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 由 尋荀文化 發表于 足球
  • 2021-05-19
簡介當時四川為樊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總樊姓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陝西、山西,河南和廣西等地,以上五省大約佔了總樊姓人口的83%

樊怎麼讀拼音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一、文字演變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二、姓氏讀音

拼音:fán

注音:ㄈㄢˊ

繁體字:樊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木

簡體部首:木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 fán

注 音:ㄈㄢˊ

繁體字:樊

漢字結構:上下結構

造字法:木

簡體部首:木

樊的部首筆畫:4

總筆畫:15

筆 順:橫豎撇捺撇捺撇捺橫豎撇捺橫撇捺

五筆86:SQQD

五筆98:SRRD

UniCode:U+6A0A

四角號碼:44804

倉頡:DDK

GBK編碼:B7AE

規範漢字編號:5886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籠子:樊籠(關鳥獸的籠子,喻不自由的境地)。

◎ 籬笆:樊籬(喻對事物的限制)。

◎ 紛雜的樣子:“樊然淆亂”。

◎ 姓

〈名〉

(1) (形聲,棥聲。“棥”意思是籬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義:籬笆)

(2) 同本義

營營青蠅,止於樊。——《詩·小雅·青蠅》

折柳樊圃。——《詩·齊風·東方未明》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莊子·山木》

(3) 又如:樊棘(荊棘籬笆);樊鹿(樊籬中的鹿);樊圃(有籬的園圃)

(4) 關鳥獸的籠子

澤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畜乎樊中。——《莊子·養生主》

(5) 又如:樊檻(囚籠)

(6) 領域;範圍

蓋學雖粗涉其樊,其為說不能無弊而已。——清· 方苞《內閣中書劉君墓表》

(7) 旁,邊際

夏則休乎山樊。——《莊子·則陽》

(8) 古地名

(9) 春秋周京都轄邑,一名陽樊,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

(10) 樊城的簡稱。其城在湖北省襄樊市

(11) 姓。如:樊素(白居易家的歌妓。因善歌,有樊口之稱)。樊噲(漢時劉邦的勇將,曾多次以勇力使劉邦脫險)

〈動〉

(1) 築籬圍繞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詩·齊風·東方未明》

(2) 關在籠中。如:樊縶(拘繫於籠中)

〈形〉

(1) 紛雜

樊然淆亂。——《莊子·齊物論》

(2) 又如:樊亂(樊然。紛亂);樊縈(紛繞)

三、姓氏起源

源流一,遠在在人皇氏時代有泰壹氏之後,傳到堯帝時,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有樊姓酋長樊豎字仲文到帝都屯丘(今河南清豐),參加廢帝摯立堯為帝。其堯臣樊仲文後被封到山東西南立國為君,進入夏商時期遷入陝西長安東南,其後有樊仲氏。

源流二,相傳伏羲氏之後有個叫後照的到四川的東部巴水河上游定居,其子孫以巴水之名姓巴,後來巴氏有個叫顧相的生有五個兒子,分為五個姓,其中有巴郡蠻族的樊姓起源。

源流三,高辛氏帝嚳有女配槃瓠生有六男六女後自配成婚,衍發為六個姓,其中有武陵南郡蠻族的樊姓起源。

源流四,有顓頊帝之後伯益因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封為贏姓。據考古發現在河南信陽的平橋鎮以南的獅河之濱有古樊城,出現有贏姓的古樊國之墓。

源流五,陝西氐族樊姓相傳是炎帝之後,漢文帝時有氏族人樊仲子,十六國時有氐族人樊世等氏族樊姓。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源流六,樊姓起源於姬姓,形成於西周。炎帝是姜姓部落的始祖,號神農氏;黃帝是姬姓部落的始祖,號軒轅氏。從二帝的後代看,炎帝相傳僅姜姓一系,而黃帝相傳卻有25個兒子,後來發展為25宗,分為12個姓:姬、酉、祁、己、滕、箴、任、仼、荀、僖(xi)、姞(ji)、儇(xuan)、依。在此12族中,只有“蒼林”與“青陽”同黃帝姓姬,而樊姓是從姬姓產生的。姬姓傳至周太王之玄孫虞仲支孫仲山甫被周宣王賜封到周成王的都城洛陽管轄的河南濟源西南建立樊國,其後有樊姓起源於仲山甫的一支。

