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神醫”,為什麼唯獨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 由 指點江山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01
簡介人的身體陰陽失衡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例如:人氣血上湧時會渾身發熱

藥王是誰藥聖是誰

孫思邈早期曾經在今陝西耀縣城東的北五臺山隱居,後世人為紀念他,便改稱此山為“藥王山”,並在此處修建了藥王祠,迄今尚存藥王大殿,受世人香火不斷。另有,明隆慶六年雕刻的《千金寶要》和《海上方》,在這上面載有重要藥方近千位。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神醫”,為什麼唯獨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歷史上有那麼多優秀的從醫者,為何只有孫思邈被譽為“藥王”呢?孫思邈除了醫術之外又給後人留下了怎樣寶貴的精神財富呢?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隨筆者走近隋唐神醫孫思邈。

關於“藥王”孫思邈離世時的年齡,史學界總共有六種說法,在這六種說法中,藥王的壽命從101歲到165歲不等。雖說,史學家們對於藥王活了多少歲莫衷一是,但是,不論哪種說法孫思邈都活過了一百歲,算是古代罕見的高齡老人了。

孫思邈既為從醫者,本身又是百歲老人,所以,他的醫學理論非常有說服力。時至今日,孫思邈的醫書仍被奉為經典,對於中醫發展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天才離不開努力與天賦,孫思邈七歲入學,每天背誦數千字的文章,“日誦千言”。等到孫思邈過了弱冠之年時,已經能將諸子百家的學說融會貫通,對雜學知識也有涉獵,被當時的人們稱作“聖童”。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神醫”,為什麼唯獨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雖說,孫思邈博學多才,但是,他卻對入仕興致缺缺。他覺得:入仕做官難免會太過世故,受到拘束。所以,年輕的孫思邈拒絕了多次朝廷的封賜,連隋文帝讓他當國子博士,孫思邈亦告病不出,婉言拒絕了皇帝的好意。李世民登基後,將孫思邈召進皇宮,發現已年逾花甲的孫思邈容顏體態、精神面貌竟與年輕人不相上下,認為孫思邈是仙人。

於是,李世民對他說道:“見到你我才相信世間有得道之人,像羨門、廣成子這樣的仙人一定也是存在的,絕不是坊間的虛言。”所以,為了留住孫思邈,唐太宗許其高官厚祿,卻再次被孫思邈拒絕了,李世民萬分惋惜。唐高宗即位後,想讓孫思邈入宮做官,同樣未被允。並且,聽說孫思邈隱於市井,高宗從珍藏中挑了一匹良駒作為禮物送給孫思邈,還賞了他一所豪宅,可孫思邈仍不為所動。

因為,孫思邈高尚的氣節,當時的名士都很敬仰他的為人,包括宋令文、孟詵、盧照鄰的許多文人都以侍師長的禮數對待孫思邈。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神醫”,為什麼唯獨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某次,盧照鄰請教孫思邈:“為什麼神醫能夠治療別人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呢?”孫思邈的回答頗具哲理,亦能看出他在醫學上有很深的造詣:“治國者需掌握天道變化,藉此參政於人事,殊不知醫者也需掌握天道變化的規律。萬物有五行,一年有四季,它們之間又是怎麼輪替的呢?”

並且,他還說道:“天道之‘氣’,和順的時候會表現為雨水;憤怒的時候會表現為狂風;凝結時會表現為霜霧;張揚時會表現為彩虹。這是天道的變化規律,人體之中也有類似的變化規律。人的行為以四肢五臟為主,每天早上活動,晚上休息,吐出積鬱的廢棄,吸入新鮮的空氣。人身體所散發出的‘氣’流轉在身體周圍形成營氣與衛氣。這兩種氣若內斂就可以彰顯於志,展現出精神面貌;這兩種氣若外放就可以發出聲音,這就是人體變化的規律。”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神醫”,為什麼唯獨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不但如此,他還認為“自然界的陰陽,與人身體中的陰陽沒有本質的區別。人的身體陰陽失衡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症狀,例如:人氣血上湧時會渾身發熱;氣血不順暢時會通體冰涼;氣血積鬱在身體中會產生瘤及贅物,氣血下沉則形成癰疽;氣血奔騰時會讓人體力不支氣喘乏力;氣血枯竭時人就會失去精神。這些症狀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像自然界一樣,天地萬物無不如此。”

最後,孫思邈還對從醫者的診病方法做出總結:“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想要治癒病人,首先,要有敢於戰勝病魔的信心,是為“膽大”;其次,還需要如履薄冰步步為營的謹慎,是為“心小”;所謂“智圓”,說的是遇見突發狀況時不拘一格,隨機應變;所謂“行方”就是不爭權奪利,保持正直的言行,心中包含廣闊天地。

這就是孫思邈心中合格的從醫者。

中國歷史上有那麼多“神醫”,為什麼唯獨孫思邈被稱為“藥王”?

實際上,孫思邈的“醫道”又何止給從醫者提供了思想方針?僅從為人的角度上來看,想要成為一個有擔當成大事的人,想必亦不離此道。

孫思邈是我國古代醫德醫術堪稱一流的醫學家,尤其他對醫德的強調更是令後人傾佩。後世從醫者,無不以其作為醫德之標杆,孫思邈的事蹟亦在史學界被傳為佳話。在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在向世人闡述醫理之前孫思邈首先提出了“大醫精誠”的思想,將醫德規範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立題。

他一生勤於著書,晚年隱居於故里京兆華原(今陝西省銅川市耀州區)五臺山(藥王山)專心立著,直至白首之年,未嘗釋卷。

參考資料:

【《藥王祠》、《舊唐書·孫思邈傳》、《醫仙妙應孫真人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