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 由 錦繡太原城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08
簡介”這說明,懸甕寺早在魏熙平初年(516)就已經存在,石窟開鑿時間為北齊天保三年(552),宋仁宗時(1023-1063)因地震災害寺廟被毀

頭頂一甕什麼意思

三晉之勝,以晉陽為最

而晉陽之勝,全在晉祠

這座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

受到歷代文人雅士的盛讚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或許是被晉祠的光芒所蓋

以至於

提起懸甕山

甚至很多太原人不知此山之所在

原來

大名鼎鼎的晉祠

恰位於懸甕山下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懸甕山

實際上,晉祠整個景區是由晉祠博物館、晉祠公園、懸甕山景區三部分組成。

近日,懸甕山要改造的訊息已見諸報端,建設內容包括:景觀登山步道臺階及鋪裝、土石方工程、雕塑工程、亭廊工程、水景工程、地面鋪裝工程、綠化工程、景觀給水工程、弱電工程等。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懸甕山與晉祠甚至整座太原城,都緊密聯絡在一起。

難老泉為晉祠三絕之一。難老泉水,便出自懸甕山斷岩層,不知始於何時,《山海經》就有:“懸甕之水,晉水出焉”的記載。泉水清澈見底,長流不息,北齊時擷取《詩經·魯頌》中“永錫難老”的錦句,命名為“難老泉”。

郭沫若在遊晉祠時,曾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遊晉祠》,其中有一句便是:“懸甕山泉流玉磬,飛樑荇沼布蔥珩。”據《山西晚報》報道,懸甕山海拔約1200米,其腳下的曲沼海拔約1100米,對於海拔高度約900米的晉陽城來說,的確是懸在頭頂上“懸湖”,只不過它容量比較小,而且沼底沼壁有暗河漏水,雖然有瀑布泉不斷注入曲沼,曲沼不會漫溢,亦無潰壩之憂。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在文人元好問的筆下,西山是太原府西美妙的掛屏。所謂“水上西山如掛屏,鬱郁蒼蒼三十里。”說起這首詩,就不得不提懸甕山以及詩句的出處——《過晉陽故城書事》:當年,蒙古兵圍攻太原,元好問登上懸甕山,眼望晉陽故城,目睹殘垣斷壁,寫下《過晉陽故城書事》。其中的“薛王出降民不降,屋瓦亂飛如箭鏃”,更寫出了戰事的慘烈。

位於懸甕山的“望川晴曉”,便是晉祠內八景之一。楊二酉先生詩云:亭高徑千仞,乃在山之腹。朝嵐砌下浮,夕簷際宿。每當清朗時,並汾全在目。劃然世界寬,一嘯振林麓。

晉祠文化研究會辦公室副主任劉翠珍作注:位於懸甕山半山腰,站在望川亭,一覽晉祠風景,樹木掩映亭臺樓閣,晉陽大地盡收眼底,汾河如玉帶居中穿過。東山起伏,朝陽初升,光耀大地,站在亭中放目遠兆,頓覺心胸開闊,要大吼一聲,才覺得不枉攀山之行,頓覺得人生如此美好,世界廣闊可行。

除了“望川晴曉”,而今,從人們視線中漸漸淡出的,還有懸甕山及懸甕寺石窟。

在早期的清版《太原縣誌》中有關於懸甕寺及石窟的記載:“懸甕寺在縣西南十里懸甕山。魏熙平初,沙門靈辨造華嚴論於此。北齊天保三年,僧離辨建,緣山鑿石室。宋仁宗時地震寺廢,至三年修,今廢。”這說明,懸甕寺早在魏熙平初年(516)就已經存在,石窟開鑿時間為北齊天保三年(552),宋仁宗時(1023-1063)因地震災害寺廟被毀。

據瞭解,晉源兩位根雕愛好者上山採集枯樹根,竟意外發現一處古石窟。報道後,引起了許多市民對西山一帶文物遺存的關注。

晉源區文物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得知有人發現這處古窟時,大家都感到特別興奮。因為這處古蹟在第三次文物普查時沒找到,此次發現說明它並沒消失,依然存在。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而今,當我們尋訪到懸甕寺遺址,滿目的瘡痍已使我們很難將這裡與具有一千多年曆史的古寺聯絡起來。雜草叢生中散落著的殘磚斷瓦及嚴重毀壞的兩個石窟,都彷彿是在向人們傾訴著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慘歷史。

石洞中可見兩尊石佛,一尊的佛頭已丟失,還有一尊風化嚴重,但兩尊佛像底座均保護完整。

現存的兩個石窟,西向的石窟由於破損較為嚴重,三龕所鑿之佛像僅殘留一些痕跡;東向石窟僅留兩龕(一龕由於岩石斷裂已經跌落),中間一龕現存一石佛像(已無頭),通高0。74米,寬0。5米,為袒露右肩身著袈裟像,雕刻手法為直平階梯式,佛座為仰俯蓮束腰須彌座,所雕之像清秀飄逸,北朝風格較為明顯。僅存兩石窟均為馬蹄形制開口,頂均為穹窿頂,為典型的一窟三龕式。從現存的遺蹟看,有施彩之痕跡。

而今的懸甕寺,在2002年開始修建,2004年完工,建材以磚石為主,結構、風格模仿明代。

與晉祠一衣帶水卻鮮為人知,看懸甕山的前世與今生

歷經歲月的興衰枯榮

而今正在煥發新的光彩

相信在政府的精心打造下

懸甕山終將變得越來越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