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十週年座談會從古到今向未來“浙”裡古村再出發

  •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足球
  • 2023-02-05
簡介連結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十大模式十年來,透過實施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專案,一批破舊損毀的古建築得到修繕保護,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孝親敬老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弘揚,特別是不少地方依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探索“保護促

浙江的浙字怎麼組詞

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十週年座談會從古到今向未來“浙”裡古村再出發

文成縣武陽村

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十週年座談會從古到今向未來“浙”裡古村再出發

上虞區東澄村

9月9日,以“從古到今向未來,‘浙’裡古村再出發”為主題的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十週年座談會在桐廬縣舉行。會議全面回顧了十年來我省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成效,總結提煉了各地的典型經驗和創新做法,共同探討在“兩個先行”背景下浙江歷史文化(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新方向、新思路。會上,顧益康、溫鐵軍、楊貴慶等發表了主旨演講,專家學者和縣鎮代表,圍繞會議主題,發起了一場小型圓桌分享會。

久久為功結碩果 面向未來譜新篇

2012年,浙江在全國率先全省域範圍啟動實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十年來,全省上下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幹,構建了合力推進的組織架構、完善了科學規範的工作體系。截至目前,共實施了10批次432個重點村、2105個一般村專案,省級財政累計投入34億元,帶動各級和社會資本投入130多億元,保護了古韻古風的歷史建築,彰顯了內外兼修的古村氣質,探索了村強民富的發展之路。

十年來,浙江始終把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載體,持續抓好這項德政工程、文化工程和民生工程,推動歷史文化村落成為浙江美麗鄉村的金名片、鄉風文明的主陣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新引擎。

十年來,浙江按照“建設有方向、實施有計劃、政策有實招、推進有力度”的要求,形成了調查建庫、申報稽核、規劃編制、有序建設、評估督導、績效評估等一整套全流程、規範化工作體系。

十年來,浙江既抓好古建築修繕修復,又抓好科學合理的保護利用,實現了“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的良性迴圈,贏得了國內外廣泛關注和讚譽。

十年來,浙江在抓好專案建設的同時,不斷探索文化挖掘、村莊經營、連片打造等發展舉措,有效豐富了文化內涵,提升了村集體造血和村民增收致富能力。

當前浙江已經進入以“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為重點的“千萬工程”新階段,在省第十五次黨代會提出“兩個先行”的背景下,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提出“兩個同步”。如何用好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成果,打造新階段浙江鄉村建設新亮點,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新課題、新使命。

要處理好保與用的關係,實現保護利用良性迴圈。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形成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發展格局。

要處理好建與管的關係,做到專案實施科學規範。全面把握好規劃、建設、管理、評價各環節,確保專案實施科學規範。

要處理好形與神的關係,力爭物質精神的協調兼顧。不僅要美化古村形態,更要豐富古村內涵,既塑形,又鑄魂,做到內外兼修、形神兼備。

要處理好同與異的關係,營造美美與共的發展導向。既要專案規範一致、建設標準一致,又要鼓勵個性化、特色化、在地化,做到抓規範和顯特色統一。

要處理好統與分的關係,形成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要堅持黨建統領,合力推進,形成黨政高度重視、部門協同配合、社會廣泛參與、村民積極主動的良好工作氛圍。

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是一項造福農民、美化鄉村的民生工程,是一項等不起、慢不得的搶救性工程,也是一項資金整合、資源統籌的廉政工程。需要全社會同頻共振、同向發力,把歷史文化(傳統)村落這一耀眼明珠擦得更亮。

專家建言

顧益康

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應遵循歷史形、現代芯,也就是外面看看五百年、裡面住住五星級;要硬裝修舊如舊,軟裝修繕一新。房屋建築、街路佈局是歷史遺存,修舊如舊;村莊綠化、庭院環境是生態景觀,活色生香。歷史文化(傳統)村落未來生產方式應該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大力發展精品化地標農產品,發展農旅文結合的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業、研學經濟、民宿農家樂美麗經濟、露營經濟、康養產業、鄉愁產業。未來的生活方式應該是能夠結合鄉村生活優點和城市生活優點,創造城鄉融合的新生活方式,也就是理想中的富麗鄉村。

溫鐵軍

面對一系列歷史性挑戰的新階段,鄉村振興的方向要與城鄉融合相結合,大力發展以鄉村為主陣地的新興產業,讓更多的人到鄉村去。那麼如何以產業發展推進鄉村振興呢?我們應該推動“六產融合”來促進鄉村振興,除了傳統意義上的一二三產之外,還有第四、第五、第六產業。第四產業是人追求生命價值實現的生命產業,第五產業是集勞動教育、自然教育一體的教育產業,第六產業是把歷史文化留住的歷史產業。以“六產融合”發展來滿足現代人的生命價值追求,在迴歸大自然、與自然緊密結合中,彰顯人的生命價值。

楊貴慶

要統一好歷史性和當代性,連線好傳統和現代。不是古的、老的就是舊的、破的;不是文物式的保護,而是要“活著”的,活態的。鄉村聚落的物質環境有豐富的內涵,承載了民俗和歷史,是不可替代的文化瑰寶,我們要透過中華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推進村落的發展,要在拆和建之間找到歷史法則,想出一種和過去的空間關係相適應的新的生產社會關係,使古村落真正地活下來,這裡有很大的學術空間和政策空間、實戰空間,要更好地保護傳承好歷史文化(傳統)村落的歷史價值、當代價值和未來價值。

當下我省已進入了“千村向未來,萬村奔共富”的新階段,在這一輪發展中,歷史文化村落的新機遇、新挑戰、新思路是什麼?