源流七,樊姓起源於子姓,形成於商代 。樊姓是商湯的後裔,是最早的樊姓起源。商朝中期,國內形成了七個大族,即陶、施、樊、繁、錡、幾和終葵。樊姓為七族之一,子孫一直世襲下來。周武王滅商後,他把商代遺民七族分別遷往齊、魯一帶定居,所以戰國前後,樊姓名門望族多在山東、山西地區。望出於山西“上黨郡”,其後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人的樊遲字子遲就是商朝“殷民七族”的後人。

源流八,樊姓也應為西南少數民族姓氏。東漢時期,巴郡、南郡蠻夷地區,本土有五姓:巴氏、樊氏、莘氏、相氏、鄭氏,此五姓皆來自陝西南漢中地區。又據史料記載,西周時,曾有王室封於“樊”,西周滅亡時,部分族人徙於荊楚,夔巫之地,可見沿漢水而上的樊姓一族,應為巴郡一部。此外,還有瑤族、苗族、滿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均有不同宗的樊姓人。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四、得姓始祖

仲山甫,他是周文王的後代,是周宣王的賢臣。當時周王朝邊境動亂不安,是仲山甫率領尹吉甫,方叔,召虎等卿士(王朝執行官)北伐狁(yun,即匈奴),南征荊蠻、淮夷、徐戎,國家得以安定,成就了周王朝的中興大業。因仲山甫戰功顯赫,受封於樊(一說今湖北襄陽的樊城;一說是今河南濟源西南)地。仲山甫受封后改名樊仲,又叫樊穆仲,其後代以國號為氏。樊氏後人尊仲山甫為樊姓的始祖。仲山甫與周武王姬發是四代內堂兄弟關係,故樊姓從產生開始就屬於王族,望族。樊姓從受封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

五、人口分佈

第一次: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康王南渡,南宋建立,金兵南下,漢族人大都逃亡江南各地。世居任城一帶的樊姓人也大都南逃。散居蘇杭、嘉興、長山各地。

第二次:元朝統治江北的幾十年間,因與南宋連年征戰,無暇顧及黃河堤防。尤其元末,黃河多次決口,漫灌四省六郡四十二縣。因元軍駐守長江北岸,南逃無望,只得往無戰事的山西逃生。只幾十年,黃河泥沙就把梁山水泊八百里幾乎淹沒。到明洪武二年,開始長達五十餘年的山西大遷民。大都被遷到蘇、魯、豫、冀四省的黃泛區。此時樊姓人有部分從山西遷返。

第三次:明初,燕王又與建文帝征戰在黃淮一帶二十餘年,族人避戰亂外逃甚多。有的從戎征戰,後屯邊駐守,故豐、沛、單、曹亦有屯邊記載。

第四次:清初順治元年五月(公元1644年),魚臺明末進士樊毓敦反清復明,聚眾三萬,號稱樊家軍,隱於任北先賢父林,擇機伏殲清軍固山額真巴哈納部精銳。後兵敗,株連州屬各縣族人,慘遭抄殺。族人大都西逃鄆城,南逃單、曹、蘇、豫、皖等地。敦率部邊戰邊撤,沿兗、曲、泗、平邑、費縣一線南下,到臨沂後逐步四散隱居。建東、西樊村。其弟毓朗、毓質南下,陸續隱於東海贛榆、蘇州、嘉興(上海)、寧波、福建。餘部隨鄭成功去了臺灣。另有一部西南撤退,散居河南內黃等地。其中逃亡鄆城者,迫於生計,趁清將石廷柱駐鄆擴軍之際從戎,後編入漢八旗,南下平三藩後,留駐南疆屯邊。平藩有功者回京受封、賜田、賜物,世居豐臺建樊家莊。

樊姓發祥於河南濟源。春秋戰國時,樊姓氏族以此為源,北入山西,東到山東,南遷湖北、江蘇,西徙陝西,與當地氏族世代共處。

在長期的繁衍播遷中,樊姓逐漸人丁興旺,形成了昌盛的大郡望有兩個:一個是南陽郡,一個是上黨郡,治所秦時在今山西壺關,到西漢時移治長子(山西)。自戰國至西漢期間,在河南的尉氏、陳留、新野、唐河、泌陽、新蔡、平輿、汝南、正陽等地皆有樊姓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中唐河湖陽樊姓一族,迅速發展壯大成南陽郡大姓。西漢末、新莽初,南陽大莊園主樊重富可敵國。

