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 由 長門文軒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01
簡介李家溝文化這個區域處於我們上文談到的嵩山文化圈範圍,嵩山文化圈的核心區就是鄭州地區,據學者統計,僅鄭州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晚期遺址就有300多處,裴李崗時代的考古文化遺址有100多處,仰韶時代遺址有300多處,龍山時代的遺址400餘處,夏商兩代

河網密佈與什麼有關

公元前2300年,長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在文明的前夜消亡;公元前2200年,長江中游已經進入衰敗期的石家河文化被南下的中原文化滅亡;公元前2000年進入考古學上的夏紀年以後,關中的客省莊文化被一步步驅逐出關中平原,海岱地區的嶽石文化也逐漸被壓縮至膠東一隅,進入了衰亡的節奏。

一輪明月在中原冉冉升起。中華大地隨後進入了王朝時代。

是什麼原因讓中原文化區成為笑到最後的一支文化勢力呢?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中原

“中原”

這個詞在不同的語境和條件下會有所不同,如《詩經》中

“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這裡指的是田野中間的意思。從地域來說,中原一詞多出現於漢以後,而先秦時期多用

“土中”

“天下之中”

這樣的詞彙。其實這些能夠反映出來周人

“求中”

的思想在逐漸加深。

《逸周書•作雒》“及將致政,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

《尚書· 召誥》:“王來紹上帝,自服於土中。” 曾運乾《尚書正讀》作釋:“服,治也。土中,謂洛邑 ,為天下中也。”

《春秋·公羊傳》僖公元年注曰: “王者封諸侯必居土中,所以教化者平,貢賦者均。”

《史記·周本紀》:”成王在豐,使召公復營洛邑 ,如武王之意。周公復卜申視,卒營築,居九鼎焉。曰: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 ‘。”

由上可知,在周人

“求中”

的意識中,洛陽一帶為

“天下之中”

,此處可以看到古人敏銳的地理直覺。我們在講述商人遷都的文章中有對商人

“求中”

思想的初步解讀。周人

“求中”

思想根源應該與之有關,隨著我國古代王朝控制區域的擴大,對於

“天下之中”

“中原”

概念也在不斷變化中。不過基本上都不出今天河南省這個中心地帶。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從古代文獻來看,廣義的中原多指河南、山東、山西、河北、陝西等地。狹義中原指的是河北南部、山西南部、山東西部、陝西東部、河南全部。

本文的中原指的就是這個狹義的中原地區,這個地區的考古文化也通常呈現出基本一致的面貌,同時有著連續發展的考古文化脈絡,我們後面會對此作出詳細分析。事實上蘇秉琦先生在很早時候就為我國考古文化劃分了六個區系,今天看來不得不佩服蘇先生的遠見卓識。

蘇先生六個區系是這樣劃分的

“①陝豫晉臨境地區、②山東及鄰省一部分地區、③湖北和臨近地區、④長江下游地區、⑤以鄱陽湖-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地區、⑥以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

。這個區域的劃分出自四十年前。隨著考古發掘的深入,區系劃分多有變化,變化其實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蘇秉琦先生定義的六個文化區系

本文綜合各學者的觀點,將中原地區考古文化分成兩個作用圈,一個是蘇先生所劃分的晉陝豫鄰境區,我們稱之為

“華山圈”

,另一個就是鄭洛地帶的

“嵩山圈”

。從考古文化的發展變化來看,這兩個文化圈分別在不同時期發揮著不同的作用,此消彼長的現象很明顯,但對中原地區考古文化的連續發展均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下節開始會對中原地區考古文化的發展脈絡進行詳細梳理,本節還是繼續對文中

“中原”

區的地理位置做下基本介紹。

本文定義的

“中原”

基本上涵蓋了目前河南省的全部地區,北部邊界截止到山西省北部山脈和陝西省北部高原的南部,這裡不包括山西的

忻州、朔州、大同

以及陝西的

榆林和延安

地區。這幾個地區的考古文化、地貌以及生態系統乃至族群與本文的中原地區都存在著明顯的區別。東部邊界在山東中部的大澤山、牙山一線,再往東的威海煙臺地區則排除在外,向南的邊界則基本上維持在現在的安徽湖北北部,西部邊界截止到西安涇河這線。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中原文化區分成兩個文化圈

