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 由 環球銀幕 發表于 足球
  • 2021-12-01
簡介然而跟正片比起來,影片給人帶來的震撼只是冰山一角,那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段影片的出處——《浴血華沙》這部波蘭影片上映於2014年,恰好是華沙起義的70週年

血浴華沙真是嗎

不久前,一段兒影片突然火了。

影片中一對手無寸鐵的母子慘遭納粹殺害,出格的冷血與殘暴衝擊著眾多觀看者的三觀。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在令人咋舌之餘,這段影片又一次激起了大眾對於戰爭的思考,訴說著今日和平的珍貴。

然而跟正片比起來,影片給人帶來的震撼只是冰山一角,那今天就來跟大家聊聊這段影片的出處——

《浴血華沙》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這部波蘭影片上映於2014年,恰好是華沙起義的70週年。

這場戰役始於1944年8月1日,當初橫掃歐洲的納粹鐵蹄盡顯頹勢,面對蘇軍已是節節敗退。

然而就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這場起義卻演變成了一場徹頭徹尾的災難。

時至今日,爭論未曾停止,就連華沙當地人也對這次行動也看法不一。

先不提其中多方勢力間複雜的政治角力,光是波蘭付出的代價就以足夠驚人。

一萬八千名波蘭軍人殉國,超過二十五萬的平民慘遭殺害,整個華沙幾乎在納粹無情的炮火下被夷為平地。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波蘭人滿心壯志的起義淪為了慘烈無比的屠城戰。

《浴血華沙》在重現這段往事時沒有采用宏觀視角,就連這次起義的具體起因也沒有涉及,彼時身居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更是不見蹤影。

對於波蘭人來說,是納粹德國與蘇聯聯手撕碎了這個被夾在其中的國家。

片中設定了一些細節委婉地展現了波蘭人當時對於蘇聯的極度不信任以及積累下來的怨恨。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拋卻紛繁的歷史背景,影片轉而聚焦於這場戰爭中普普通通的年輕人。

喬瑟夫·帕夫洛夫斯基飾演的史蒂芬·扎瓦德茲基就是其中一位典型。

就在起義爆發不久前,他追隨著朋友們的腳步加入了當地的地下組織。

與我們想象中的嚴肅莊重大相徑庭,喬瑟夫加入組織的儀式有些別樣的味道。

綠意盎然的林間草地上瀰漫著充滿荷爾蒙的青春氣息,嘴上起誓效忠祖國,但眼神已經對焦到了一旁姑娘的面龐上。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加入地下黨成為了一件很酷的事,自己在組織中的代號成為了朋友間調侃的談資。

有些人甚至是為了年輕貌美的姑娘才加入了組織。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所謂的“訓練”,就是開兩槍浪費兩發子彈,多一發都不允許。

乍一看,還以為是以戰爭為背景的青春片呢,這些年輕人對於真正的戰爭毫無概念。

耳聞前線遙遠而低沉的隆隆炮聲,喚起了他們對於起義充滿浪漫色彩的幻想。

從起義動員到開戰首日,這些年輕人成為了當時波蘭眾多起義者的縮影,浸泡在盲目的樂觀之中。

集結當日,小夥子們身穿各式便服,姑娘們個個花枝招展,相比“起義”,更像是以體驗生活為目的的主題春遊。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影片在此著重鋪墊,便是不想將失敗的理由再次歸結為缺乏蘇聯的有效援助上,而是回到起義者們身上。

這樣的視角無疑放大了戰爭本身的殘酷,反差強烈的對比被導演所追求的戰場真實性拉到了極致。

影片儘可能還原了戰爭中那些難以抑制的惡意與槍林彈雨的無情,甚至達到了一種挑戰觀眾接受能力的程度。

其中一項就是展現戰爭中孩子的命運。

《浴血華沙》繞開了多年來戰爭片創作中潛移默化達成的共識,偏就是要將最美好的事物硬生生地當面打碎。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被抓獲的小男孩被子彈瞬間擊穿了頭顱,幫起義軍在樹上瞭望的孩子成為了一場襲擊中第一名犧牲者。

