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 由 宋新社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25
簡介金國統治下的蒙古人和契丹人(五)大宋的相關對策 1、以文化為媒介擴張同化澶淵之盟後,宋遼維持和平,邊境安定貿易興旺,使者往來頻繁

藩漢分治有什麼意思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北宋國際地緣政治局勢

北宋只是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卻並沒有完成國家的完全統一。漢唐疆域還被數個政權分裂劃分。同北宋並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契丹的遼、女真的金、党項的西夏、後期還有蒙古。那麼大宋能不能在

群狼環伺

的不利國際地緣政治環境裡縱橫睥睨,遊刃有餘?大宋能不能完成

收復燕雲十六州

的百年夢想?大宋能不能

革新改良

,鳳凰涅槃浴火重生實現國家強大,重建

華夏道統

?這個也許是

世紀之問,千年之問

(一)西夏土狼咄咄逼人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党項族首領李元昊

党項族屬於西羌的一支,原來在陝甘青寧區域遊牧,唐朝時期從青藏高原走下來到了黃土高原,被當時的吐蕃和大唐分別統治羈縻管理。公元1038年,党項族首領元昊稱帝,都興慶府(銀川)。史稱西夏。

元昊

建立的西夏其實叫

大夏國

(也叫

大白高國

),因為他在宋朝的西邊,所以這個大夏就被稱為

西夏

。元昊並不是開國的皇帝,他的

父親李德明,祖父李繼遷

在位稱王,宋朝

司馬光

提議歸還党項人祖地

五州,於是

夏朝的政權基本上就形成了。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西夏疆域圖

西夏仿效唐宋建立政治制度,推行科舉制,創制西夏文字。西夏文字也是在漢字基礎上改造的,筆畫比漢字複雜得多。西夏文是一種死文字,無人能念。但是1908年俄國考古學家發現了內蒙古額濟納旗的

黑城遺址

,將裡邊的西夏的文物全給打包運走了。所以說這個是敦煌第二,吾國文化之傷心史。今天中國的學者如果要研究西夏學,必須得去俄羅斯留學去。後來在考古時候發現了一本西夏人骨勒茂才編的西夏文跟漢字對照的字典

《番漢合時掌中珠》

,所以西夏文現在是能夠看懂了,但是音還是不會讀,沒有人會說西夏語。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筆畫複雜的西夏文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字典《番漢合時掌中珠》前言

元昊稱帝后不服王化,屢次與宋交兵,雙方損失慘重,只不過宋朝體量大,地域廣大,人口眾多,影響不是很大。

三川口之戰

宋軍是10萬人,全軍覆役,三軍統帥都被活捉了。

好水川之戰

宋軍也是10萬人,全軍覆沒,主帥任福戰死。次年的

定川之戰

宋軍被俘9000人。但是西夏損失也很大,西夏全國人口也就三百萬不到,三次勝仗戰死了不少部落壯丁,國內市場紊亂,物價飆升。元昊的國內壓力很大。於是只好請和,雙方和議,夏對宋稱臣,宋賜給歲幣。但是元昊關起門來照樣稱孤道寡,於是宋代的“

三國鼎立

”局面形成。宋朝每年賜給西夏25萬壓歲錢,絲綢15萬匹,白銀7萬兩、茶時3萬斤,對於大宋這些都是毛毛雨,反正互市榷場都會賺回來的。但是對大宋而言,最重要的是西北就得重兵把守,耗費了大量軍事物資,西軍得常年保持戰爭狀態,以免西夏出么蛾子,雙方滲透和反滲透間諜戰更加頻繁。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宋代版的“三國鼎立”

(二)大遼由盛而衰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

契丹崛起於西拉木倫河上游,是遊牧漁獵的民族。唐末的契丹八部勢力開始發展,漢族農民遷到長城以北,契丹人學會了種植、建城、農耕。十世紀初,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提倡農業,接受漢族文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後改名叫耶律億。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契丹國,定都上京,他就是遼太祖。少數民族的領袖都有各自的叫法,匈奴叫單于,突厥叫可汗,吐蕃叫贊普,他們只有入主中原之後才會建立帝號。而這個契丹人在草原上就建國稱帝,一切都模仿中原儀式和稱謂。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大遼疆域圖

