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 由 無風起念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12
簡介讓我們先來看看董昭是怎麼對曹操說的:自古以來,臣子對皇室的匡助,從沒有像您這麼大的功勞

曹操,是哪裡人

篡位應該怎麼篡?

在你我現代人看來,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畢竟兩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們留下了眾多的先例,只要隨便看上幾部權謀宮鬥劇,大概都能戲說出個一二三 。

但如果你是曹操,你肯定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因為在他那會兒,還沒有那麼多的成功案例可以借鑑——唯一可以參考的,竟然只有王莽,而且這還是一個失敗了的案例……因此,擺在曹丞相面前的,是一個絕大的難題:明明自己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皇帝,但是,要怎樣才能順利地走到這一步呢!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曹丞相現在遇到的,就是這種問題,

在現實和目標之間,他有太長太長的一段路需要走。

他不僅找不到現成的這條路在哪兒,路上還處處是坑,水深湍急,連石頭都沒法摸。

於是還是得回頭,再回顧一遍自己的極品前任——王莽是怎麼做的。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以上就是王前任走過的主要流程。在一些名分上,還有一些其他的小細節,在此略去不表。

面對這麼一份不合格的樣本,曹丞相決定首先去蕪存菁。

王莽讀書讀傻了,

很多事情做得畫蛇添足

。比如說,造了一個“宰衡”的官位出來給自己用。又比如說,斤斤計較於自己的俸祿,以及百官對自己的稱呼,甚至於,自己上書的時候該怎樣自稱,等等等等。對於這些東西,曹操自然是要拋棄的。因為完全就沒有實際意義嘛,

曹操都多年不見漢獻帝了!

再說奏摺也不是自己寫,而且很有可能寫了漢獻帝也根本看不到,所以這些細節統統cut掉,完全沒有必要care!

然後,曹操又把王莽的案例中不能借鑑的部分做了剔除。

王莽之前的操作中,有一些程式個人烙印太深,是不能被借鑑的。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比如說,封安漢公,稱“假皇帝”,改年號為“居攝”。這些曹操是不能學的,要是學了,就是在明白無誤地跟別人說“我要做王莽第二了”。可別忘了,王莽的名聲此時已經臭大街了,他的腦袋還封存在武庫裡,被當做是大漢王朝的戰利品呢!

因此,在曹操看來,雖然兩人要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像王莽這種爛狗屎一樣的豬隊友,還是儘量不要沾惹得好。權衡之下,曹操決定以一種相對容易被接受的方式,開啟自己的代漢程序: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

“贊拜不名”,是說以前曹操跟皇帝說話的時候,得這麼開口:“臣曹操啟奏陛下”。巴特!以後就不這麼說了,不再說名字,而是直接說“臣啟奏陛下”。“入朝不趨”,是說上朝的時候,走路方式也改變。大臣上朝,都是低著頭踱著小碎步往前跑的,稱之為“趨”。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但以後曹操就不這樣走了,而是大搖大擺的上朝堂。“劍履上殿”,意思則是在上朝的時候不用解下佩劍。

這套待遇,其實並不是曹操的原創,而是劉邦當年給蕭何的禮遇。

劉邦之所以這麼做,可能基於兩個原因:一來蕭何年老,又曾是他的老上級(劉邦近五十歲才起兵,在他的前半生裡,蕭何一直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上官),劉邦面對蕭何如此恭敬的對待自己,可能覺得不好意思。二來,當時制度初創,劉邦對禮儀上的事不像後世那麼在乎。

因此,劉邦給了蕭何這些特殊的禮遇。但他一定沒想到過了四百年後,這事兒能被曹操給利用。

當然,曹操之前也不是沒人享受過這待遇。東漢的兩大反賊——梁冀和董卓,就都用過這套禮儀,理由都是因為功勞大。而且在使用的時候還都需要特別註明:“如蕭何故事”。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從漢初到梁冀再到董卓再到曹操,蕭何在死後三百多年的時間裡,不停地被心懷不軌的各種人拎出來做擋箭牌,真不知道他若泉下有知,會有何想法……

而曹操因為事有出典,所以這麼做從道理上來說,是挑不出什麼刺來的。既然挑不出錯,那麼別人在反對的時候也就不好把握輕重,自然就無從下手指責了。曹丞相的第一步,挑戰成功。

