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對我媽生理性討厭”“她就是我的噩夢”,做受歡迎的媽必知三點

  • 由 魚光微暖 發表于 足球
  • 2022-01-06
簡介後來,尹建莉老師的女兒考上大學後,再次提起這件事時,是這樣說的:她一直知道,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會分心,但開始時就是想聽,約束不住自己

阿德勒法是什麼

“對我媽生理性討厭”“她就是我的噩夢”,做受歡迎的媽必知三點

暑期,做一個不被媽媽嫌棄的孩子,有多難?

看看微博上的那個熱門話題“同一個暑假同一個媽”,就知道了。

網友們的心聲,如出一轍:

“反正啥都被罵,我都不想說啥了。”

“回來前有多想你,回來後就有多煩你。”

“OK,我想開學了。”

“距離產生美是真的。 ​”

“對我媽生理性討厭”“她就是我的噩夢”,做受歡迎的媽必知三點

然而,

你如何對待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如何對待你。

說句不客氣的話:

我們嫌棄孩子的同時,或許也被孩子嫌棄著。

知乎上,就有人問:有沒有人真的很討厭自己的媽媽?

部分回答如下:

“看不到我媽的時候心情一直很平和很寧靜。一看到我媽,心裡無名火就冒起來了,總覺得她馬上就要給我找事。”

“根本不能聽她講話,一聽就……特別想發火。真的特別氣人。”

“我討厭她,十分討厭!我也討厭在她面前的我自己!”

“對我媽起生理反應的討厭!”

“從小她就是我的噩夢,到現在也沒有逃離出來。”

會不會瞬間感覺:

很受傷!

就像一支特大號的針筒, 猝不及防地插進你的胸腔,一下子抽走了你所有的自信,和居高臨下的傲嬌感。

原來,孩子也會討厭媽媽······

雖然,即便有再多的吐槽,孩子終究還是愛媽媽的,但要是能做一個一邊被愛,一邊被喜歡著的媽媽,豈不是更幸福?

魯迅在《我們怎樣做父親》一文中,如是說:

開宗第一,便是理解。

第二,便是指導。

第三,便是解放。

那麼,想做一個受歡迎的媽媽,不妨也先從這三點開始。

“對我媽生理性討厭”“她就是我的噩夢”,做受歡迎的媽必知三點

第一,便是理解

說到這裡,有個問題必須要捫心自問:

我們理解孩子嗎?

別的暫且不說,先來看看我們是怎麼對待孩子的:

孩子不寫作業怎麼辦?催!趕緊寫作業,再不寫該落後了······

孩子不愛吃青菜怎麼辦?逼!不吃青菜怎麼能行,營養不夠,會變笨的······

孩子考試考砸了怎麼辦?罵!早就跟你說要好好學,就是不聽······

法國作家聖佩韋說,理解人的方法只有一個:判斷他們的時候不要急躁。

很明顯,別說是不急躁了,我們連停下來問問孩子發生什麼的時間都不願花費,就著急忙慌地把自己的思維強加在了孩子的身上,何談理解。

或許有人會說,理解又怎樣?就能解決問題嗎?

關於這個問題,我想沒有人比《正面管教》的作者——簡·尼爾森更有權回答。

作為七個孩子的媽媽,曾經和我們一樣,簡·尼爾森對待孩子除了威脅、吼叫和打罵,別無它法。

直到有一天,當她再次對著孩子大喊:

“我說了一百遍了,收起你的玩具!”

才突然意識到,天吶,自己是多麼可笑,非要等到重複一百遍,才知道這個方法不管用。

原來,那個真正的“笨蛋”從來都不是孩子,而是自己。

於是,身為一名兒童發展專業大四學生的簡·尼爾森,陷入了困惑。

好在,後來當她接觸並親自試驗後發現,有一種方法非常有效。不僅讓孩子們之間的打架減少了80%,還讓她感受到了做母親的快樂。

這就是阿德勒法。

在《正面管教》這本書中,簡·尼爾森告訴我們:

實踐阿德勒法的基本態度就是,鼓勵、理解和尊重的態度。

既然這麼有效,那我們就來看一看,到底怎樣才算是理解孩子吧。

對此,簡·尼爾森拿一個真實的案例做了詳細闡述。

一日,馬丁內斯太太的女兒琳達放學回家,抱怨老師在全班同學面前朝她吼叫。

原本,她雙手叉腰質問女兒:

哼,你做了些什麼?