遼有五個京城,因為它南院政府服務的是漢化的契丹人、渤海人和漢民,所以定都

南京幽州

。北院政府服務的主體是契丹、奚族、蒙古族等遊牧民族,對外定都

上京

(內蒙古的巴林左旗)。但是契丹統治者實際上在五個京城轉著住,

四時捺缽

(行營),意思是四季漁獵,居無定所,也方便周邊的遊牧民族和一些未開化民族

覲見朝貢

,順便

宣揚契丹國威

契丹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了契丹文,但比漢字複雜得多。契丹文現在也是一種死文字。想不明白為啥造字那麼複雜,一般百姓怎麼可能輕易學得會?按歷史規律來看,越是簡易越容易流傳下來,越是複雜的越是容易淘汰失傳。契丹文常用的是3000多個字,我們現在能夠認出來的是500多。因為遼朝出於保密的考慮,書禁甚嚴,官方與北宋的往來全是漢文,漢字是單音節字,契丹語是多音節,所以他用契丹字記述是很不方便的。只有內部契丹檔案才會使用契丹文。但是隨著漢化的加深,許多契丹百姓也不會寫契丹文,只會寫簡便的漢文和說些簡單的契丹話。等遼一滅亡,這個契丹文也就隨著遼的滅亡退出了歷史舞臺。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晦澀難懂的契丹文

遼太宗耶律德光

時期契丹得到了幽雲十六州,改國號為遼。這時候的契丹已經漢化比較嚴重了,儒生大量進入朝廷。但是以

述律太后

為首的契丹保守派勢力也很強大。所以傾向漢化的太子耶律倍被廢,次子耶律德光即位。但是歷史大勢浩浩湯湯,不是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契丹的全盤漢化對契丹有利有弊,馬背上的民族一旦下馬治國就避不開是否接受中原漢文化這個傳統。因為一般儒生都認為治國理政野蠻人幹不了,只能他們來。但是說實在話,儒生做的也不是很好,文人相輕,文武對立,黨爭誤國,反正文人也不是省油的燈。所以

契丹漢化

的過程中就明顯的開始了中原王朝的宿命,三百年興亡定律。契丹貴族也開始腐化墮落,革命成功為太祖打下天下了,就開始迅速沉迷於中原漢人的花花世界。誰還會冒著冷風出去放牧牛羊,祖先的騎馬彎弓射箭的傳統很快也就丟棄不用。

中原王朝的華夏民族有這麼一個認識——

胡虜無百年之運

。意思是少數民族如果入主中原,他的統治不可能超過一百年。因為你一進入中原,你就勢必面臨著兩個選擇一一漢化還是不漢化。漢化不漢化你都得完蛋。比如像匈奴、鮮卑、羌等民族一入中原都漢化了。孔子曾經說過,夷狄而華夏者,則華夏之;華夏而夷狄者,則夷狄之。就是說只要你接受漢化,那你就是中國人,時間一長你就是漢人了。蒙古人不接受漢化,還大搞民族矛盾階級分立剝削壓迫,在中原佔據了97年就灰溜溜的滾回草原了。

契丹統治者很有創造力,國內推行

一國兩制(南北院制)

。就是

藩漢分治

,設立南面官、北面官。南面官統治漢人和渤海人,北面官統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很好的緩和了國內民族矛盾,實現了契丹綜合國力強大的基礎制度設計。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宋朝雍熙北伐

宋太宗統一了中原和南方後,又取了北漢。急欲攜得勝之威順手取

燕雲十六州

完成國家統一,但是公元979年

高梁河之戰

(北京常竹院公園),宋軍大敗。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900鐵騎把10萬宋軍打得全軍覆役,宋朝皇帝只好坐驢車敗退南方。太宗皇帝箭傷年年復發,再加上戰敗的心理陰影,最後鬱鬱而終。四年以後遼聖宗耶律隆緒即位,年僅12歲,他的母親蕭綽就是蕭太后,開始垂簾執政。宋朝看契丹主幼國疑,20萬大軍兵分三路再次伐遼,東路軍是主力,由平定五代十國時候的大將曹彬親自指揮,田重進出中路,潘美、楊業出西路。東路軍一出遭到遼軍主力的痛擊,南院大王耶律斜軫的4萬鐵騎把10萬宋軍又打得全軍覆沒,曹彬帶了幾十人逃離戰場。中路軍田重進被嚇得在邊境上殺良冒功就回來了。西路軍這邊潘美、楊業他們出去之後,燕雲十六州佔了山西四個州,應該說是大捷。但遼軍主力是騎兵,等東邊的戰場平定就迅速回師西線,然後西路軍的補給跟不上,潘仁美只能後撤,楊業打掩護。最後西路軍楊家將全軍覆沒,楊業兵敗被俘,關在昊天塔,絕食殉國而死。