但要怎麼樣邁出第二步呢?曹操其實心裡沒譜。還好這時候,有個叫

董昭

的人來給曹操提方案了。董昭所提出的方法,核心就兩個字:

封建

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

“封建”這兩個字,古今含義是不同的。

如今我們所說的封建社會,是指古代存在過的一種農民對地主有人身依附關係的社會形態。但在中國傳統語境裡,

“封建”的意思,指的卻是封邦建國。

這種制度以

西周

為典型。武王克商以後,出於許多能見人以及不能見人的原因,大封功臣與同宗。

這種分封,跟後世對功臣的封賞絕不相同。

後世的封賞,如漢初封蕭何為酇侯,食邑萬戶,就是說酇地一萬戶的稅收收入不用上繳政府,都歸蕭何。

但是,這裡的行政、司法、軍事等權力,還是掌握在大漢王朝手裡的。而西周的封建則不同,它允許受封者在獲封的土地上建立政權。

如姜子牙受封於齊,那麼從此以後,齊國土地上所有的權力就都是姜子牙及其後人所擁有的了。

齊國對於周天子,主要就只有朝貢的責任。

這套以周天子為核心的封建宗法制,在後來的執行中逐漸脫離周王室的控制,演變出了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秦始皇在統一中國以後,變 封建制 為 郡縣制 。

在西漢初年,封建制度曾短暫恢復,但很快又結束了它的表演。

而此時,董昭給曹操提出的辦法,正是這套封建制度。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它的高明之處,在於可以從道理上完美解決曹操所面臨的困境。

為什麼這麼說?讓我們先來看看董昭是怎麼對曹操說的:

自古以來,臣子對皇室的匡助,從沒有像您這麼大的功勞。——此言基本屬實,即如曹操所言,“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但是,功勞這麼大,臣下和君主之間就很難相處了。——這正是曹操所面臨的無解的現實問題:功高震主,無法自處。

您當然是德高望重,又注重名節的,可以和周公相媲美。但問題是,現實中卻沒有如周成王一般的君主,能和您君臣相得。

而且,如今人心叵測,說什麼的都有,大家都說您想當皇帝了!雖然肯定沒有這回事,但人言可畏呀!

董昭這段話,用一種很巧妙的辦法陳述了曹操目前的困境。其中當然也有不實之處,很多話董昭是反著說的。但不管怎樣,曹操聽了很受用,覺得董昭說的很有道理。接著,董昭步入了正題。他說,丞相您雖然在治國理政上出類拔萃,但在

長期的制度性建設

上,還有進步的空間哦。那該怎麼做呢?董昭給出的辦法是:

以丞相宜進爵國公,九錫備物,以彰殊勳。

封國公,加九錫,以此來表彰曹操的豐功偉績。初看上去,

這和王莽當初的做法也沒有什麼區別,但奧妙就在於此:

王莽所謂的“安漢公”,其實就只是享受了待遇的“公”,大約就相當於朝會的時候,可以往別人前面多站幾排。

但曹操所獲封的魏國公,卻是實封,是實實在在地有了自己的領地。

在這塊封地上,所有的行政司法軍事祭祀等等等等都由曹操自己做主,完全就是一個大漢王朝的國中國。對此,董昭的說辭是這樣的:像曹丞相這麼大的功勞,一定要有相應的賞賜才能體現。如今這些賞功的辦法,都不足以獎勵!唯一的辦法,就是仿照西周的分封制度,給予曹操封國。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封爵制度,曹操應該被封為侯爵之上的公爵。這就是董昭所謂的制度性建設。

讓我們再來仔細看看這個建議妙在何處:

首先,這個制度並非首創,而是聲稱借鑑了周代的制度。

而至於漢代能不能用周代的制度,這個就沒有嚴格的規定了。比如在西漢初年,朝廷就分封過諸侯王,如楚王韓信之類,他們可不是後世那種只吃俸祿不幹活的王爺,而是自己封地的主人。可以這麼說,

楚王韓信是漢高帝劉邦的臣子,而楚國國境內的人,則是韓信的臣子。

在制度建設上,董昭並沒有做多大的發揮。但他把這個擯棄已久的制度從故紙堆裡刨出來,改良一下用到曹操的身上,這個做法就很漂亮了。

改良了哪裡?