女兒生氣迴應:

我什麼也沒有做。

她不相信:

老師才不會無緣無故吼學生,你到底做了什麼?

女兒怒視媽媽。

她繼續指責道:

“那麼,你怎麼做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女兒怒氣衝衝:

沒什麼可做的。

後來,當她想要要贏得孩子時,改變了自己的態度。

只一句話,就改變了女兒愈發不配合的局面,挽回了這場即將失敗的談話:

我敢肯定老師當著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覺得非常丟臉。

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肯定對方的感受,這便是理解。

第一次,媽媽滿口的不信任和指責,女兒滿懷的委屈和牴觸,二人根本無法進行有效的溝通;

第二次,雖是簡單的一句話,卻肯定了女兒的感受,讓女兒體會到媽媽對她的理解和尊重,從而願意開啟心扉,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說後來媽媽也做出了其它的調整和努力,但這卻是最關鍵的破冰之句。

正如同泰戈爾說,

愛是理解的別名。

在面對問題時,我們說什麼怎麼做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你有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理解對方。

換句話說,

你的行為背後是愛嗎?

“對我媽生理性討厭”“她就是我的噩夢”,做受歡迎的媽必知三點

第二,便是指導

指導,其實就是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或許有人說,我也在教孩子啊。

比如,教孩子如何刷牙;

比如,教孩子如何洗衣服;

再比如,教孩子如何疊被子·····

但除了這些具體的事物外,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思路。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還可以借鑑《正面管教》一書中,簡·尼爾森的觀點:

要幫助孩子探討問題,關鍵是要停止告訴孩子答案,並且開始問啟發性問題。

那什麼才是啟發性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詢問做一件事的原因、感受,得到的經驗或教訓,如何指導將來的行為等。

說白了,

啟發性問題的根本,就是要引導孩子開始思考,並最終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舉個簡·尼爾森和她女兒的例子。

一天,簡·尼爾森的女兒告訴她,打算在聚會時一醉方休。

(為了大家能得到更多啟示,以下呈現的將是簡尼爾森與女兒溝通的原話。)

簡·尼爾森一聽,這哪行,於是就問:

跟我說說看,你為什麼要那麼做?

女兒回答:

很多孩子都那麼做,而且他們看上去很開心。

簡·尼爾森繼續問道:

你現在不喝酒,你的朋友是怎麼說你的?

女兒回答:

他們總是說多麼欽佩我,多麼為我驕傲。

簡·尼爾森接著說:

你認為你喝醉了酒,他們會怎麼想或怎麼說?

女兒思考後,答:

我敢肯定他們會感到失望。

簡·尼爾森又問:

那你覺得你會怎麼想你自己呢?

女兒停頓一下,說:

我大概會覺得自己是個失敗者。

並緊接著加上一句:

我想我不會那樣做的。

整個過程沒有說教,也沒有對峙,卻讓女兒透過自己的思考看清自己的問題,找尋到更適合自己的方式。

這的確是個非常高明的做法。

試想,當我們再次遇到孩子不寫作業的時候,採用這種方法來與孩子商討時,該是多麼和諧的一幅畫面。

不過,如果你和我一樣,想要躍躍欲試,就一定要記得簡·尼爾森給出的這三個原則:

不要預設答案;

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一人心緒煩躁,則不能提問;

你問的啟發式問題要發自你的內心。

“對我媽生理性討厭”“她就是我的噩夢”,做受歡迎的媽必知三點

第三,便是解放。

在這裡,我想說的解放,就是要給孩子自由。

“中國犯罪心理畫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案例。

有一個孩子,沉迷於魔獸爭霸。

一天,爸爸在孩子的書包裡,發現了一本本作業本上,寫滿的全都是根據“魔獸爭霸”改編的網路小說。

爸爸大怒,當場撕掉了孩子的作業本,並聯系老師商定了幫他戒除“網癮”的方法。

其中一個約定是這樣的:

每天放學,孩子要簽名寫上自己放學回家的時間。

這樣,爸爸就可以根據回到家的時間,判斷他是否在外過多停留。

可是,孩子好面子啊。

因為這個,同學們都嘲笑他。

一天放學後,當大家再次起鬨時,他終於忍不住了:

誰說我不敢玩!