大宋在公元979年和公元986年的兩次北伐,幾乎都被人打得全軍覆沒。於是宋統治者開始確立

“守內虛外”

的政策。意思是主要力量轉向對人民的防範和鎮壓,而不再對外開疆拓土、對外擴張。但是契丹人家兵強馬壯,本來就對南朝國土垂涎三尺。一看你大宋軍事實力這麼弱,每天就會打嘴炮,還佔據了中原的肥美之地,戰場上看見我們就丟盔棄甲,戰功這麼多這麼好拿,不拿白不拿。於是後期契丹就開始大舉犯境,寇準隨宋真宗

御駕親征

,澶州城宋軍床弩射殺契丹大將蕭達凜才使得蕭太后同意和談。

宋遼

澶淵之盟

簽訂之後,邊境上“

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

”意思是頭髮都白了的老人,一輩子沒見過打仗的。這樣一來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融合、和平友好。但是和平也是一把雙刃劍,對契丹來說,和平導致統治階層耽於享樂,進取心喪失,對周邊民族繼續壓迫剝削,防範警惕性降低。契丹人打仗的時候已經不再勇猛無前,衝鋒陷陣,反而依賴女真等未開化的民族作僱傭軍。所以女真部落崛起後,光腳的完顏阿骨打可不怕你穿鞋的契丹人,就是要打碎你的瓶瓶罐罐,才能過上好日子。於是契丹人末日也就到了。當然比契丹還弱的大宋也大事不妙。

(三)大金異軍突起

宋遼百年爭端之後在東北白山黑水之間崛起了一個強大的民族,就是女真族。女真族由黑水靺鞨發展而來。唐朝曾經在黑水靺鞨的地盤上建立黑水都督府,後期粟末靺鞨建立渤海國。公元925年,渤海國被遼太祖耶律阿保機所滅,渤海國的地盤就併入到了遼,黑水靺鞨地盤後來也歸遼統治,他們是在松花江黑龍江一帶居住。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驍勇善戰的女真人

完顏部

在11世紀的中後期統一了女真各部,但是統一之後的女真族也是受遼的統治。當時女真人是非常強悍的一個民族,根據《大金國志》記載說女真人“

俗勇悍,喜戰鬥,耐飢渴苦辛,騎馬上下崖壁如飛,濟江河不用舟相,浮馬面樓。

”就是說女真人吃苦耐勞,性格彪悍,騎馬渡江上天入地無所不能。在遼統治女真的時候有一句話叫做“

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

”成年女真男子不能滿一萬,滿一萬就無敵於天下。所以這樣的民族是不可能永遠受別的民族的壓迫的。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

完顏阿骨打

起兵抗遼在中國冷兵器戰爭史上,乃至世界冷兵器戰爭史上都是一個奇蹟。冷兵器時代打仗完全就是靠體力,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的時候只有800人,直接對抗一個幅員萬里擁眾千萬的大帝國。遼帝國比北宋大多了,“東臨於海,西抵流沙,北逾廬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東到大海,西抵金山(阿爾泰山),北逾廬朐河(蒙古國),南抵白溝。800名女真人起來造反,遼國朝廷上下也沒拿它當回事,隨便派來了2500人鎮壓,結果被殺得丟盔棄甲。女真人的部隊發展到了2500,遼國來了2萬人,契丹人依舊丟盔棄甲。阿骨打的部隊發展到3000,遼國樞密使駙馬蕭十三率10萬大軍來鎮壓,兩軍一開戰,完顏阿骨打一箭把統帥蕭十三射死了,軍心動搖,契丹軍隊立馬丟盔棄甲。女真收降契丹軍隊,導致女真部隊越打越多。周圍被壓迫的民族部落也紛紛投靠阿骨打,