本文所指的

“中原”

地區是我國考古文化的中心地區,也就是嚴文明先生所說的

“重瓣花朵”

的花蕊部分。與之相鄰的各個文化區,北部長城一線從陝北到遼西分佈著以

“細石器”

為主的考古文化帶,晉中以北、冀北等地則為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的碰撞地帶,其考古文化均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甘青地區與關中平原的中西部則是河湟文化圈與中原文化圈的碰撞地帶。漢中及丹江地區的考古文化則受到了中原文化與長江中游地區文化的雙重影響。豫東魯西地帶是中原文化與海岱文化的碰撞區。淮河中下游地區是中原、海岱、長江下游考古文化的碰撞地帶,這些碰撞地帶的考古文化面貌因此顯得非常複雜。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各個文化區碰撞地帶

由上圖我們完全能夠看出來,中原地區是中華大地各個考古文化的匯聚點,是各個考古文化互相交流的中心點。這也是中原考古文化能夠持續更新及不斷髮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限於篇幅只對中原考古文化進行解讀,其他地區考古文化,可以參看筆者其他文章。那麼,中原文化區的考古文化脈絡是怎樣的呢?從裡面我們能夠窺得中原文化之所以能夠笑到最後的奧妙嗎?

起源

筆者在【

7000年前的中國

】這篇文章中對7000年前中華大地上各個考古文化勢力有過總結分析。

本文將甘青地區單獨拿出來成為一個主文化區是緣於本文的時空範圍不只是7000年前了,我們至少會將視線進入到夏文化階段,也就是大概在3500-4000年前這個時間點。

在仰韶後期,甘青地區的考古文化已經獨立發展,成為了我國考古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支重要的力量。

按照業界主流劃分標準,距今12000年-9000年為新石器早期、距今9000年-7000年為新石器中期。北方地區新石器早期文化主要出現在現在的海河流域,目前發現的考古遺存有

“南莊頭遺存”、“於家溝遺存”

,以及稍微晚一些的

“東胡林遺存”、“轉年遺存”、“西廟遺存”

幾支考古文化,幾支文化都已經取得了不小的發展。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轉年遺存示意

其中

“於家溝遺存”

是中原考古文化的主要源頭,海河流域的這幾支考古遺存基本上都是曇花一現,在之後就不見了蹤影,應該是由於環境的改變,古人發生了遷徙。其中於家溝人離開海河流域,向南進入了本文的

“中原”

區域,形成李家溝遺存。

李家溝遺存的年代在10000-9000年前,分佈於嵩山東麓向華北平原過渡的低丘陵地帶,海拔在200米左右,位於溱水旁邊的二級階地上。

按照學者的分析,新石器早期的古人類由於生產力低下,他們是無法選擇廣闊的平原地區作為棲息地的,大多選擇地貌過渡帶的支流階地作為生活的場所。

原因其實很簡單,地貌過渡帶地勢上的落差讓河流攜帶的營養物質能夠在這裡堆積,形成肥沃的衝擊平原。對於尚以採集為主要生存手段的古人類來說,臨近山地茂密的森林及植物型別的多樣化,讓人們更容易獲得食物來源。

李家溝遺址就處於黃土高原東部邊緣向黃淮平原過渡的這樣一個地貌特徵帶上。這裡不僅適合古人類的生存,同時對於原始農業的誕生也非常有利。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李家溝文化

這個區域處於我們上文談到的嵩山文化圈範圍,嵩山文化圈的核心區就是鄭州地區,據學者統計,僅鄭州地區發現的

舊石器晚期遺址就有300多處,裴李崗時代的考古文化遺址有100多處,仰韶時代遺址有300多處,龍山時代的遺址400餘處,夏商兩代遺址也都有百餘處

,充分說明這個地區成為中原地區核心考古文化區絕對不是偶然的,中原地區原始農業的源頭也在這裡。

從李家溝遺址的發掘報告來看,李家溝人已經掌握了刀耕火種的原始農業生產,這個時間應該在10000年前左右,據推測,李家溝人應該已經培育了粟、黍等農作物作為食物的來源,同時李家溝人還馴化了牛、馬、羊、豬等家畜。我們知道,擁有了以雜糧為主的家豬常常標誌著穩定的農業生產及定居生活的出現。加上發掘出來大量的陶器殘片,也同樣說明了此時的李家溝人已經處於有了原始農業的定居生活階段。

