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譯笑大方|一堆“雞娃”詞,看了都糟心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22
簡介著名導演Spike Lee 曾稱:我注意到,殺死孩子夢想最多的人,是孩子的父母

舒的英文是什麼

譯笑大方|一堆“雞娃”詞,看了都糟心

有個老師問我,課程設計系統裡的學生預覽模式跑哪裡去了?我發了個截圖,告訴他在每個頁面的最右上角,有個眼鏡圖樣,邊上還寫著“Student View”。這麼一說,他開始懷疑人生,說自己是不是瞎了,這麼明顯的標記,他竟然沒看到!不奇怪,過去預覽模式只是文字,非圖示,只顯示在主頁面,混在右邊的其他功能之間,大家都習慣了在那裡去找。系統更新後,學生預覽模式出現在每一個頁面,對老師更方便了,但大家習慣了在原來的地方去找,就沒有發現。這個現象值得從事介面設計的朋友思考。

我的解釋,讓這位老師想起了“跳舞熊”(dancing bear)的心理學現象來。 dancing bear, 又稱太空步跳舞熊測試(moonwalking bear test)。測試者播放一段影片,影片上兩組分別穿黑白球衣的人在打籃球。測試者要受試者留意穿白球衣的人。影片結束,測試者會問有多少人看到了打扮成黑熊模樣的人在跳太空步舞。很多人沒有留意到,哪怕黑熊很明顯。為什麼?很多人的注意力留在穿白色球衣的人身上了。這是一種“選擇性注意”(selective awareness, selective attention)的實驗。我跟這個老師說,這個現象我從來沒有聽說過。

回頭我開車帶兒子去打球,中間他抱怨下一週考試太多,說學這麼多,很多一輩子都用不上,啥用?我說:知識有沒有用我不知道,無知的尷尬倒是貨真價實。今天就有老師說跳舞熊的現象,我就不知道。我問他跳舞熊你知不知道。他說知道,是大學預科心理學課(AP Psychology)上介紹的,Instagram上也有。乖乖隆地咚,他不僅知道,而且知識來源的渠道有正式的課程,也有非正式的社交媒體。這不就是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勝過一代了麼!

他說這有啥用?我說用處大了。知識學了你得用起來,比如我,你等著,我馬上就能寫一篇專欄文章!這個說法你怎麼用?他說他的感覺是,當我們童年和少年在忙著求學時,生活在發生,在身邊匆匆而過,而我們視而不見。這也是一種選擇性注意。這熊孩子一會兒很膚淺,一會兒又很深刻。

之所以說“生活在身邊匆匆而過”,其實他就想打網球,就想玩。他說周圍美國同學全這樣,哪有像他這樣的?所有華裔家庭都選擇“推”自己的孩子,讓他們一步步成功。美國人有的就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比如以興趣愛好為主。我女兒的一個美國好友,興趣在於彈琴和作曲,本科去一音樂學院學小提琴。彈了四年,畢業了,我在納悶她找什麼樂團時,又聽說她考進了法學院。她的哥哥,先是去我們州內一個普通大學,省了四年的高學費,但把學習弄得妥妥的。畢業後,考研上了麻省理工。

學校還有位同事,自己畢業於哈佛法學院,但兒子上了我們這個學校。作為教工子弟,這孩子進入我們學校毫無問題,所以高中階段也沒有多大壓力,一直打網球,拿了很多冠軍。家長也開心,職工孩子上我們學校免學費,這可是一大筆錢。我們學校本科學得很紮實,老師非常用心,考研升學率很高。這孩子以後或許追隨父親的腳步,最終去哈佛或者哪一個好學校讀法學。

我不羨慕那些拔苗助長讓孩子進入牛校的家庭,而羨慕這些從容不迫,一樣讓孩子人生既成功又快樂的家庭。這是更大的本事。一個常見的說法是,東亞家庭側重成功,美國家庭側重快樂,但二者不是非此即彼,純粹零和。教育本來就是馬拉松,不在乎一時勝敗。中式家長太緊張,輸不起,一步都不能錯,非要使勁去推。同樣的高中四年時間(國內三年),每一天都像打戰一樣,很多有意義的東西,真的在眼前一晃而過,如同在我們眼前跳舞的黑熊。