在於曹操稱“魏公”而不稱“魏王”。

這也是要打著學周代的旗號的原因,因為高皇帝曾經說過,“非劉不得為王”。

就這樣,以現實而言,建立封國,是曹操在代漢自立的路上向前跨的一大步。但經過董昭巧妙地包裝後,這個居心叵測的提議被套上了一件漂亮的外衣,讓反對者無從指責。你說曹操“無人臣禮”?但是 “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禮儀,本身就是存在的啊!雖然梁冀和董卓也曾經這麼做過,但是我仿效的可是蕭何,難道我曹操的功勞不比蕭何的大?至於封國,大漢朝也不是沒有封過。還是那句話,如今曹丞相的功勞這麼大,不用封國無以賞功。如果不賞功,則君臣之間更難相處,難道封國有錯嗎!我們後世讀史,會看到權臣在覬覦前朝皇位時,都會有一套相對固定的程式。但這套方法並不是現成擺在那裡的,而是在東漢末年首先被髮明出來的,然後才為後代所沿襲。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這套方法的妙處在於,它把一個本來達不到的大目標,拆解成了幾個相對容易的小目標。

既然沒有辦法一次性到達終點,那麼就想辦法在中途多找幾個可以歇腳的補給點,哪怕是繞點彎路都成。如果曹操想從丞相的位子上直接跳到龍椅上,那麼儘管權傾天下,他也必然會遭到各種勢力——甚至於是自己手下人的反對。但在拆目標,分步進行之後,阻力就會大大減小,尤其是他所採用的這幾個步驟,還幾乎又都有先例可循。魏公以後,曹操沿著董昭的這條路一直往前走了很遠:“魏公位在諸侯王上” ——“晉魏公為魏王(董昭首倡)” —— “天子旌旗、出警入蹕”……

距離皇帝的位置,他越來越近。

董昭幫曹操找到了關鍵的第一步,點明瞭應該如何落下第一子。後面的事,就順理成章了。

這就好像網上的那個段子:“我只是進屋坐坐,絕對不去你的臥室” - “我只是在床邊和你聊聊天,絕對不脫衣服” - “我脫了衣服絕對什麼都不幹” - “我只是摸一摸”……

當你每一次都因為不是原則問題而退讓,那麼到了最後,一定會變成對原則的突破。

而新部門成立後,接下來就該搭班子了

。只有先把相應的人事關係理順了,工作才能順利開展。

為什麼要把人事看的這麼重要?

因為任何形式的管理,其實都是少數人對於多數人的指揮和控制,是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的一種過程。並且,

在此過程中,難度的增長跟人數的增加是成反比關係的。

也就是說,一個人管十個人的難度,要比十個人管一百個人的難度大。

乍看之下,這種說法好像不太符合我們的常識,但它就是事實。在一家工廠中,一個車間主任可以同時管理幾十上百號工人,因為在面對這些基層一線工人時,雖然人數眾多,但工作基本相同,薪酬可以解決一切問題。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可一個分管安全生產的副總,能不能確保所有的車間主任都盡心盡力,這就不是單純以工資績效能激勵和衡量的了。

層級越高,上下級之間想要齊心協力的難度也就越大。

這種時候,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進行高階人員的管理?

當然得靠共同的願景和價值觀了。

可如果老闆自己的願景完全不能宣之於口,跟公司的百年大計是徹底衝突的呢?

這時候,曹操任用封國的官僚,就提供了一種很好的思路。

不妨先舉一個例子:

你是一個能力出色的業務經理,有一天,老總授命你組建一家新的分公司,並表示你可以在公司內隨意挑選組建人員。這時候,你會挑些什麼人進入自己的白名單呢?一般而言,你會考慮兩個方面的因素:

業務能力強,和你關係好。

第一條毋庸置疑,第二條則值得說道一番:

因為,很多能力強的人,出於各種各樣的原因,是不見得願意給你錦上添花的

。如果你找一個跟你不對付的人來,那麼首先,人家願不願意跟著你幹都是個問題。其次,人家就算答應了你,後面也有坑。碰到一個“正直”一點的,凡事都跟你公對公,也還好;碰到一個包藏禍心的,一天到晚在背後捅刀子,這就讓人傷神了。

因此,

能力強是一個方面,願意跟著你幹才是更重要的事。

有這麼一條標準在,其實就已經淘汰了很大一部分人。曹操稱魏公,建魏國,篡位之意已經非常明顯。就像剛才說的,他此次受封是實封,是實實在在有自己的封地的。在這塊封地上,他不僅享有稅收收入,同時還把行政司法軍事祭祀等所有的權力也都歸於己有。

在這種時候,大家願不願意跟著曹操去大漢王朝的國中國——魏國任職,就是一個非常的訊號了。比如荀彧就不願意,他反對曹操加九錫,並最終因此而死。他能力倒是強了,但大家選擇的道路不同,不能為我所用,又有什麼用呢?