在戰火中不要指望那些平日裡被視為理所應當的道德底線,在掙脫束縛的人性面前,它們如同生命一樣脆弱,不堪一擊。

《浴血華沙》與不少製作精良的戰爭電影一樣,沒有迴避武器的真實威力以及血腥場面,大口徑重機槍可以輕易擊穿看似堅固的樓體,將被擊中者重重的砸出去。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片中一枚重磅炸彈的爆炸貢獻了極具辨識度又令人無比膽寒的一幕。

一聲巨響過後,衝擊波席捲硝煙瞬間襲來,來不及反應的路人被甩入半空。

短暫的平靜過後,鮮血從天而降,打在了倖存者的臉上,隨後被炸碎的屍體碎屑與殘肢斷臂如雨點一樣砸落了下來,宛如人間地獄,可以想象若是在影院中,將會是何等的震撼。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除去血腥,導演有著紮實的排程能力去建構戰場,幾場重頭的作戰戲碼也有著足夠吸引人的視聽語言。

在平鋪直敘的寫實手法中還不忘穿插一些如音樂劇般的幻想濾鏡。

儘管在整體基調中略顯突兀,但恰如這些年輕人在慘劇中無處安放的躁動與理想,不失為一種獨特的表達。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導演楊·科馬薩試圖刻畫年輕人如何洗去了對於戰爭天真的看法,被起義裹挾的他們被迫學會了面對死亡,以及如何做出英勇的犧牲。

但與殘酷的戰場畫面同步,這些人物也被抹去了光環,在這場註定的悲劇中只能扮演歷史早已寫就的角色,在徒勞中盡顯悲壯,在失敗中彰顯尊嚴。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一方面不去美化殺戮與死亡,另一方面也絕不辱沒先輩的英雄主義。

這位波蘭導演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找到了表現起義適當的平衡點,也為現代沒有經歷過戰火洗禮的年輕人選擇了一位充滿啟示意味的“戰場嚮導”。

目睹了家人被害的史蒂芬沒有立刻奮起反擊,上演一波絕地復仇,而是險些在炮火中精神崩潰,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充當了歷史的見證者,神經恍惚地凝望著無休止的殺戮,眼神中壓抑的怒火無處宣洩。

有評論批評史蒂芬只會瞪著雙大眼睛,但這部分其實恰恰是導演想要刻畫的。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以各種理由為驅動的英勇無畏以及由人性自然萌生的恐懼與畏縮,是以往戰爭題材中最常見的兩種人物刻畫方向,人物弧光也常遊走於這兩極。

《浴血華沙》也是如此的,片中不乏傳統的人性高光時刻。

明知是死路一條,留守的眾人也決不投降,在陣地被毀後不惜與敵人貼身肉搏。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本可以撤離的女主也選擇繼續幫助傷員,已是末路卻仍不忘安撫那些無助的孩子。

然而與眾不同的是,導演還將往往被忽略的第三種狀態放置到了主人公身上,即一種手足無措的狀態,被無力感吞噬的茫然。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畢竟從滿懷希望到墮入地獄,一切都發生得太快了。

影片對於男主角的塑造基本上就是完美規避了潛在的型別片快感,也沒有任何煽動可言。

從戰局突然扭轉的那刻起,令人窒息的壓迫感就未曾散去,這就是沒有經過正規軍事訓練也沒有戰鬥經驗的普通人在戰爭中的下場。

歷經生死的史蒂芬,眼神中終於擁有了戰士般的滄桑,卻仍舊無能為力,救不了親密的夥伴,也救不了心愛的人,這才是對於大部分深陷戰爭的普通人來說,最悲哀的命運。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儘管如此,《浴血華沙》仍舊展現了回顧過往的正確態度。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他們的確算是政治意圖的犧牲品,但設身處地去思考,每一位在前線廝殺的起義者又都是當之無愧的勇士。

那些硝煙中的血與淚都值得後人的一份敬意。

即便真的無法理解,我相信《浴血華沙》也能夠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印象,它的殘酷絕非兒戲,永不該被淡忘。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這部戰爭片足以重新整理你對於戰爭的認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