契丹北院

徹底的亂了。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金朝疆域圖

女真不滿萬,滿萬無敵於天下。

因此,金太祖阿骨打

開國稱帝建金

,都會寧。 “遼以賓鐵為號,取其堅也。賓鐵雖堅,終亦變壞,惟金不變不壞。”所以以大金名之。完顏阿骨打推行

猛安謀剋制

兵農合一

。女真人

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全民皆兵

。大金朝開始謀劃契丹的巨大疆域,進而佔據肥美土地,壯大女真部落。契丹朝廷震驚之餘,開始聯絡大宋共同抗金。但是當時的宋朝,

大宦官童貫

夢想著有朝一日

收復燕雲十六州

受賞封王,不少朝廷當權官員對女真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希望藉助大金收復燕雲,削弱契丹實力,然後草原歸金人,長城以南歸大宋。於是雙方

海上之盟

就在大宋和大金之間建立了。契丹使者哭泣而回。

(四)蒙古也想做草原的主人

在十二世紀中前期,蒙古草原上散佈著一些組織鬆散的部落聯盟,

蒙兀國

就是其中之一。這些部落聯盟之間的關係極不穩定,彼此間既有緊密聯絡,但也時常爆發衝突,甚至是戰爭。而在部落聯盟內部,圍繞著

權力和利益的鬥爭

也是從不間斷。這種局面對於當時北方的霸主金國來說,自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因為只要這些部落維持

一盤散沙

的狀態,金國的西部防線就可以安如磐石。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蒙古諸部分佈圖

在眾多部落中,與金國存在直接利害關係的重要部落有:克烈部、塔塔兒部、汪古部、蒙兀國。金國統治者為了維持西部邊境穩定,就想方設法挑起這幾個重要部落之間的矛盾,讓他們互為死敵,自己則以

宗主國

身份在必要時候出手干預,鋤強扶弱。當

世界警察,維持世界和平。

在金國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裡,這一

挑撥離間策略

都非常奏效。蒙古高原上的這些遊牧部落經常爆發戰爭,彼此結下了

血海深仇

。然而,到了十二世紀末期,亂局終於被人打破,改變這一局面的人名叫

孛兒只斤·鐵木真

,即後來大名鼎鼎的

成吉思汗

。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 ”。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

成吉思汗是

蒙古乞顏部

首領

也速該之子

,由於父親早逝,部落遭人吞併,成吉思汗幼年可謂是歷經磨難。後來在

克烈部王汗

(王汗是也速該的安答,即結義兄弟)的協助下,成吉思汗得以重新建立了蒙古乞顏部,並迅速發展壯大。成吉思汗的崛起本應受到金國統治者的重視,然而此時金國統治者卻誤判了形勢。他們認為,與金國邊境接壤的塔塔兒部實力越來越強,已經對金國形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於是,金國在1196年出動大軍

討伐塔塔兒部

,並要求作為其藩屬的克烈部和蒙古乞顏部共同出兵。在三方力量共同打擊下,塔塔兒部遭到了滅頂之災。然而,金國統治者卻萬萬沒想到,這次軍事行動的

最大受益者

卻是成吉思汗。原來,蒙古與塔塔兒部早就結下了血海深仇,成吉思汗的父親也速該就是被塔塔兒部所毒殺,而他的另一位祖先俺巴孩汗,則是被塔塔兒部俘虜後送給金國,最後遭酷刑慘死。因此,即便金國不出兵,成吉思汗也遲早要向塔塔兒部尋仇。如此一來,金國統治者就可以繼續利用

相互制衡策略

,平衡草原各部的實力。可是,金國卻主動出兵攻滅了塔塔兒部,既為成吉思汗

剷除了心腹大患

,也為他在蒙古人心目中樹立了“

為父族復仇

”的美名。此戰之後,成吉思汗的勢力迅速擴大,短短几年時間就統一了蒙古諸部。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更加野蠻兇悍的蒙古人

世居於蒙古高原上的

汪古部

是金國在戈壁地區的主要

守護者

,長期以來,他們充當著金國軍事的輔助力量。幾乎每次金國發動的大型軍事行動,汪古部都要出兵予以支援。可是,當蒙古日益強大後,金國對汪古部的信任程度就與日遞減。金國統治者認為汪古部作為蒙古高原上的一份子,更有可能傾向於蒙古人。這種懷疑在汪古部首領阿剌兀思剔吉忽裡與成吉思汗公開見面後,變得更加具體。為了防止出現更多變數,

