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 由 書生阿思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28
簡介但這種方法有個缺點,就是對於只會說方言的人完全沒用,因為他們連基本的雅言字都不認識幾個

芒光普通話怎麼說

自古以來,中國疆域遼闊,人口多,民族也多,各地之間語言不同,甚至千差萬別。

在當時,沒有全國範圍的“推廣普通話”,人們如何克服語言障礙,進行有效的溝通,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其實在很早的時候,

古代的統治者們就已經意識到了統一語言的重要性,也出現了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語言。

沒有普通話,溝通難於上青天

追根溯源,夏朝和商朝到底有沒有國家通用的普通話?答案是基本不可考的。但到了周朝,資料一下子就多了起來。比如,在《尚書大傳》中就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周武王死後,周公執政。在他執政的第6年,當時的越南地區官員派人送來幾隻特產白雞,以示友好。

但是問題也來了:當時越南語言和周王室使用的語言不通,而且根本沒人懂越南語。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所以,越裳氏就找了野三象冶翻譯,也就是三種語言的翻譯各3人。這9個人先將越南話轉成諸越語,也就是現在浙江、福建、廣東地區古代使用的語言),再由諸越語轉為南方諸侯的方言,最後再轉成周朝王室的用語。

看看,就送幾隻雞,還要花費這麼大的力氣。在沒有統一可以使用的“普通話”時期,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簡直就是 “雞同鴨講”。

慢慢地,周朝的中央官員們發現:無論是進貢問題、戰爭問題,還是其他種種問題,他們的產生往往都只是因為語言不通導致了誤解。所以,他們創造出了一種全國通用的古代普通話——雅言。

“雅”是“正”的意思,“雅言”就是正確規範的語言,是國家倡導大家應該遵循的語言。

後來,周朝遷都至洛邑(也就是現在的洛陽),洛陽話也正式被規定為雅言的基礎語音。當時,幾乎所有的上層貴族們都會說這種雅言,目的就是為了跟老百姓區別開來。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就像英國,發音、措辭、腔調無不體現著人所處的階層,連語言也被分成了“三六九等”。最高等的屬於英國上層貴族的口音,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口音一般被稱為“中產口音”,還有工人階級的口音。

孔子當時講學使用的也是這種雅言,以此標榜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論語》裡便有記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正是因為有了“雅言”,不僅孔子的弟子聽課毫無障礙,當時的諸子百家在講學、遊說君主時也幾乎毫無語言上的障礙。

從周朝以來,歷代都延續了雅言這種語言。

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一一秦朝。隨後,他統一度量衡,並頒佈法令:書同文,車同軌。為雅言在宮廷內的推廣起到了重要的推進作用。

到了西漢,有人寫了一本叫做《方言》的書,是我國第一部比較方言詞彙的重要著作。雖然它叫做《方言》,但是書中出現了很多“通語”的說法,正好與“方言”相對。

顧名思義,“通語”就是當時的普通話,來源便是承襲先秦時代的“雅言”。

這說明,從西漢開始,寫書的作者們都使用了相對標準、能讓更多人讀懂的語言進行創作編寫,所以這些古籍更能得到廣泛流傳。

隨著人們的南遷和經濟中心的轉移,洛陽讀書音也跟著南移。晉朝建立後,在語言上使用的仍然是兩漢時的洛陽雅音。

當時,中國還沒發明漢語拼音,朝廷為了推廣統一的官話,讓更多的人用上全國統一的官方語言,創造了3種雅言的讀法。

第一種:“直音”——直接告訴哪幾個字的讀音是一樣的。但這種方法有個缺點,就是對於只會說方言的人完全沒用,因為他們連基本的雅言字都不認識幾個。

第二種:“讀若”——用擬聲字注音,一般用於訓詁學術語。讀若字既有可能是通假字,與另外某一個字意義相通,也有可能讀音與某一個字的相近。比如“門戶疏窗也,讀若酥”,意思是“疏”讀起來和“酥”很像。

