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非暴力溝通 | 如何與對方好好聊天?

  • 由 蘇康 發表于 足球
  • 2021-05-14
簡介所謂簡明對話,是指用非常清楚簡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後提出請求

朋友之間如何聊天

你好!我是蘇康。

今天我們來討論如何和對方好好聊天。

最近發現身邊有很多人在親密關係中其實是很難和對方好好聊天的,基本是說著說著就吵起來,要麼就是開啟冷戰模式。

其實好好聊天不是一件難事只要我們懂得如何區分立場與需要,就可以化解親密關係中的大部分衝突。

儘管我認為在關係中不應該害怕衝突,但是一定要學會如何更好地應對沖突,因為每一段關係中我們都避免不了它。

在親密關係中很常見且很容易引發衝突的一個現象是,你本想和對方好好聊會天,但TA卻總是抱著手機不放。

比如丈夫回到家只顧著看手機,妻子對此很不滿,因此兩個人大吵一架,甚至鬧到要離婚。

遇到這樣類似的衝突有沒有辦法解決呢?

其實在商業溝通中有個非常實用的溝通工具,叫作

簡明對話

(clean talk),來幫助大家在不發生衝突的情況下,有效實現談話目的和需要。

所謂簡明對話,是指用非常清楚簡明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要,然後提出請求。

這個工具主要用在商業溝通中存在誤解或者無效溝通的情況下,

目的是讓對方能夠準確把握你的意圖和想法,從而打破僵局,形成有效溝通。

非暴力溝通 | 如何與對方好好聊天?

01

而簡明對話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一是用“我注意到……”來直接描述你觀察到的事實。

儘量做到客觀陳述,儘量用數字和例子來闡述,避免評價。

比如“我注意到你看手機已經超過2個小時了”“我注意到家裡的地板沒有拖”。

二是用“我覺得……”來表達你的感受。

儘量用“我”來開頭,避免使用“你讓我……”,避免指責的感覺。

比如“我覺得有點失落”,而不是“你讓我很失落!”

三是用“我認為……”來陳述自己的看法。

解釋是什麼樣的需要導致你產生了前面的感受。

比如“我認為我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我認為我們之間的感情連線沒有達到我期待的深度”。

四是用“我想要……”來提出自己的請求。

比如“你能現在放下手機,陪我說說話嗎?”“你能答應我以後我們共進晚餐時把手機放到一邊嗎?”

五是用“我準備做……”來表達自己準備採取的行動。

這一點在商業對話中可能更為常用,主要是為了通知對方自己可能會採取的一些行動,起到提前告知或者預警的效果,能夠讓對方更為重視。

在家庭成員中,我一般不太鼓勵直接使用這種表達,因為可能聽起來有威脅的感覺。

但是對於某些屢教不改的行為,還是可以使用的。

比如你可以說“我準備制定家規,明確我們之間相處需要遵守的規則。我會拿初步方案和你討論,如果你同意就簽字確認,接下來明確按家規執行”。

非暴力溝通 | 如何與對方好好聊天?

02

如何用好簡明對話?

簡明對話實際上是非暴力溝通的一種,看起來容易,也就是五句話。

但要用好還是非常不容易的,

因為我們平常遇事的第一反應經常是做評價、下結論或者直接命令和指責對方。

而且用好簡明對話,還需要注意下面幾個原則:

1.區分觀察與評價

也就是說,

觀察要以客觀的事實為基礎來進行陳述,儘量不要摻雜主觀臆斷與評價。

比如上文看手機的例子中“你怎麼老是看手機!”就是一個評價,而不是觀察。

因為“老是”是一個主觀的判斷,也明確有抱怨和指責的語氣。

正確的做法是我前面提到的“你從回家到現在看手機已經超過兩個小時了”,這個就是觀察,也不容易引起對方的反感。

我給大家再舉一個例子,“你這周很少拖地”這句話大家覺得是觀察還是評價?

我估計很多朋友會覺得是觀察,時間、人物、事件很具體,但這句話其實是一個評價。

為什麼呢?

問題出在“很少”這個詞上,什麼叫“很少”,其實每個人的標準是不一樣的。

比如一對夫妻在這個問題上就會有明顯的分歧,妻子比較愛乾淨,覺得每天拖地很正常,所以一週拖三次地對她而言就是“很少”。

但是對丈夫這個比較隨性的人來說,以前一週就拖一次地,現在一週能夠拖三次,已經很多了。

如果我們不能意識到這是個評價,就很容易在這樣的問題上糾纏不休。

正確的說法是“你這周拖了三次地”。

這就是觀察,客觀中立,誰也沒有辦法反駁。

這種區分看起來很費事,但能夠讓我們對自己妄下判斷的習慣有所覺察,瞭解自己有多麼喜歡給評價。

這個非常難,但恰恰是簡明對話的核心。

2.區分感受和想法

什麼是感受?

什麼是想法?

很多人經常會把它們混淆。

比如“我覺得這不公平”。

大家覺得這是感受還是想法呢?

我估計很多人會說是感受,因為用“我覺得”來開頭。

那把“我覺得”換成“我認為”,“我認為這不公平”,是不是一樣成立?