在當時,曹操經營多年,朝廷中大多數人都已經對曹操有稱臣之意。但是,總有一些人是忠於漢室,而不忠於曹操的。儘管以曹操之強大,但許昌也先後發生了三次“叛亂”——這些人的訴求,就是要求曹操歸政於漢獻帝,雖然他們都失敗了。那麼,要怎麼樣才能搬開曹操在篡位路上的這些絆腳石呢?

這時候,魏國的作用又一次顯現出來了:

透過是否在魏國任職,

可以將朝廷官員做一個區分。而區分的目的和結果,就是

替代

我們依然來做個類比:

回看很多國企落馬老總的教育警示案例,你會發現,他們每天兢兢業業地上班,並不是為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是想著如何佔公家的便宜,變公有為私有。

這與曹操此時的心態很類似:曹操晚年的執政主線是轉移權力,而不再如早年一般四處征伐。那這些老總們是怎麼做的呢?你肯定不能直接跟財務總監說“把公司的錢直接轉到我賬上”,這事不合規,銀行那一關你就過不了。而且即便假設這個事沒有操作上的難度,你也根本沒有辦法跟財務總監開這個口,你怎麼知道人家不會去舉報呢?

因此,一定首先得保證財務總監是自己的人,而且必須是最鐵桿的那種親信。但財務總監也是一級一級升上來的,你憑什麼就能保證他肯定會聽命你呢?而且這還只是財務一個方面的問題。你要是真的想做成這件“大事”,就還得保證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都是你自己的私人,從人力到業務到市場……這事兒難度可不低。

這時候,其實還有一個好辦法:成立一家新企業,並且這家企業的主營業務,

就是和你任老總的國企做關(利)聯(益)交(輸)易(送)。

成立這麼一家企業的好處在於,其職員不論業務能力的高低,有一點是共通的:

他們從一開始就知道你要幹嘛,而且他們只要願意在這家企業裡任職,就一定代表著默認了能夠接受你的這種侵吞行為。

此時,你只要再給他們承諾,幹得好可以進入自己任職的國企當高管,那麼,哪一個會不奮勇爭先呢?

過不了多久,再輔之以其他威逼利誘,你就可以在任職的國企中到處安插上自己的親信了。對比一下:你找來的這些人,天然就認同你的價值觀,上手可用。你根本就不用在原有的國企高管圈層中,費心盡力的試探培養和拉攏。

注:

以上舉例並不嚴謹,充滿漏洞,現實中並沒有太多的完美實現案例——有的一般也都進去蹲著了。

我們在這裡僅用作類比,請大家時刻恪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看完這個例子,再來看曹操的行為,你就知道魏國任命這群公卿大夫,對曹操而言意義有多大了。你在魏國幹得好,就可以換個職位,到朝廷裡做官。那麼過不了多久,朝廷裡就全都是魏國出身的官吏。這些人的身份和認同,首先是魏國,然後才會是漢室——而且,有沒有漢室,還兩說。曹丕篡漢前後,三公先後有賈詡、鍾繇、華歆、王朗。其中,僅賈詡沒有在魏國任過職。其他人中,鍾繇是由魏國大理晉升相國、太尉,華歆是由魏御史大夫改任司徒,王朗則由魏少府、奉常、大理改司空。

曹操明明想做皇帝,也有能力做,為何最終沒有做?

漢魏更替之際,三公早已全是魏臣。至於其他人等,更是不勝列舉。

至此,整個脈絡才算是清晰了:

董昭建議“封建”,首先於曹操的地位而言,讓他在代漢自立的道路上跨出了關鍵的一大步。

同時,在人事上,又將朝臣做了有效的區分,讓曹操的支持者在朝廷中各據要津。

這條路好走嗎?當然不好走,

需要有合適的制度,更需要時間的積累。

我們花了6000多個字才說清楚,而曹操的實踐,前後用了十幾年。

等到曹操去世後,曹丕繼承的,已經是完整的制度設計和執政班底。他能代漢獻帝自立,只不過是伸手摘下了那顆低垂的果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