李家溝遺址的發現,將中原地區農業及考古文化的歷史向前推進了一千多年,充分證明了中原地區考古文化的本地起源特點,同時為南稻北粟的中國古農業體系的建立提供了堅實的考古證據。

高規格的起點為中原地區考古文化之後的迅速崛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終於在公元前7000年新石器中期到來的這個時刻,中原地區的古文化開始全面爆發,成為那個年代中華大地上最傑出的一支考古文化,這個時代也被學者稱作

“裴李崗時代”

,裴李崗時代以讓人吃驚的文化面貌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崛起

嵩山主要由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座山組成,從洛陽東延伸到鄭州西,整個區域南到郟縣,北抵黃河,東西長60多公里,這裡是黃河與淮河兩大水系的交匯點,地理條件非常優越。

屬於黃河流域的有

伊河、洛河、汜水

,歸屬淮河流域的有

潁河、汝河、索河、賈魯河、雙洎河

等。

我們上面提到的李家溝遺址旁邊的溱水就是雙洎河的支流。在這片河網密佈,並於全新世溫暖期堆積出來的黃土層上誕生了強大的裴李崗文化。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裴李崗位置

目前在河南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時期的文化遺址有150多處。己經發掘的遺址有

新鄭裴李崗、沙窩李、唐戶、新密莪溝北崗、馬良溝、中牟宋莊、鄭州朱寨、長葛石固、郟縣水泉、汝州中山寨、舞陽賈湖

等。

裴李崗文化的絕對年代在公元前7000年到5000年這個期間,我們這裡不對文化內涵做詳細解讀,在幾個遺址中,

賈湖遺址發達的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唐戶遺址140平米的巨大面積

值得我們好好關注。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裴李崗文化分佈

裴李崗文化獨立發展了五六百年左右,不僅在中原地區穩定擴張勢力範圍,同時也向周邊地區擴張,促成了渭河及漢水上游的

“白家文化”

的誕生。按照韓建業先生推測,白家文化的來源是由

“裴李崗文化西進”

以及長江中游的城背溪文化北上促成的。

白家文化是甘青及秦嶺南北兩側考古文化的源頭,也有被稱作

“大地灣一期”

“老官臺文化”

。至此,河湟文化區開始形成,首先蔓延到關中平原上的碰撞地帶。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裴李崗文化西漸

裴李崗文化同時在黃河下游地區北辛文化的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還有淮河中下游的各支考古文化在此時也基本上是在賈湖型別擴張過程中形成的。

裴李崗文化以其強勢的面貌,對中原及周邊地區同時代的考古文化產生深遠的影響。所以有學者將其年代範圍即

公元前7000年-5000年

這個期間稱作裴李崗時代。本文對此表示贊同。

雖然裴李崗時代,中原地區的農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人們食物的來源仍然非常依賴生態環境,採集和狩獵在這中間佔有非常大的比重,因此環境氣候的變化對人類的生活影響非常大。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7000年前文化勢力序列

從考古來看,裴李崗時代的下限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公元前5000年這個時間點是中國考古文化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有代表性的分界點。之前三支最強大的考古文化在這個時間點都走向了衰亡,就是

黃河流域的裴李崗文化,長江中游的城背溪和皂市下層文化及長江下游的跨湖橋文化

我們知道,公元前5000年左右我國爆發了全新世以來最大的海侵,海平面的上升同時也讓內陸河流水面整體上升,導致河流湖泊的泛濫,

原來居於丘陵和平原過渡地帶的古人被迫遠離家園。裴李崗文化的衰落蓋是由此吧

。與跨湖橋人遷往浙西山谷一樣,裴李崗人也向西遷徙,停留在豫西和晉南地區的河谷盆地中。在考古學上表現出來的就是裴李崗文化消亡,前仰韶時代來臨了。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7000年前海侵

巔峰

嵩山文化圈雖然進入衰敗,但華山文化圈卻在此時開始崛起,位於陝晉豫交境地區的棗園文化在裴李崗文化強大基因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而關中地區此時已經演化成獨立的半坡文化,在半坡文化強勢東進的壓力下,尚顯弱勢的棗園文化蛻變成東莊文化。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棗園文化