金國

派人

刺殺了阿剌兀思剔吉忽裡

,並打算扶持一位忠於金國的汪古部首領。然而,阿剌兀思剔吉忽裡死後,他的一個侄子繼承了他的地位,並宣佈立即

與金國決裂

,並正式承認蒙古的宗主權。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蒙古高原上的汪古部

汪古部的反水

讓金國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盟友,而且也失去了對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汪古部領土的控制權。自此,蒙古人可以透過汪古部領土,對金國和西夏發動大規模軍事進攻。金國在關鍵時刻的兩次致命失誤不僅讓成吉思汗如虎添翼,更讓自己陷入了尷尬失策的境地。而且蒙古部落相較於女真和契丹,更加野蠻落後,經常的

滅族屠城

,信奉原始宗教

薩滿教

,認為長生天是萬物之主,出征之前都會祭祀祈禱,金朝面對嚴重的軍事威脅,那麼大宋呢?大宋統治者卻依舊耽於享樂,醉生夢死。大宋當權者沒有從上一次海上之盟的教訓中醒悟過來,雖然也有有識之士認識到大宋連金朝都打不過,那更厲害的蒙古估計能把大宋秒成渣渣。但是當權派對蒙古人心存幻想,把國家統一的希望又放在了蒙古人身上。對女真人的痛恨,

二帝被擄

的記憶適時地被喚醒,於是

第二次海上之盟

又建立了。

宋新社社評:群狼環伺的大宋該何去何從

金國統治下的蒙古人和契丹人

(五)大宋的相關對策

1、以文化為媒介擴張同化

澶淵之盟後,宋遼維持和平,邊境安定貿易興旺,使者往來頻繁。每年給遼的歲幣相當於北宋兩個縣的財政收入,但是避免了兵連鍋結,烽火頻年,可以說大宋

用金錢買來了和平

。大宋的

儒學文化

在契丹很受重視,遼國建立太學,聘請中原的大儒,引進中原的優秀知識書籍,大宋詩人寫的詩句很快就能在上京流行,大宋的進士在國外也備受尊重。遼的統治者自己說,“

吾修文物,彬彬不異於中華

。”這裡文物指的是

典章制度

。意思是我的典章制度,跟中華是一樣的,你不能把我視做蠻夷,我也是中華。他已經認可了自己是中華,他待的這塊地就是中華的了,這塊地就並人我們

中華版圖

,成為中華大家庭的了。所以中國領土的擴張,跟美俄等西方國家是不一樣的。 他們是靠軍事擴張,我們是靠

民族融合和文化認同

,用先進文化和先進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的擴張。

2、建立榷場,商業往來密切

宋朝賣書籍、賣化妝服飾奢侈品、賣瓷器、賣茶葉、賣絲綢等深加工的有附加值產品,透過互市貿易往來,大宋收益巨大。然後再買草原民族契丹/女真/蒙古的牛馬、駱駝、毛皮等低端原材料。相當於大宋朝透過

剪刀差薅草原羊毛

百年,賺取了草原民族的鉅額利潤,然後緊緊的掌握著市場的上游生產,把大宋的文化知識、風俗習慣、奢侈產品、技術等都出口到了草原上。然後雙方緊密的經濟利益綁架了雙方,透過商業活動能夠得到的東西,戰爭得不償失。因此宋遼雙方保持了百年友好和平,商業經濟活動功莫大焉。

3、大宋的文武官制出口

大宋朝作為中原王朝,其先程序度毋庸置疑,被遊牧民族各種

羨慕嫉妒恨

。但是沒辦法,農耕文明就是富得流油,像流蜜的天堂。所以大宋的所有東西外國都想學習模仿山寨,那時候也沒有智慧財產權。再加上當時的大宋印刷術的進步,相關的宋版書籍賣瘋了。尤其是技術類書籍根本沒有或者大宋統治者不屑於保密,外國的間諜想要知道大宋的核心技術買書就可以了。然後大宋的年度白皮書等關鍵書籍都出口了。遼國南北兩院的南院就完全的模仿大宋官制,文武分立,科舉考試分科選拔人才。開始學習管理農耕文明,結果大遼國勢蒸蒸日上。西夏也模仿學習大遼和大宋,然後