與此同時,北遷山西的樊姓人口繁衍昌盛,亦形成了另一大郡望——上黨郡。魏晉南北朝時期,上黨郡仍乘借南陽樊姓皇親的餘威壯大勢力。如南朝梁的樊方興及其子孫皆封公侯,此支樊姓門第光耀六百年之久,至隋湮而不聞;上黨郡還有一支樊姓族人,他們遷往北猗(yi)氏,以北齊樊進為代表,使北猗氏樊姓昌盛起來;唐代時,北方樊姓氏族依然呈繁榮勢。值得一提的是,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樊淑曾西遊大食國(今阿拉伯),把中國書畫藝術傳入西方;兩宋時江南始有樊姓見諸史冊;明初,樊姓作為洪洞大槐樹的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河北,天津,北京,河南,山東,江西等地;清代時,樊姓已廣佈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並有渡海赴臺,進而播遷海外者。如今,樊姓在全國分佈甚廣,尤以陝西,河南,江西三省為眾,三省樊姓佔全國漢族樊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其它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區都有樊姓人居住。

樊氏是一個歷史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零七位,人口約120多萬人,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93%左右。

樊氏主要出於姬姓。周太王有後代叫作仲山甫的因為作戰有功被分封到樊地(今河南濟源),他的後代以國號為姓,世代以樊作為姓氏。而樊氏最早的起源其實可以追溯到商湯時代。

在古代,樊氏的望族大多聚居在上黨。樊氏族人在全國各地許多地方均有分佈,如北京,河北之尚義、景縣,山東之平邑、龍口,山西之太原、長治,廣東之新會,廣西之田林、灌陽,貴州之從江,雲南之瀘水、隴川等地。

先秦時期,樊姓活動主要在河南和陝西一帶。進入秦、漢以後,由十曲部巴氐混血樊人的加入,西部、西北和中原的樊姓發展相對較快,到隋朝初期,在山西南部的上黨地區,河南南部的南陽地區形成了樊姓望族。進入唐、宋時期,樊姓向南和向東部發展,很快進入皖贛蘇浙地區,到明、清時期各地都有樊姓的足跡了。

宋朝時期,樊姓約有近7萬,大約佔了全國人口的0。09%,排在第一百四十位之後。當時四川為樊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總樊姓人口的34%,其次分佈於陝西、山西,河南和廣西等地,以上五省大約佔了總樊姓人口的83%。全國形成了川陝、晉、豫樊姓聚集區。

明朝時期,樊姓大約有14萬餘,約佔全國人口的0。15%,排在第一百〇七位。山西為樊姓第一大省,約居住了樊姓人口的20%。全國樊姓主要集中於山西、浙江、陝西、湖北、山東、河北、河南、四川、江蘇九省,大約佔全國樊姓總人口的92%。樊姓人口主要傾向由四川和河南向西北和東南地區遷移。全國基本形成由西北的秦晉地區東南斜穿華北和中原直達東海的一條樊姓集中分佈帶。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氏是常見姓氏,分佈較廣,尤以陝西、河南、江西等省為多,這三省樊氏約佔全國樊氏人口的50%左右。樊姓的第一大省為河南,大約佔全國樊姓人口的18%。在全國主要分佈於河南、陝西、山西、安徽,這四省集中了樊姓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江蘇、湖北、河北、江西、甘肅,這五省又集中了樊姓人口的26%。全國形成了以陝西為中心的向東南遞減的一條樊姓分佈帶。

在當代中國姓氏排行中樊姓為102位,人口約221萬,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樊姓分佈很廣,但不均衡。樊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陝寧、晉豫鄂、甘肅大部、河北西部、內蒙古中部、安徽西端、江西北部、川渝北部、湖南西北,樊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27%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8%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9%,該地區居住了大約49%的樊姓人群。在皖蘇大部、湘贛中部、貴州北部、重慶南部、四川中部、山東西部、河北大部、北京、內蒙古東南、遼寧西部,樊姓在當地人群中分佈頻率大約在0。18%—0。27%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全國總面積的11。8%,該地區居住了大約25%的樊姓人群。