學界通常將公元前5000年這個時間點作為仰韶時代的開始,在仰韶時代早期,關中地區與以華山文化圈為主的中原地區形成了既相似又有不同的兩種文化面貌。本文稱之為仰韶文化的半坡型別和東山型別。

對於仰韶時代早期文化的命名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認識,我們這裡簡化各種分歧,就按照上面的定義進行了劃分,實際上這時候正是強大文化勢力衰退後的分裂期,這點無論在長江流域還是西遼河流域都有非常明顯的反映。

同時這個時期在原來裴李崗文化的勢力範圍內還存在著

後崗一期、王灣一期、石固V期

等考古文化,在中華文明分久必合的慣性推動下,強大的廟底溝文化出現了,廟底溝文化的主要來源就是華山文化圈的東山型別。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廟底溝擴張

從考古上來看,廟底溝文化一經誕生,就開始向周圍擴張,不僅迅速進軍關中平原,同時將勢力範圍擴充套件到河湟文化圈,東部原有裴李崗時代消失後遺留下來的幾支考古文化也分別被廟底溝文化取代,如果我們換種思路,這個時期應該有一支強大的族群,佔領了半坡人掌控的關中、甘青、以及陝北河套地區。

向東則佔據了後崗人和王灣人的勢力範圍。這個族群是誰呢?本文暫不對歷史傳說做解讀,讀者可以自行想象下,我們會在後期文章中專門結合歷史傳說和考古文化變遷做詳細推測。

毫不誇張的說,這個時期是中原文化的巔峰時期,有不少學者將廟底溝時期作為早期中國形成的標誌。廟底溝文化的勢力範圍幾乎就是夏商時期中原王朝有效的勢力範圍。

我們這裡做下簡單回顧,裴李崗人在嵩山文化圈創造了輝煌的裴李崗時代,隨著環境的變化,裴李崗時代結束,移居華山文化圈的這群裴李崗人的後代在與來自隴東及關中的半坡人爭鬥過程中逐漸變得強大,終於在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重新崛起,創造了廟底溝文化。

按照學界的劃分,從裴李崗時代結束到廟底溝時代,再到龍山時代早期的這段時間是仰韶時代(文化),這個時間段是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黃河流域文化譜系

裴李崗時代起於公元前7000年,強盛於公元前6000年,衰落於公元前5000年。仰韶時代起於公元前5000年,強盛於公元前4000年,衰落於公元前3000年。裴李崗時代由嵩山文化圈建立,而仰韶時代由華山文化圈建立。多麼巧合的時間安排,有沒有千年一輪迴的感覺呢?筆者深有此感。

如果我們往下再推千年,按照上面的演化規律來看,又將有一個王者會誕生,這個時間點應該是公元前2000年。想必很多朋友已經看出來了,

公元前2000年就是夏紀年的開始,中華大地從此將進入王朝時代。

群星閃爍的夜空,為何明月會從中原升起?探尋中原崛起的秘密

如果說,裴李崗時代的結束是由於公元前5000年全新世海侵的巔峰所導致,那麼仰韶時代的結束是因為什麼呢?公元前3000年發生了什麼?良渚、大汶口、屈家嶺這些強大的文化勢力都是這個時期出現的,跟他們的出現有關係嗎?而公元前2000年中原文化再次崛起的動因都有哪些?我們下文會繼續解讀。

結語:我們認為,考古文化與族群是無法完全一一對應的,一個考古文化不一定是一個族群所擁有,但一定會存在一個主導的族群,這個族群本身擴大的同時會吸收其他族群的人員和文化特徵,在考古上往往表現出來的就是考古文化的自然演化。而文化的驟然消失往往是族群戰爭所至。中原地區的族群演化完全是按照這個模式來變化的,長江流域的族群演化也大致是這個模式。所謂神話傳說則通常是各個族群遠古的記憶綜合而成。這些考古文化族群的變化是中華民族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一個完美的縮影,我們從中可以領會到很多,中國諸考古文化的興衰起伏與地理環境及氣候變化有相當大的關係,我們下篇文章會詳解,敬請期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