝通,原來

他是透過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做完的一個決策後,潛意識裡試圖透過各種方法去模擬得出的結論。

也就意味著,現在他做的每一個決策,都是依賴於以前成功的“沉沒成本”當中找出來的規律,其實這是非常可怕的。

好夢不久,年前回家過年得到一個訊息,自己順風順水後,自己的判斷出了失誤,幾個朋友跟著他買的股票一下子跌了,

結果一人賠了幾千塊。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二.同學爸爸買房的故事:

去年過年回家,見到了初中同學G先生,G先生和我一樣,土生土長的農村家孩子,然後因為年齡大了,

自己要在家裡相親,他的父親就拿出來了終身的積蓄,要在老家給他買套房子。

原本他爸爸是非常排斥在家裡買房的,這次不知道受到什麼原因的影響,決策就花了不到一星期的時間給他買了套三居室。

過年都會串門,我每次碰到他爸爸,他爸爸碰到親戚朋友,就會一直跟我們吹噓自己買的房子有多好,多大,戶型什麼樣,等等。

可在我心中,

原來一直記得,他很不看好家裡的房子的。

你看,不管是H先生,還是G先生的爸爸,他們做一件事情做好或者成功之後,就會表現的更有自信。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三.做社群負責人的M先生:

M先生是我的朋友,他原來一直在電商領域做社群運營多年,自己深知社群運營的

各種套路,打法,運營模式,增長策略,活躍方法論等

,經常在各種行業大會上看到他的影子。

但是因為我們比較熟,我沒有拆穿過他,只是有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說了一句:“你的決策判斷可能需要更新了”,這套方法論可能不行了,就再也沒有多說。

原因是什麼呢?

因為有了一次的成功經驗,在電商行業把GMV透過社群的形式實現月營業額增長30%的後,

他逢人,逢大會就只講這一個套路,就是他成功的這個方法

,而且從18年一直用到19年。

去年他離職了,跳槽到了一家教育公司做社群增長負責人,還是胸有成竹的樣子將電商的一套方法用在了“教育領域”,結果資料不但沒有增長,反之使用者還得罪了一大批。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哪裡出了問題的呢?

這現象的背後,

其實是對“沉沒成本”的過度迷戀和依賴

,因為一旦自己做了某個決定並開始付出的時候,自己就會義無反顧的去選擇和堅持。

一方面,你不想讓自己的付出白白的浪費掉,其次,

自己也在試圖去證明我選擇的是沒有問題的,做法也非常明智的。

本質是一種“決策路徑”的依賴,所以,我們經常會陷入盲目的自嗨當中,而這種盲目的堅持很有可能給我們帶來極大的損失。

好比買股票的那個朋友,雖然自己已經投入錢買了某支股票,但是此時當自己看到股票開始走低的時候,你可能還要堅持。

為什麼呢,因為我那個朋友既然已經堅持那麼久了,

再堅持堅持說不定就漲回來了,結果造成了更大的損失。

在面對博弈的時候,我們可以結合“沉沒成本”去考慮發展趨勢,但是不能長期依賴,只能理性對待,有的時候,越是堅持,失去的就越大。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04。放棄“沉沒成本”怎麼那麼難?

為什麼我們很多人都非常傾向於維持“沉沒成本”呢?從表面分析來看,其實和兩個心理作用是有關係的,

一個是“珍惜被擁有物”效應,另一個是厭惡損失效應。

珍惜被擁有物效應:

一件東西被自己擁有了,你就認為它的價值會更大一些,畢竟每個人都不希望被貶值。

如果我告訴你昨天你花399元在某平臺開的VIP會員,今天那個平臺只需要39就可以搞定

,我估計你會嚴重懷疑自己的判斷,甚至去找哪個老闆去開撕。

這個效應一定程度上解答了“沉沒成本”這件事情有多噁心。

在比如我們面臨一個專案的時候,我們把談物件,商業活動都看成投資,你就是這個專案的承擔者。

這個時候自己的“珍惜被擁有物效應”就會被開啟,我們會高估這個東西帶來的價值,因此才不願意放棄它。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什麼是厭惡損失效應:

我們在同時面對可能的損失與可能的收益的時候,

更願意設法去避免損失,而不是收益。

比如現在我們做兩個投資,第一個投資,

失敗了或許會讓自己損失20萬

,但是成功了,

會給自己帶來40萬。

另一個專案,

成功了只有10萬的收益,一旦損失了也僅僅損失10萬

,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會去選擇哪個呢?