蕃漢分院

新鮮出爐。也有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積極從大宋吸收人才,策反邊境大將。

4、有識之士意識到技術出口的漏洞,開始對異族及其文明有警惕心

宋代國家邊界的劃分、貢品的數量、貿易的等價、使節的禮儀等等,都明顯的說明宋朝並不意味著天下,不能像漢唐那樣說“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來自欺欺人。“積弱”的現實和“自大”的意識,事實上對等的外交和仍然使用的天朝辭令,如此巨大反差,使得這些有華夏文明的自豪感的宋代士人頗為尷尬,這在唐以前的中國幾乎是沒有的。

宋代

文化知識的專有權力意識

開始萌芽。據不完全的統計,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起,朝廷就下詔,令邊民除了《九經》書疏,不得將書籍帶入榷場。仁宗天聖五年(1027),又因為發現臣僚著撰文集,經由雄州榷場流向北方的遼國,於是下令重申禁例,並且命令“沿邊州軍嚴切禁止,不得更令將帶上件文字出界”,康定元年(1040)再次下令禁止,而且許人告發,並委託開封府來全權管理。又過了十幾年(至和二年,1055),對於民族國家的地位相當敏感的歐陽修,在《論雕印文字札子》中相當嚴厲地請求朝廷,下令禁止雕印有關時事的文字,“臣竊見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為《宋文》者,多是當今論議時政之言,……其間陳北虜事宜甚多,詳其語言,不可流佈,而雕印之人不識事體,竊恐流佈漸廣,傳入虜中,大於朝廷不便。及更有其餘文字,非後學所須,或不足為人師法者,並在編集,有誤學徒”,而元豐元年(1078)四月,皇帝再次下詔,“諸榷場除九經疏外,若賣餘書與北客,及諸人私賣與化外人書者,並徒三年,引致者減一等,皆配鄰州本城。情重者配千里,許人告捕給賞,著為令”。兩年以後又下詔杭州,“禁民毋以言涉邊機文字鬻高麗人”。接著,在元祐四年(1089),剛剛出使到過北方的蘇轍也提出建議,“本朝民間開版印行文字,臣等竊料北界無所不有”,其中“臣僚章疏及士子策論,言朝廷得失、軍國利害、蓋不為少,兼小民愚陋,惟利是圖,印行戲褻之語,無所不至,若使盡得流傳北界,上則洩漏機密,下則取笑夷狄,皆極不便”,於是,第二年(1090),禮部就下了禁令,“凡議時政得失、邊事軍機文字,不得寫錄傳佈”,“諸戲褻之文,不得雕印”。

這不是一種臨時的策略或者偶然的警惕,而是現實情勢的轉移和普遍觀念的改變。不僅是對於有可能來犯的遼夏,就是對於高麗和交趾,也一樣小心,北宋的張方平和沈括,均對高麗入貢者,“所經州縣,悉要地圖”,抱有很高的警惕。而大觀元年(1107)閏十月十日對交趾貢使乞市書籍的迴應,雖然許諾可以出售書籍,但明確限制許可的範圍,其中“

禁書、卜筮、陰陽、歷算、術數、兵書、敕令、時務、邊機、地理

”,這些涉及國家機密的資料書,和能夠引起強弱變化的技術書是不可以賣給“異族外人”的。

陳學霖

曾經研究過這一變化,並指出,“自宋代以下,執政者輒以國防機密,或以政治安危為由,干預侵犯作者的權利,動以刑法處置民事,正是王權膨脹之結果……此一趨勢,就是從宋代開始。何以一崇儒厚道,以文德治國為典範的王朝,在這方面實質上是背道而馳,史家宜發深思”。

5、宋代民族、國家意識的覺醒

宋代的民族和國家邊界意識的形成直接後果是使得中國漢族士人不得不嚴肅地面對“他國”與“異文明”,開始對“

出入境

”加以限制,除了

勘定邊界

之外,他們還要限制“外國人”的居住區域,要限制“中國人”的外出範圍,即使在北宋較安定的時代,他們也對異域人的活動有相當的警惕,天禧二年(1018),官方曾經根據朱正臣的建議,對於來中國進行貿易的“