於是,那天他和同學一起在網咖玩過之後才回家。

然而回到家後,他不敢面對爸爸,連飯都沒吃就回房間裡睡覺。

所幸,當晚爸爸並沒有因此發飆。

於是,第二天,趁爸爸還沒起床,他就又趕緊揹著書包去上學。

可就在他進入電梯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

他徑直上了22樓,從樓頂一躍而下。

因為一次晚歸,就選擇了跳樓來結束自己尚未成年的生命,可見爸爸在家裡採取的是何等高壓政策。

不過,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這個孩子在家裡的遭遇究竟是怎樣的境地:

沒有自由。

沒有選擇的自由;

甚至沒有溝通的自由。

一個沒有自由的孩子,他的情緒被壓抑,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被限制。

因此,在面臨他認為極為棘手又難以解決的問題時,就很容易走上一條極端的道路。

案例中的孩子,原本或許能夠成長為一名非常優秀的網路作家,卻因此失去生命,多麼令人惋惜。

我們再來看看,面對類似的問題,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是怎麼做的。

在尹建莉老師的女兒上高一時,非常著迷於一臺行動式CD機。

不僅經常一邊做作業一邊聽歌,還隔三差五去買光碟,對當時的流行歌手、歌曲,可以說是瞭如指掌。

可這樣以來,肯定會分心啊,尤其是在高中這樣的階段,稍一懈怠,就會落後。

於是,尹建莉夫婦非常著急,忍不住去說女兒。

第一次,女兒只說她知道了,並認為自己覺得不影響學習;

第二次,女兒有些不耐煩了,怪父母嘮叨,並說自己知道怎樣好,不要管她。

這可怎麼辦?

作為一名兒童教育專家,尹建莉老師知道,一味的說教並不能改變現狀,甚至適得其反。

於是,即便再著急,夫婦倆也商定好:不再管她,給她自由。

不僅如此,他們還互相提醒,管住自己嘴巴,從行動上真正做到不再去說這樣事。

就這樣,不知過了多久,有一天尹建莉老師突然發現,女兒書架上的CD機落上了不少灰塵。

原來,女兒早已放棄了那個曾經讓她擔憂的做法。

後來,尹建莉老師的女兒考上大學後,再次提起這件事時,是這樣說的:

她一直知道,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會分心,但開始時就是想聽,約束不住自己。

到了高三以後,學習更加緊張,她發自內心地認為,必須要專心學習。

在這樣的情況下,根本就不願意有什麼事情能打擾到學習,自然也會不再聽了。

由此看來,孩子並不是沒有判斷力和自控力,當我們放手給予自由,反而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驚喜。

正如尹建莉老師所說:

只要她有一顆上進心,有對自己負責的態度,一定會進行自我調整。

這時,有人要說了:

那是因為尹建莉老師的女兒自控能力強啊,我的孩子就不行,給了她自由,反而愈加變本加厲了。

真的是這樣嗎?

我自己就遇到這樣的事情。

女兒喜歡看動畫片,採用了各種方法去約束都不奏效。

於是,有一次,我決定給她自由,不再管了。

然而,接下來的日子,她就開啟了瘋狂模式,每天能看到晚上12點,甚至更晚。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和眾多媽媽一樣,我忍不住再次干預。

於是,又重新回到了原來的模式。

後來,我思考了產生這種結果的原因:

一是因為,她之前未曾這樣被信任過;

二是因為,她知道這樣的自由隨時會被收回。

因此,給孩子自由的前提是,你要信任他,並能從行為上真正做到信任。

唯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心理和行為的調整,從而自律。

對此,李雪在《當我遇見一個人》中,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不打擾,是一種尊重孩子內在成長節律的大智慧。父母不用慣性思維框住孩子,孩子才能透過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去體驗屬於他的無限可能。

的確如此。

畢竟每一個人的思維都是有侷限性的,甚至每個階段,我們的思維都是不斷髮展變化的。

既如此,又何必用它來框住孩子呢?

況且養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能夠獨立。不如趁早放手,讓孩子能夠真正做自己。

“如果他是鳥,就讓他高飛,如果他是魚,就讓他下水。”

這才是最有意義的教育。

END

作者:林知魚,原創作者。7歲女孩媽媽,一邊帶娃,一邊書寫。

本文為林知魚原創,侵權必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