一個簡單的區分方法是,用“我認為”開頭的句子談的都是想法,而不是感受。

那什麼才是感受呢?

感受是我們的情緒狀態,比如難過、傷心、憤怒、沮喪等,當然也有高興、激動、興奮等正面情緒。

而前面提到的“我覺得這不公平”為什麼不是感受?

因為不同的人面對不公平可能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是一個比較隱忍的人,那麼他可能覺得委屈。

對於一個脾氣比較暴躁的人,可能會覺得很憤怒。

而對一個早已習慣不公平的人來說,可能是無所謂。

所以,你不能以自己的感受去替代別人的感受。

溝通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你不能去否定別人的感受。

比如對方說“我很傷心”,你不能說“你怎麼能傷心呢,這有什麼好傷心的?”這樣對話就沒法繼續了。

對方也會覺得你完全不理解TA。

但是,想法是可以討論的,比如對方說不公平,你可以問不公平的標準是什麼,是不是可以換位思考等等。

所以,區分感受和想法也很重要。

我們要學會表達感受,也要學會去關注和確認對方的感受,而不要想當然地認為你已經明白了對方的感受,就粗暴地打斷對方。

3.要解釋你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

用“我覺得……因為我……”這樣的表達方式來解釋感受的原因,是和對方產生連線與共情,而不是讓對方覺得你在指責TA。

比如妻子對丈夫應酬回來太晚這件事非常不滿,和丈夫抱怨過幾次,但效果甚微,到最後經常因為這個問題吵架。

如果妻子能夠和丈夫說:“我非常擔心,因為現在晚上的交通事故多發,我很擔心你的安全,我很在乎你,不希望看到你出意外。”

那我想丈夫聽到這樣的表達,是不太可能無動於衷的。

但是,

解釋感受產生的原因往往是最難的,因為需要我們面對自己脆弱的部分。

很多時候我們是出於害怕,害怕失去對方,害怕對方不再愛自己。

但是我們很不願意承認自己害怕,覺得這會讓自己處於完全被動的地位,所以表現出的往往是語言暴力與過激行為。

4.表達要求時要儘量清楚明確

表達要求一定要具體明確,並且可執行。

比如上面提到的例子,如果妻子的要求是“你能不能早點回家?”這就不夠具體。

幾點算早呢?

每個人的標準可能不一樣。

所以要儘量具體。

同時還要合理、可執行,否則這樣的要求就沒有意義。

其實在很多親密關係的衝突中,你發現很多當事人都說不清楚自己明確的需求,所以吵到後來也是一筆糊塗賬。

當然,這種簡明對話的方式也受到過很多朋友的質疑,覺得很不習慣,不太自然。

並且在吵架的時候大家都非常激動,誰還能那樣冷靜地說話?

另外,他們也可能質疑,這種方式對解決實質問題而言效率會不會太低?

非暴力溝通 | 如何與對方好好聊天?

03

針對這種質疑,我們需要明白兩點:

一是習慣跟自然不一樣。

對於我們習慣的說話方式,你不能說那一定就是自然的,其實只是你習慣了而已。

比如你生長在一個暴力溝通的家庭,跟親人之間用很直接粗暴的方式進行溝通,不需要去講“謝謝”“請”之類的,也不表達自己的感受。

你覺得對方應該懂,但其實只是因為你習慣了。

據說在日本,家人之間也會經常將“謝謝”掛在嘴邊,這可能是他們家庭中的一種儀式感,他們就認為這才是自然的。

所以不要想當然地認為自己習以為常的東西就是自然。

二是我們總覺得問題就在那裡,為什麼不能直接解決問題,而要去關注感受。

在沒有情感連線的時候,是很難跳到問題解決那一步的。

所以,在家庭內部要“先說情,再說理”,情不到位,再有理也白搭。

說回一開始老公看手機不陪老婆聊天的例子。

如果用簡明對話這個方法,結合上面的幾個原則,女方可以採取這樣的方式來溝通:

“老公,我注意到你回來以後盯著手機已經超過兩個小時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和你說了三次話,你都沒有正面迴應。我覺得很失落,因為我希望能夠和你有更多的情感連線,也希望你能夠更關注我,所以你能把手機放下,多陪我聊聊天嗎?”

我相信,面對這樣的請求,男方會認真對待的,也不會因為覺得妻子是在指責他而對妻子產生心理抵抗。

如果像例子中一開始的做法,互相指責和爭吵,只會讓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而透過簡明對話的方式,能讓對方心甘情願地放下手機多陪陪你。

不過要提醒的是,實踐出真知,這種溝通方式很好,但是需要多加練習才會變得自然,變成你習慣的語言。

從而讓關係中的兩個人能夠在日常細節中真正達到深度溝通和親密互動。

寫在最後

非暴力溝通可以指導我們轉變談話和聆聽的方式。

我們不再條件反射式地反應,而是去明瞭自己的觀察、感受和願望,有意識地使用語言。

我們既誠實、清晰地表達自己,又尊重與傾聽他人。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功夫,只有堅持去運用,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溫暖、力量和深刻。

如果喜歡本文的觀點,可以幫我“轉發”啊。

願世界上所有同頻的人都可在這裡相逢,我是蘇康,謝謝你的閱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