蕃商

”進行限制,景祐二年(1035),又曾經根據鄭載的建議,禁止番客帶妻兒在廣州居住併購買物業,番商們不能在各地官衙附近購買房屋,這是為了在空間上對族別加以區分。同時,涉及技術性的書籍和通曉這類知識計程車人,不能出境到異族區域,以免知識和技術的外傳。元祐年間,官方曾經下令“舉人及曾聚學人並陰陽卜筮、州縣停廢吏人,諸造兵器工匠……並不得入溪洞與歸明蠻人相見”。從現有的資料來看,這一嚴厲的措施在兩宋一直被嚴格執行,知識與國土和現代民族國家一樣有了嚴格的邊界。

另外對於

外來的宗教、習俗和其他文明

,宋代士人有了一種基於

民族主義立場

的反感,也有了一種深深的警惕,他們不再像唐代那樣歡天喜地地擁抱這些新鮮的東西,而是懷著

戒懼

的心情對它們進行批判,他們對外來的宗教信仰採取了相當嚴厲的態度,對於祆教、摩尼教及其他教團的

抵制和鎮壓

,把幾乎所有的異端宗教包括可能來自異域文明的宗教都牽連進去。像北宋元祐六年(1091)布衣薛鴻漸和林明發“以妖妄文字”被根治,就是因為他們“教本自海上異域人,於中國已數十年,而近者益熾,故其桀黠至敢上書,以幸張大”,而私刻異教經卷、怪異信仰行為,都在被禁絕之列,像崇寧三年(1104)令各州收繳並焚燒私刻《佛說末劫經》,宣和二年(1120)令拆毀齋堂並焚燒私撰的《訖思經》、《證明經》、《太子下生經》、父母經》,以及屢次下令禁止煉臂灼頂、刲肉燃指或者捨身投崖等等,理由就是“毀傷人體,有害民教,況夷人之教,中華豈可效之”;甚至連現代認為是“文明”的火葬,也因為它來自異域文化而不合漢族文明,在士紳階層和理學家如程頤、司馬光、朱熹等人的不懈抵制下,被漸漸禁絕。顯然,宋代國家對於異族文明及其影響有相當深的警惕,也許,這與宋代始終處在異族的威脅下有關,對於異族文明的抵制最普遍地表現在對固有文明的闡揚和誇張,北宋歷史學上的“正統論”、儒學中的“攘夷論”、理學中特別凸顯的“天理”與“道統”說,其實,都在從各種角度凸顯著、或者說是重新建構著漢族中心的文明邊界,拒斥著異族或者說異端文明的入侵和滲透。

6、宋朝開始革新改良

慶曆二年(1042),

歐陽修

寫了一篇著名的

《本論》

,提出全面的變革方案,包括了“均財而節兵、立法以制之、任賢以守法、尊名以厲賢”,即兵(軍事)、財(財政)、法(制度)、賢(人才)、名(秩序)五個方面,這種要求國家從根本上

改弦更張

的政治背景,如果仔細推敲,其實是在異域強大對照下的

自我憂患

。他向當時的人們提出一個不得不回答的尖銳問題,現在一切表面看來都很好,但是,“南夷敢殺天子之命吏,西夷敢有崛強之王,北夷敢有抗禮之帝者,何也?生齒之數日益眾,土地之產日益廣,公家之用日益急,四夷不服,中國不尊,天下不實者何也?”雖然,他一方面說現在“天下為一,海內晏然”,但另一方面話裡話外又充滿了危機感。這種

危機感

在當時很普遍,正是因為外敵的存在和強大、漢族的焦慮和緊張,使得北宋

春秋之學與攘夷尊王之學

很興盛,也使得慶曆以後的那幾十年裡倡言改革成為風氣。歐陽修在《新五代史》卷七十二《四夷附錄序》裡說的“自古夷狄之於中國,有道未必服,無道未必不來”,後兩句就很有些感嘆無奈的意思。西夏和契丹,使得從來以為中國即天下計程車人,真正開始意識到國家的侷限,也深深地感到周邊的壓力。歐陽修在說到西夏時,雖然他很憤怒西夏“欲自比契丹,康衡中國,以為鼎峙之勢”,但是,他也察覺到中國對於西夏,“茫然不知所措,中外震駭,舉動倉惶”。曾經負責邊防事務的韓琦也覺得,契丹已經“非如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本以夷狄自處,與中國好尚之異也”,這時的契丹給宋帝國的感覺,已經不是夷狄,而是敵國了,所以說,“契丹稱強北方,與中國抗者,蓋一百七十餘年矣,自石晉割地,並有漢疆,外兼諸戎,益自驕大”。但是,他們覺得更可怕的是,一些中國人採取的是