在地方姓氏中亦有一定位置。如北京市1982年人口統計資料抽樣分析統計中,在前100個大姓之內,居74位;又如陝西省亦是1982年人口統計中,前100個大姓里居63位。見諸歷代《百家姓》,樊姓人口如漢代《百家姓》,又叫《姓氏三字經》,收錄200個姓,其中有“……屈宗淡,樊愛君……”句,居168位;宋代《百家姓》蒐集468姓中,有“……高夏蔡田,樊胡凌霍……”句,居157位;明代《皇明千家姓》收錄1968姓中,有“……戴邭滑頓,沈樊沮漆……”句,當代新編《百家姓》128句,每句4字,其中第26句寫道“樊蘭殷寵”,居101位。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六、家譜文獻

常山博龍溪續修樊氏宗譜,樊貴賢,清道光九年,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四~五卷

湖南桃江樊氏三修族譜,樊俊明主修,清道光十九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常山龍溪樊氏世譜五卷,樊永讓等纂修,清同治五年,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宣城昭義莘潭樊氏宗譜,樊士林等纂修,,清同治十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冊,今僅存第~五存卷、第十~十一卷、第十三卷

四川長壽樊氏宗譜,樊有達纂,樊有遜修,清光緒五年木刻活字印本,清光緒二十五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江蘇江都樊氏族譜,樊聖琳、樊聖泰等纂修,清光緒十八年,八卷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長沙楚塘樊氏六修族譜,樊晃,清光緒三十一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七冊,今僅存第二卷、第六~八卷、第十二卷、第十五~十六卷

四川高縣廬符樊氏譜,樊宗儒,清,清光緒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常山博龍溪樊氏宗譜,,清朝年間淳敘堂木刻活字印本,九冊,今僅存第四~八卷

長寧樊氏續修支譜,,清朝年間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僅存第四~六卷

四川長壽樊氏族譜,,刻活字印本,

江蘇武進毗陵樊氏宗譜,樊茂金等修,民國三年,六冊

廣東興寧樊氏族譜,樊謨訓修,民國十年,鉛字本十冊

江蘇江陰暨陽普設樊氏宗譜,樊湯華,民國十七年,悅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卷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樊蔭蓀,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一冊

湖南衡陽楚塘樊氏六修族譜,,民國二十九年,柔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僅存第二卷

四川簡陽樊氏宗譜,樊樹善,民國三十一年,石印本四冊

海虞樊氏宗譜,樊海福,民國三十二年,崇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河北清苑樊氏家乘,樊榕纂,民國三十八年,手抄本兩冊

常山繡溪樊氏譜,,明成化丙午年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七、郡望堂號

郡望

上黨郡:上黨地名最早見於春秋時期的晉國,此後趙魏韓三家分晉,都佔據了上黨地區的一部分,戰國時期韓國置郡,但是具體的郡置如今已經難以考證。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分地為三十六郡,上黨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長子(今山西長子)。西漢時期沿置,轄縣十四個;東漢時期轄縣減少到十三個。三國時期,上黨郡治所向東北遷移到壺口關(今山西長治北部,但不是壺關縣)。西晉時期,轄縣十個,郡治進一步向東北遷移到潞縣(今山西潞城東北部)。十六國時期,除後周政權短暫改名為潞州外,到北魏時期郡治又遷回壺關。隋朝建立後,廢並原壺關縣,建上黨縣,並將上黨郡治遷往上黨縣(今山西長治市區)。唐朝時期,改上黨郡為潞州。

南陽郡:春秋戰國時期魯國的南陽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晉國的南陽指太行以南、黃河以北地區。戰國時期魏國的南陽,一部分屬韓國,伏牛山以南、漢水以北地亦稱南陽,分屬韓、楚兩國。秦朝時期秦昭襄王三十五年,為秦國奪取楚國之地而設定南陽郡,治所在宛城(今河南南陽),後秦國大將白起在秦昭襄王四十四年(公元前263年)進攻韓國克取了南陽,使韓國本土與上黨郡被分隔。兩漢之際,南陽郡轄二十六個縣。隋朝開皇三年(583年)被廢黜,隋大業三年(607年)復置。唐朝初期又被廢黜,唐天寶初年(742年)曾改鄧州南陽郡為良穰縣(今河南鄧縣)治所。元、明、清諸朝,南陽府治皆在南陽。

