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淺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

  • 由 思維cz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09
簡介全校範圍內的選修課程更多地是為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和視野,積累文化常識、養成職業素養而開設的,並且兼顧文理,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是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主要方式

赫欽斯怎麼讀

現實告訴我們,實行通識教育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一個國家不能創新就不會發展;一個民族不能創新,這個民族就沒有希望。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人才,更需要培養勇於創新的品質和才幹,樹立創新的學習理念,不斷激發創新意識。實行通識教育也是適應新的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職業變動日趨頻繁,崗位技術要求不斷提升,人際交流與合作更加密切。從目前人才市場情況來看,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不僅侷限於專業方面的技術要求,而且相當重視人才是否具有寬廣的知識面與和良好的團隊精神,以及交流合作和公關能力等,這必然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職院校一定要儘可能滿足社會對於人才規格的新要求,積極推行通識教育。

一 /高職院校教育培養的學生存在的問題

缺乏理論基礎:高職學生的人文知識基礎一般較為薄弱,甚至有的學生此前對人文的概念和原理是完全陌生的,一些接觸過人文課程的學生也多是為應試教育而死記硬背,對知識缺乏系統的認識,知識結構普遍失衡。

缺乏學習動力:高職教育注重應用的方針常導致學生重視專業技術課,而忽視對人文學科的學習。由於不瞭解人文素質的培養對自身就業及生活的相關性和重要意義,學生的興趣淡薄,對人文教育明顯缺乏動機和熱情。

缺乏思維方法:人文學科尤其哲學的理解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思辨能力,但高職院校的教育體系強調操作能力,而學生對事物的觀察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則相對較差,缺乏整體、系統和矛盾、辯證的思維方法。在面對實際社會現象時,很難自覺地運用懷疑、批判及反思的探究精神獨立地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導致其對社會產生誤解甚至扭曲,對其今後的發展道路將產生不利的影響。

缺乏人文實踐:理論的薄弱、思辨能力的缺乏反映在價值觀和人生觀上,常常體現為認識和信仰上的偏頗。在運用人文知識原理指導實踐這一過程中,很多學生都沒有表現出當代青年應具備的自我管理能力與積極向上的精神,一些學生奉行實用主義和個人主義,缺乏社會責任感和誠信意識。

二/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一種與專業教育相對的、以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的健全人格的公民為教育目標的、廣泛的、非專業性、非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通識教育首先是要加強人文滲透、理想滲透和文理滲透,其次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的整體觀,開發學生智慧,培養學生洞察、選擇、整合的能力;再次,是要超越功利,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其主要思想是在通識與專業、人文與科學、理念與功用以及人格與知識之間取得全面的和諧統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通識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越來越受到教育界的關注。針對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和過分強調專業教育的傾向,高職院校也應當透過逐步開設一批人文素質教育課,來激發學生的理論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增強他們的思維能力,陶冶他們的生活情趣,提升他們的人生境界。通識教育是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歷史觀、價值觀的教育,兼具實用性和理論性,既能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也能在學生形成自身科學定位的同時,幫助他們對實際問題作出重要的抉擇,這種教學從內容和方式上,都將對高職教育產生特殊的作用和意義。

通識教育的實施是一個系統工程。通識教育的實施途徑必須是包括課程體系、活動體系和環境體系在內的一個綜合系統。每個系統都要精心設計,發揮功能,由此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學生知識、素養的培育和精神的養成。

課程教學是進行通識教育的主渠道。當前高職院校專業的必修課程框架基本上是由基礎課程、職業課程和拓展課程三大板塊構成,通識教育類課程一般在基礎課程和拓展課程中體現。但是,近年來的教學改革不斷壓縮通識類課程,導致大多數高職院校專業的通識課程設定很少,不能滿足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需求,也沒有構建很好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因此,可以借鑑美國社群學院在實施通識教育方面的經驗,在必修課程中單獨設定通識課程模組,將目前的一些課程歸屬到通識課程體系中,並且增設與學生知識和素養要求相適應的文學藝術類、社會知識類、經濟管理類的相關課程,開闊學生的文化視野,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提高學生的基本素養,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基礎。

三/通識教育對策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受專業課時所限,能夠設定的通識教育必修課時數量有限,加強選修課程建設是開展通識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徑。