而今,我們越來越多地看到雞娃這個說法。本來本文是想寫雞娃的英文是什麼?後來想,這種彆扭的詞彙,還是別翻出去害人了吧。雞娃這個詞讓人很不舒服。中英文中都有把名詞強行用作動詞的例子。詞性的混用,修辭上叫anthimeria。比如She birthed… She mothered…。還有eyeballing the document, 是讓人把檔案粗粗掃一遍,用的是eyeball這個名詞,霸王硬上弓地硬加個ing,就成了動詞。有的人覺得很形象,有的人覺得反胃。“雞娃”也是這樣,“雞”怎麼成了動詞?原來是從“打雞血”縮成的。雞娃是指打雞血一樣推孩子學習,增加其負荷,形成軍備競賽。

真要找對應英文詞,不如說這是toxic motivation(有毒激勵)、overparenting(過度養育)。前斯坦福大學Julie Lythcott-Halms寫過一本書《如何養育成人:打破過度養育的陷阱》(How to Raise an Adult: Break Free of the Overparenting Trap and Prepare Your Kid for Success)。她從大學管理者的角度出發,抨擊了在中小學階段過度教育,讓孩子不能順利過渡到成年階段。現在有的大學開設了專門的課程或者培訓,教孩子們進入成人世界所需常識,包括洗衣、煮飯、租房、辦信用卡、開銀行賬戶、報稅、理財等等。這些教育,遺憾的是,用的也是一個名詞轉換的動詞,adulting。

上面說了幾個小城長線型培養的案例。遺憾的是,這都不是普遍案例,而是少數睿智家庭的發展策略。在美國,尤其是洛杉磯、紐約等地,和一些精英家庭,與“雞娃”對應的現象,也大有存在,說法不同而已,如“直升飛機父母”(helicopter parenting)指的是父母隨時盤旋,一有問題就出手的情況。還有一種,叫“割草機父母”(lawnmower parent),指的是給孩子掃清面前的障礙,為他們鋪平道路。近年湧現出父母賄賂招生相關人員,讓孩子進入名校的醜聞,乃是美式過度教育一例。

不過美國還是崇尚個體選擇,孩子到一定年齡後開始叛逆了,不接受父母的安排,父母一般也不過度與之死磕。美國心理學和育兒學(parenting)非常普及,有很多詞彙,會讓過度干涉的父母想想還是放棄了。例如,沒有人想成為toxic parent, 有毒父母?何謂有毒父母?我說幾條讓有毒父母們對號入座一下?我們必須面對真相,包括自己行為的真相,真相讓我們自由,直面真相乃是改變的開始。

1。 過度控制,一切都是自己說了算。“你怎麼這麼不聽話?”

2。 利用內疚操縱孩子(manipulation through guilt): “我做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了你?”

3。 不傾聽孩子的擔憂和苦痛: “別廢話了,給我做作業去。”

4。 用別人的孩子來比較自己的孩子:“你看人家隔壁小明?新概念都學到第三冊了。”

5。 用自己的一胎比較自己的二胎:“你看你哥哥,像你這個年齡的時候鋼琴八級了。”

6。 用愛來綁架:“你要是老不學習,媽媽就不喜歡你了。”

7。 沒有自己的生活,過度粘自己的孩子,大事小事一切圍著孩子轉。這個說法包括退休後無所事事,成天干涉成年孩子家庭的老人。在逐漸老齡化社會,這個問題越來越嚴重。

8。 缺乏邊界意識,孩子的就是自己的,自己的就是孩子的。我們常說分寸意識,很難確定什麼分寸是合理的。強調邊界意識更合理。在自己邊界之內隨心所欲,但是絕對不僭越他人的地界,亦即《論語》裡說的“從心所欲不逾矩。”

9。 只有批評指責,沒有欣賞讚揚。或是一味讚賞,陷入溺愛的另一端。

10。 缺乏坦誠和謙卑,從不跟孩子認錯,凡事都是子女的錯。

說到底,我們說的雞娃,只是各式各樣的toxic parenting。當然,“用心是好的”,望子成龍嘛。可是通往地獄的路上,兩邊都堆滿良好的用心。著名導演Spike Lee 曾稱:我注意到,殺死孩子夢想最多的人,是孩子的父母。這個時代,更需要打雞血的,是我們做父母的自己。不要犧牲孩子來滿足我們的願望。如果我們犧牲自己拉動孩子的成功,最好不要讓孩子感覺不舒服和內疚。沒有什麼愛,需要讓人持久地懷揣內疚、羞愧和自卑。(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