此外還有廬江郡、沛國郡等。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堂號

上黨堂、南陽堂、舞陽堂。

八、字輩排行

湖南桃江,偃騰玉慶茂九梅宗孟秀友勝樊世問學崇正大德修益光明楊聲宏祖志道盛蔚邦華克敦詩與禮自今愈厚佳

湖南資興,忠孝傳家國鴻

湖南新邵,朝廷開景佩

湖南寧遠,世季昌祺家強譜豔

湖南張家界,金學傳世永文章定能雲

湖南衡陽、長沙、寧鄉、新化、安化、邵陽、漵浦、益陽、湘潭,辛元明宗福再昌永太榮華富貴興旺加爵祿

湖北利川,貞純希明哲孝友啟後人

湖北襄樊、陝西旬陽,自西達於清世開永在興仁義禮智信曉雨玉堂春

湖北黃石,應興孝友啟後人

安徽蕪湖,世開經國秀,道勝繼周卿

四川南充,乾坤定榮華富貴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九、姓氏名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樊姓歷代名人77名,佔總名人數的0。17%,排在名人姓氏的並列第一百一十一位;樊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五十八位;樊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09%,排在並列第一百四十九位;樊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18%,排在並列第一百二十六位。

樊皮,春秋時周國大夫。樊皮叛王《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樊於期,戰國時秦國大將,避罪於燕,得燕太子丹之庇護,後因荊軻欲替太子丹殺秦王,願得其首級以入秦,遂自刎而死。

樊噲,西漢開國元勳、大將軍、左丞相,沛縣人。楚漢戰爭時,項羽的謀士范增打算在鴻門宴上謀殺劉邦,樊噲持盾闖入,斥責項羽,使劉邦得以脫身。滅秦後,與張良諫劉邦不要貪圖咸陽宮室安樂,遂封存重寶財物府庫。以軍功封舞陽侯。

樊英,字季齊,生於漢代,南陽魯陽人。他通曉陰陽地理,並洞悉其中的奧妙,能推測災異。他在壺山之陽隱居時,向他求學的人從四處湧來。無論州郡如何禮請他,他都不應。

樊姓氏的漢字演變和家族來源過程荀卿庠整理

樊遜,北齊哲學家,他對道教神仙方術加以批判,認為皆虛妄之術。

樊稠(?-195),東漢末年軍閥,官至右將軍、萬年侯。涼州金城人。

樊興,安州(今廣東省中山市)人,原籍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為人忠謹,大唐開國功臣。歷左驍衛將軍、赤水道行軍總管、左監門大將軍等職,後官累至檢校右武侯將軍、襄城郡公。永徽初卒,贈左武侯大將軍、洪州都督,陪葬獻陵。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全,美貌絕倫,是中國古代四大巾幗英雄之一。

樊圻,明萬曆四十四年至清康熙三十三年後(1616-1694後)清畫家。字會公,江寧(今江蘇省南京)人。擅畫山水、花卉、人物。為“金陵八家”之一。

樊瑩(1434—1508),字廷璧,號澄江,常山人。明天順八年(1464)進士,引疾歸養。成化三年(1467),應知縣李溥之聘編纂《常山縣誌》。正德三年十一月十八日病故,葬博望鄉(今常山縣何家鄉)大尖山。正德十四年昭雪,追贈太子少保,諡清簡。

樊繼祖,字孝甫,號雙巖,鄆城縣人,明正德6年(1511年)進士。著有《雙巖奏疏》、《十友傳》、《山海紀程》、《金丹集》等,流傳於世。

樊騰鳳,字凌虛,河北邢臺隆堯縣西良前村人,以創著《五方母音》聞名全國。

樊增祥(1846—1931),清朝政治家、文學家、著名詩人,亦名雲門,字嘉父,別號樊山,恩施城關人。16歲取秀才,21歲中舉人,31歲中進士。其代表作有《彩雲曲》、《樊山詩集》等。

以上資料為荀卿庠在網路收集整理,為宣傳國學蒙學教材識字為主,瞭解家族歷史為輔,更多資料、更多姓氏在收集中,歡迎建議與留言……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