首先,在必修課的基礎上,結合通識教育的需求,開設一定量的選修課程,使通識教育課程體系結構更為充實、完整。發動教師集思廣益,根據專業需求和實際情況開設選修課程,並且要求學生根據專業方向,進行選擇,提出一定的學時和學分要求。

其次,規範學生對校內公共選修課程的選擇。全校範圍內的選修課程更多地是為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和視野,積累文化常識、養成職業素養而開設的,並且兼顧文理,給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是當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學生進行通識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雖然高職院校開設了很多公共選修課程,並且對學生的選修課程進行了學時(學分)規定,但是並沒有考慮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融合,學生對於公共選修課程的選擇也是雜亂無章的。很多學生選擇的課程僅僅侷限於某個領域,選擇上也僅憑興趣和一時的喜好,沒有從自身知識結構和專業的角度出發。因此,要對學生選擇公共選修課程進行引導和規範,儘量與專業教育相契合,這樣才能建構更為完整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四/相關建議

僅僅靠課堂教學不可能完成通識教育的任務。讀書,讀好書,是開拓視野、增長見識、積累文化底蘊、培養獨立學習和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徑,也是構建通識教育活動體系和環境體系的基本路徑。

(1)赫欽斯的“名著閱讀計劃”。20世紀上半葉,美國著名的教育改革家和思想家、永恆主義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赫欽斯曾在芝加哥大學推行著名的“芝加哥計劃”,即“名著閱讀計劃”。其計劃的核心即在於防止學術課程與職業課程的過分功利化,用博雅教育和通識教育整合大學課程。赫欽斯強調,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是那些“永恆學科”,即充滿智慧力量的經典著作。經典著作是實現通識教育的基本途徑。因此,赫欽斯對芝加哥大學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於1932年在芝加哥大學推行“名著計劃”。名著課程共列出了自古至今85名作家的近140本著作,並附上了一份“十年閱讀計劃”,詳細指導學生如何隨著學習經驗的增長而選讀名著的章節。赫欽斯的改革計劃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使芝加哥大學享譽世界,他也被認為是20世紀上半葉美國最有影響的大學校長之當然,作為中國的高職院校,我們的辦學宗旨與職能與芝加哥大學相去甚遠。但是其倡導通識教育、名著閱讀對推行通識教育仍有很多借鑑之處。

(2)高職學生的閱讀現狀。根據筆者對高職院校學生閱讀情況的調查,目前學生的閱讀情況不容樂觀。有40%的學生每週課外閱讀時間不超過2小時,並且閱讀內容基本以時尚雜誌為主;56%的學生閱讀時間在2~4小時,雖然有較為固定的閱讀興趣,但基本也是以流行期刊絡流行小說為主。僅有4%的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在4小時以上,並且讀過一些中外經典名著。因此,加強對學生的閱讀指導,從通識教育的角度對其課外閱讀進行規範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在課程教學中倡導學生閱讀。無論是基礎課程還是專業課程,都要在學生的閱讀上加以引導。結合課程實際,為學生列出經典書目,教師在課堂上給予閱讀指導,並進行定期的監督、檢查,組織學生進行讀書交流。並將閱讀作為教學考核和評價的一個重要指標。當然,這就需要教師樹立通識教育的觀念,明確讀書的重要性,並且能夠為之付出努力。

其次,從專業的角度,為學生做一個三年的讀書計劃,並提出相關要求。根據年級、學生基礎情況制訂學期、年度的讀書目標,列出參考書目,定期開展課外閱讀輔導,進行檢查和監督。

再次,引導學生成立讀書社團,透過社團活動豐富學生讀書的內容、形式和途徑。從系、專業的角度,引導學生成立閱讀、辯論等社團,鼓勵學生進行閱讀交流活動,配備輔導教師進行專門引導。定期開展學術講座、讀書交流、讀書競賽、人文知識競賽、舉辦讀書節等等都是實現“讀書計劃”、進行通識教育的有效途徑。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發揮文化育人作用的重要載體和途徑,應借鑑國內外高等教育的辦學經驗,在高職院校廣泛開展通識教育,以此推動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文化素養和知識底蘊,增強崗位適應性和遷移性,為職場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淺談高職院校通識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