以下是圓桌會精彩觀點集錦——

餘振波

我認為下一步浙江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工作要圍繞六個字做文章:一定位。沒有歷史文化村落的活化,那這個村就沒有靈魂。所以,找到魂就是把握住了定位。二賦能。要挖掘好它的傳說故事,傳承好村落的歷史根脈,以此教育引導村民,感染感召遊客,更好發揮文化在鄉村中的作用。三創業。要把這些歷史文化的元素業態化、產業化,把產業活化、業態多樣化,吸引更多人到農村來。

徐雲松

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不僅要關注村民對幸福生活的訴求,從硬體和軟體兩方面動腦筋提高村民的品質生活,而且要充分發揮他們在鄉村文化傳承中作為傳承者和傳播者的作用。可以探索在歷史文化村落中設立“文化管家”或“文化大使”,把文化概念透過平臺或載體的形式傳遞下去,做好文化底蘊的活化延續,讓遊客體驗到生活化、生態化、主題化和沉浸化的旅遊體驗。

丁繼軍

我覺得這項工作我省起步早、方向準、措施實,成效明顯,主要體現在三個先行:一是理念先行。2003年就提出要對有價值的古村落、古民居和山水風光進行保護、整治和科學合理開發利用,指引我們一步步走到今天。二是保護先行。和其他省份相比,浙江的組織架構、工作體系科學規範,要素保障有力有效,所以保護利用工作也走在全國前列。三是模式先行。會上展示的十大模式都很好,我覺得“校村共建模式”可以更有作為。

張樹旗

充分挖掘舟山花鳥島的歷史文化資源,推進生態、生產、生活“三生”融合。堅持“百年燈塔、花鳥藝術”主題定位,鼓勵吸引藝術家到島上創作。在每日嚴控登島遊客前提下,首創定製旅遊。在花鳥島開發專案上,把保護生態放在首位,就地取材、廢物迴圈化利用和貼近自然、適度開發。同時,著力盤活閒置農房,提供創業就業崗位,增加村集體和村民收入,讓村民在花鳥島開發中有更大的獲得感、幸福感。

潘其君

桐廬江南古村落由5個村組成,有16萬平方米的古建築群,按照“連片打造古村落”的思路,做到三個結合:一是整體規劃和個性發展結合,既有總的目標,確保五個村整體性開發,又注重個性化發展。二是統籌推進與村民自治結合,2013年成立管委會,對規劃、環境建設牽頭抓總,明確環境衛生由村民自己做。三是保護修繕和開發利用相結合。堅持“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理念,對古建築修繕的同時,引進多種業態,讓古村重新煥發生機活力。

餘學兵

2013年以來,聯眾集團透過規劃設計、施工指導、業態植入、整體開發等多種方式,投入資金2億元,介入松陽縣陳家鋪村、蓮都區下南山村等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透過保護與利用相結合,實現了歷史文化村落可持續性發展。比如,對下南山村、源頭裡村進行整體保護利用,將其開發成歷史文化村落景區和酒店,打造鄉村綜合體和微型經濟生態圈,實現了村民、集體、企業多贏的效果。

連結

浙江省歷史文化(傳統)

村落保護利用十大模式

十年來,透過實施歷史文化(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專案,一批破舊損毀的古建築得到修繕保護,禮義廉恥、誠實守信、孝親敬老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弘揚,特別是不少地方依託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探索“保護促利用、利用強保護”的有效實現形式,有力推進“兩進兩回”,保護了古建古村,發展了鄉村產業,實現了村強民富,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傳統)村落重新換髮了生機活力,也湧現出各具特色的保護利用典型模式。

古建活化模式——

發揮優雅的傳統建築資源,透過修繕與整治建築風貌、改造更新建築功能、植入多元業態,提升古建利用效益,形成“以用促保”的建設模式。

山水養心模式——

依託優美的自然生態環境,透過保持與維護村落自然格局、改善與協調村落風貌肌理,提升自然環境品質,構建“山水村築”融合的人居系統。

民俗傳承模式——

挖掘獨特的民俗文化資源,透過保護、傳承及活化各類文化遺產要素,彰顯村落民俗風情特色,創新“融陳拓新”的民俗傳承路徑。

紅色尋根模式——

依託豐富的紅色革命遺蹟,深挖、傳承革命精神,培根鑄魂、紅色賡續、特色引領,促進村落“四治融合”,探索“紅綠結合”的示範模式。

藝術賦能模式——

立足濃郁的文化藝術稟賦,實施藝術人才與活動的內培外引,啟用藝術特質,解碼文藝基因,培育、發展村落文化藝術產業,形成“藝術鄉建”的有效模式。

文化深耕模式——

依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挖掘宗族、非遺等文化資源,結合古建修繕、旅遊專案,開展多維多樣的展示與宣傳,營造“古今融合”的文化氛圍。

品牌牽引模式——

藉助多元的社會資源力量,推進“內化外引”機制,打造精品民宿、主題研學、農旅體驗等具有辨識度的新興業態,突顯品牌牽引作用,構建“浙裡風韻”鄉村品牌。

產城融合模式——

發揮獨特的在地產業優勢,持續推進“兩進兩回”,盤活鄉村資產,吸引社會資本,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農文旅融合”的發展模式。

校村共建模式——

發揮學術資源與人才優勢,建立村落保護利用戰略合作機制,巧用科研院所智庫智力支援,開展常態化在地指導,形成“校村協作”的共建模式。

片區聯動模式——

發揮相鄰村莊區位優勢和差異化資源條件,最佳化公共服務和配套設施,推進專案共建、資源共享、產業共促的村落叢集發展,擴大“互利共贏”的聯動機制。

(本版圖片由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提供)

【來源:浙江日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