鴕鳥政策,掩耳盜鈴

,張耒《送李端叔赴定州序》痛心疾首地說,“為今中國之患者,西北二虜也,……自北方罷兵,中國直信而不問,君臣不以掛於口而慮於心者,數十年矣”,蘇轍也說,“今夫夷狄之患,是中國之一病也”,而這個病,已經不僅僅是肘腋之患,而且已經是病入膏肓。病入膏肓需要痛下針砭,但是痼疾又很難痊癒。邵雍《思患吟》裡就長聲嘆息,“奴僕凌主人,夷狄犯中國。自古知不平,無由能絕得”,而李覯《上範待制書》則憂心忡忡,一方面是“仕籍未甚清,俗化未甚修,賦役未甚等,兵守未甚完”,一方面又“異方之法亂中國,夷狄之君抗天子”。

7、宋代華夷之辯,重建道統

現實生活中,王朝的範圍縮小,凸顯了帝國的邊界,過去漢唐那種

睥睨四方君臨萬國

的心理,在周邊的壓迫下開始發生變化,由於知道“中國”不等於“天下”,面對異邦的存在,趙宋王朝就得在想方設法抵抗異族的侵略之外,凸顯自身國家的合法性輪廓,張揚自身文化的合理性意義。但是自己的文化合理性意義究竟在哪裡?有人相信或者堅信這種文化的血脈嗎?這使得很多士人開始擔憂

道統的失墜

,尤其經過唐代中期的變亂,經過五代的紛爭,歷史記憶一直困擾著士人,使他們開始認真考慮如何確認“正統”,以抵禦“外患”,

重建“道統”

以對抗包括蠻夷戎夷狄之文化侵蝕的問題,這是《中國論》和《正統論》撰寫的大背景,也是宋代道學或者理學產生的大背景。

一次,

朱熹

在與弟子的談話中曾經相當嚴肅地指出,應當“

辯得華夷

”即

確立漢族傳統

,他痛心疾首地說,現在就連穿的衣服也還沒有“復古”,他甚至不惜以當時皇帝為例進行批評,說“

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

”,甚至“今上領衫與靴皆胡服”,而在他的歷史記憶中,這個染上胡風的歷史,可以從宋上溯到唐,從唐上溯到隋,從隋上溯到元魏。按照他的理解,中國文明已經被胡人瓦解了,或者說異域文明已經取代了漢族固有文明,所以橫亙在他心中的一件大事就是確立“道統”,畫清華夷之界,所以說,“而今衣服未得復古,且要辯得華夷”。

(五)宋新社追評:

大宋

自從立國開始就

多災多難,命途多舛

。一直沒有

收回燕雲十六州

,也沒有恢復漢唐的廣闊疆域,也就是說宋朝並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從後世來看,大宋和周邊國家都是華夏大家庭的一員,都是

漢唐遺民,不分你我

。相互之間的戰爭加速了

民族融合交流

,文化統一和地區發展。但是從大宋的角度來看,就是周邊地緣政治環境惡劣,國際環境不友好,遊牧民族總是對大宋的農耕文明虎視眈眈,中原戰爭不斷,人民水深火熱。雖然大宋利用文化、商業等國家軟實力同化遼國和金國很成功,但是西夏李元昊自立門戶,蒙古也是拒絕同化,預示著未來的大宋肯定是多災多難,如果大宋不加快新政革新、改弦更張、減緩國內矛盾,反而繼續文武對立,黨爭不斷;不團結一致對外,程朱理學繼續閹割華夏民族雄起的一面,總有一日大宋會皇統斷絕,亡國滅種。

勿謂我言之不預也!

宋新社,一個專門寫宋代歷史舊聞的報社。熱愛宋史的90後公子權穿越時空來到宋朝,以一隅房屋作報社(租的,可貴了),為您解讀宋代那波瀾壯闊的歷史,為歷史人物的行為作出註腳,以史為鏡,以史為鑑,拋磚引玉。歡迎批評指正。

本文是作者個人觀點,謝謝大家的閱讀。宣告: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作者刪除。#原創首發# 歡迎轉載!歡迎轉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