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由把梳子賣給和尚想到的……

  • 由 孫明舜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09
簡介第三個人也來到了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

什麼字有三十點打一字

由把梳子賣給和尚想到的……

把梳子賣給和尚

日前讀到一篇文章叫《怎樣把梳子賣給和尚》,看完後很有啟發,說的是有一個賣梳子的老闆想考考他的手下,就給他們出了一道題,把梳子賣給和尚。

第一個人出了門就罵,什麼狗老闆,和尚都沒有頭髮,還買什麼梳子。找個酒館喝起了悶酒,睡了一覺,回去告訴老闆,和尚沒有頭髮,梳子無法賣。老闆微微一笑,和尚沒有頭髮還需要你告訴我?

第二個人來到了一個寺廟,找到了和尚,對和尚說,我想賣給你一把梳子,和尚說,我沒用。那人就把老闆的作業說了一遍,說如果賣不出就會被辭退,你要發發慈悲啊!和尚就買了一把。

第三個人也來到了一個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那人在寺廟裡轉了轉,對和尚說,拜佛是不是要心誠?和尚說,是的。心誠是不是要心存敬意?和尚說要敬。那人說,你看,很多香客很遠來到這裡,他們十分虔誠,但是卻風塵僕僕,蓬頭垢面,這怎麼叫對佛敬?如果廟裡買些梳子,給這些香客把頭髮梳整齊了,把臉洗乾淨了,不是對佛的尊敬?和尚話說有理,就買了十把。

第四個人也來到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那人對和尚說,如果廟裡備些梳子作為禮物送給香客,又實惠又有意義,香火會更旺的。和尚想了想,有道理,就買了一百把。

第五個人也來到了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的。那人對和尚說,你是得道高僧,書法甚是有造詣,如果把您的字刻在梳子上,刻上“平安梳”“積善梳”送給香客,是不是既弘揚了佛法,又弘揚了書法?老和尚微微一笑,善哉!就買了一千把梳子。

第六個人也來到了寺廟賣梳子,和尚說真的不需要。那個人和和尚說了一番話,卻賣出了一萬把梳子。那人說了些什麼呢?他告訴和尚,梳子是善男信女的必備之物,經常被女香客帶在身上,如果大師能為梳子開光,成為她們的護身符,既能積德行善,又能保佑平安,很多香客還能為自己的親朋好友請上一把,保佑平安,弘揚佛法,揚我寺院之名,豈不是天大善事?大師豈有不做之理?阿彌陀佛,善哉!善哉!大師雙手合十,施主有這番美德,老衲豈能不從?就這樣,寺院買了一萬把,取名“積善梳”、“平安梳”,由大師親自為香客開光,竟十分興隆。當然,開光所捐的善款也不菲啊!

同樣是一件事,為什麼結果會不一樣呢?我覺得主要是想問題的角度,思想解放的程度不一樣,結果自然不同。

第一個人禁錮在傳統的思維裡太深了,他用常理考慮問題,只想著把梳子賣給和尚,和尚沒頭髮,肯定不買,他沒有像後面的幾個人那樣,圍繞和尚、圍繞寺廟、圍繞信徒、圍繞信仰、圍繞梳子進行發散思維,深入研究,把握圍繞和尚的一系列關係展開工作,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思考,想對方之未想,把對方的效益最大化,最後在自己的循循善誘下,雙方一拍即合,實現了互利雙贏。

在現實生活中,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們也經常會碰到把梳子賣給和尚的問題,感到非常棘手,無從下手,但職責所在,還必須解決。這就要求我們創新思維,就像我們國家當前推行的一路一帶建設,在這一路一帶上的國家,都非常精明,再加上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有些國家追隨美國遏制中國的崛起,所以這項工作推廣起來很難,但為了實現中國夢,我們必須要做,這就要求我們換位思考,本著互利甚至是讓利的原則,所以受到了很多國家的歡迎,此項工作做得風生水起。

在我們帶領群眾奔小康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同樣的問題,有些工作暫時群眾還沒有理解,這就要求我們站在群眾的角度,不能生冷硬。個別群眾的不理解,說明我們這個方法對他不適應,我們再採取適合他的方法,俗話說五個手指頭伸出都不一般齊,我們哪能奢望一個方法適應所有人呢?遇到難事,需要我們冷靜,做深入細緻的工作,不墨守陳規,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把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找到,像第六個推銷員一樣,圍繞人的心靈需求展開,達到賣出一萬把梳子的奇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