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二個而不去做第一個,因為第二個專案它的風險小,只有10萬,第一個損失大是20萬,但是,我們卻忽略了第一個專案它盈利也多。

那麼為什麼說厭惡損失效應對沉沒成本構成了某種心理支援呢?道理其實是這樣的。

重視沉沒成本本身,就是對於“過往”高度的重視

,或者,

它體現了我們對未來某種不確定性的恐懼。

所以執著於這種效應的人來說:

未來可能損失的比過去的既有損失更可怕,因為裡面涉及到

“機會成本”

所以大家就會陷入這樣的一種思路,這個生意一直在虧錢,但是我堅持這麼久,至少也迭代了多少次,弄不成該賺錢了。

如果換生意做,

又是從0到1開始,誰能保證我未來能夠賺錢呢?還不如做老本行。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這是一個市場秩序發生急劇變化的時刻,

對於沉沒成本的堅持,其實會導致兩種可能性的後果:

第一種可能:

未來的新專案自己不熟悉,放棄了原來的專案然後投資新的後,怕反而會更慘,因為自己進入了一個不熟悉的領域,這個時候還是保守的比較好一些。

第二種可能:

因為時代和市場發生了變化,本來自己熟悉的行業也快過時了,

自己也恰恰因為堅持傳統而怕被時代和市場所淘汰

,那麼可能就會發生轉變。

所以兩種可能性,一種是守著傳統反而更好,另一種是因為守著傳統而被淘汰了,這種情況實際就是不確定性因素的所在。

我沒辦法先驗證告訴大家哪種情況會先發生,而這種不確定性就會帶來命運的無常感。

但是大半部分的人不會選擇激進的方式,而是採用保守式加小範圍測試的形式去推進。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05。做減法,“及時止損”

我前些天加了一個老師的微信,那個老師是做“諮詢服務”的,我們聊了大概有2個多小時,在他所有的關鍵詞中,

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彙是“止損”。

什麼是止損:

某搜尋引擎的詞條給予的解釋是:也叫“割肉”,是指當某一投資出現虧損達到預定數額的時候,

及時斬倉出局,以避免形成更大的損失。

這種“割肉式”的保護行為目前也不限於投資行業,生活中遇到很多情況都可以用到及時止損思維。

因為學會“止損思維”能夠讓我們及時的停止掉當前的行為,避免後面產生更大的損失,在擺脫“沉沒成本”這件事情上,“止損思維”非常重要。

當電影不好看的時候,設定止損線,再看5分鐘,不好看立馬走人,

回去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別的地方。

當工作乾的不符合自己希望的時候,設定止損的標準,比如再幹1個月,2個月,還不能被自己接受,

提前投簡歷,趕緊換工作。

及時的止損,能讓我們事情的目標去設定一條紅線,這條紅線讓我們無論在任何一件事情上付出了多少,只要觸碰到這條線,就需要立刻做出改變。

在錯誤的路上,

停止就是前進

,在錯誤的事情上,

每多一秒的投入都是在浪費時間。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學會做減法:

在重大的事情決策之前,出於本能,

我們總是希望能夠綜合多個因素然後再讓自己最終做選擇或者決定,

這就導致了影響我們最終決策的因素會非常的多,

這就是典型的“加法思維”。

比如你要換工作:

你肯定會思考的因素包含,

公司現狀,職業規劃,給的待遇,薪資如何,行業的趨勢,個人的成長,領導性格

等等,除了這些,甚至還有自己住的地方和公司的地址的距離等等。

這些因素的出現,都會讓自己面臨一個又一個不同的問題,實際上,自己已經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了。

因為影響自己最終決策的因素一般只有重要的幾個,

比如薪資,公司現狀,領導處事風格等。

不懂及時止損,拖垮你的往往是“沉沒成本”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我買電腦的事情:

2017年的年底,我要買臺電腦辦公用,當時自己很糾結,市面上那麼多,我該如何選擇,品牌,效能,價格,價效比,體積重量,

當時在眾多因素決策因素的影響下,我運用了“減法思維”。

只考慮一個方面就是“品牌”,果斷就下手了蘋果,一直用到現在,這臺電腦還在跟我一起奮鬥在一線。

所以,在眾多決策受到影響的時候,我們要學會利用“減法思維”,

把一些無關緊要的因素先拋棄掉,選擇最有影響力的那幾個為最終決策負責就夠了。

當然還有一種擺脫“沉沒成本”最有效的方式就是,

利用“第三人稱”的角度去看事情。

思考下,

如果換成別人,他會如何選擇,他會如何決策,他要投入多少精力,多少成本的方式去聽取建議。

寫在最後:

每個人都會遇到“沉沒成本”

比擺脫沉沒成本最主要的是

先意識到“沉沒成本”給我們主觀思考帶來的誤導

,然後在做有效的擺脫和調整。

擺脫“沉沒成本”的核心原因是,

根本給我們帶來不了多大價值,反之會影響我們的判斷能力。

“沉沒成本”沒有好壞之分,核心在於“自己看待問題的角度”

,在利益受損比較小的範圍內,

我們也可以適當的轉變下思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