第三種:“反切”——因為第一、二種方法太難掌握了,所以人們根據梵語的注音法又創造了一個新的方法。把兩個漢字連起來快讀,讀出來的音就是要學習的新字。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這種方法在古代的中國興盛了近2000年,但並不代表他就是最正確、最合適的注音方法。如果有人將某個字認錯了,那他將把新的讀音唸錯,更永遠得不到正確的讀音。

官話受到高度重視,當官的必須好好說“官話”

唐朝繼承了之前的語言體系,當時的官話又被稱為“漢音”或“秦音”。在唐玄宗時期,不是每一名官員都能上朝彙報,因為唐玄宗把雅言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定高度。

為了防止大臣們信口開河或是詞不達意,唐玄宗下令讓全部大臣必須先進行禮儀學習,也被稱為“嘉禮”。當大臣們需要上朝彙報時,需要提前幾天到禮部學習。

無論是語言還是禮儀,達不到標準都是不允許上朝的。所以在當時,不學好說話也代表著不能好好當官啊。

到了元朝,從歷代一路承襲的語言體系遭受到一定的衝擊。因為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所以法定蒙古語為國語,但這僅限於蒙古族使用。元朝的大部分人都是漢人,所以,元朝的統治者將漢語稱為“天下通語”,標準仍然是唐宋以來的洛陽讀書音。

可儘管如此,蒙古語在民眾中還是被廣泛使用,因為年長的蒙古族人一般會把蒙古語傳授給年輕一輩,隨著民族的交流融合,蒙古語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削弱了民間雅言的流行。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每次上朝時,來自天南地北的官員,在朝堂上大都是操著自己家鄉的方言彙報工作。因為語言不通,又沒有翻譯,所以每次上朝,朱元璋都頭疼不己。

後來,朱元璋實在受不了了,下令編纂一套官方通用的語言——《洪武正韻》便出現了。朱元璋對官員上朝必須說官話這件事非常看重,還下令對《洪武正韻》進行了多翻修改,滿意後才大力推行。

這不僅是為了恢復漢族語音的正統性,而且還可以消除蒙古語音對漢民族正統語音的影響。

清朝時期,雅言的地位越來越高,也越來越受到重視。

雍正年間,雍正皇帝特別勤政,但是有些大臣們之間因為語言不通而影響工作效率的事情很普遍,更有甚者,有些大臣竟然用方言寫奏章,這讓雍正皇帝十分苦惱。

於是,他下令設立“正音館”,讓當時的官員和讀書人都來學習標準的官話,從此,北京官話便逐漸成為了全國的官方語言,我們今天所說的以北京話為標準的普通話,便是在清朝中後期逐漸奠定基礎的。

當時對官員說的官話要求有多高?據聞光緒皇帝第一次接見康有為時,兩個人聊了僅僅一刻鐘便不歡而散,康有為出來時還是一臉茫然的。

在古代,說不好“普通話”還怎麼當官?

大家分析,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在京時間不長,最擅長的就是廣東話。而光緒皇帝從小在深宮長大,只會講一口純正的官話,所以兩個人實際上是存在著溝通障礙的,可見當時雞同鴨講的場景有多尷尬。

這件事的後果便是,光緒皇帝只給了康有為一個六品官做,後來的戊戌變法失敗,估計也和方言不同、溝通困難不無關係。

總結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統一各地的方言,國家以北京、河北承德為普通話標準音的採集地,制定標準後便在1955年向全國推廣,成為了我們今天所說普通話的前身。

在2000年,普通話和規範漢字更是作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被載入法律,地位不可動搖。

語言是交流的工具,古代雅言、官話的出現的確方便了交流,提高了效率。

但是,這並不是說方言就一無是處了。方言的存在,不僅體現了當地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而且極大地證明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對於研究當地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

方言中的一些特殊詞彙,在表達時也特別的精準、凝練,有些甚至被吸收到普通話當中,作為規範用語使用。

普通話,是走向遠方的路;方言,則是回家的路。

所以,普通話和方言,都有其不可替代性。

參考資料:《切韻》、《論語》、《尚書大傳》、《洪武正韻》

本文為@書生阿思原創,歡迎關注,一起交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