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 由 Ms六先生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02
簡介圖片來源:自己製作3、小保方晴子與其導師不可言說的那些事如果該學術造假事件只涉及小保方晴子一人,那麼,坊間便沒有關於她的各種戲言,關鍵在於一直力挺 STAP 的小保方晴子導師、被認為有望獲諾貝爾獎的幹細胞界頂尖專家笹井芳樹自殺

sci造假資料會被發現嗎

學術界中人人都希望自己做出成果,有所成就,以便在各自的領域如同太陽般閃耀。但是正如太陽上也存在有太陽黑子一樣,學術界也有一些不那光彩的事情發生。

近幾日,鬧得沸沸揚揚的付教授與楊教授二位大佬因抄襲而引起對決,再往前倒倒曹教授被專業打假人士 Elisabeth Bik 指出論文圖片存在複製嫌疑……學術界的類似現象簡直不要太多。

那麼,那些曾經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麼樣了呢?

為了此文可以堅強的活下來,筆者將重點放在國外友人身上,小夥伴們也權當搬磚之餘找找樂子 ~

一、美人研究者 偽りに墮ちて.avi

1、「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影樂酷

感覺筆者上來就開始飆車?其實真不是啊喂(捂臉。jpg)!大家也不要一邊指著筆者的鼻子破口大罵女司機,一邊悄咪咪在後臺追問番號(哼,看透了你萌!)。

其實,這是一部根據學術界真實事件改編的劇,事件的女叫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

這位女豬腳可以說是學術界大名鼎鼎的人物,曾一度被譽為「日本の人間國寶 NingenKokuhō」。在 2014 年 2 月之前,她可以說是一顆冉冉升起的學術新星。

來看一下這位女豬腳的履歷。

2008 年,小保方晴子獲得早稻田大學碩士學位,接著進入早稻田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8-2009 年期間,她前往哈佛大學醫學部 Charles Vacanti 教授的實驗室交換學習,從事幹細胞相關研究。

2010 年,小保方晴子回到日本,2011 年 3 月從早稻田大學博士畢業。

畢業後,小保方晴子加入日本理化學研究所(RIKEN)的若山照彥研究團隊,併成為客座研究員,於 2013 年升任 RIKEN 學術帶頭人,那一年她剛剛 30 歲。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RIKEN 官網

2、由「STAP」引起的爭議

2014 年初,RIKEN 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的小保方晴子發現,將從新生小鼠身上分離的細胞暴露在弱酸性的環境中,能夠使細胞恢復到未分化狀態,並使其具備分化成任何細胞型別的潛能。

他們將這種現象稱之為「刺激觸發的多能性獲得」(STAP)。

2014 年 1 月 29 日,Nature 刊登了小保方團隊的兩篇研究論文——你沒看錯,兩篇!Nature!同一天內!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Nature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Nature

論文的發表給學術界帶來一片驚歎聲的同時,也引起部分人的懷疑。

懷疑不僅圍繞 STAP 和兩篇論文,也爆出小保方晴子以往論文中有偽造實驗資料、篡改圖片的嫌疑。許多頂尖研究者表示,他們無法重複出小保方晴子的實驗結果。

經調查 RIKEN 認定小保方晴子在 STAP 細胞論文中有造假問題,於 2014 年 7 月正式撤回 STAP 細胞論文。小保方晴子最終從 RIKEN 辭職。

這裡,筆者放上整個事件的時間軸,大家可自己體會一下。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自己製作

3、小保方晴子與其導師不可言說的那些事

如果該學術造假事件只涉及小保方晴子一人,那麼,坊間便沒有關於她的各種戲言,關鍵在於一直力挺 STAP 的小保方晴子導師、被認為有望獲諾貝爾獎的幹細胞界頂尖專家笹井芳樹自殺。

導師笹井芳樹的自殺,正好在小保方重複實驗交出中期報告之前。試問,中期報告如果能交出來,笹井芳樹會自殺嗎?

然鵝,笹井芳樹留給小保方晴子的遺書中仍在囑咐她「一定要再現 STAP 細胞啊」……

這妥妥滴真愛啊!

其次,除了在實驗室裡笹井芳樹明顯偏袒小保方晴子外,他倆之間交流的郵件內容也十分曖昧,放段不靠譜譯文:

小保方同學今天怎麼樣呢,東京下雪了呢,非常寒冷呢。

能和小保方同學一起寫出這樣的論文真是十分高興呢,感到欣喜,感謝你。

4、小保方晴子的結局

經歷了學術造假被揭露、論文被撤稿,身上又揹負了導師的性命後小保方晴子的下場是什麼呢?

放心,

我們的女豬腳並沒有怎樣,相反,過的風生水起。

小保方晴子所著新書《那一天》,2016 年 1 月出刊以來已發行逾 25 萬冊,光一年版稅就收了幾千萬日元。

該社編輯部特別強調,出版這本書的動機,在於思考將當事者的主張公諸於世十分重要,且具有檢討的價值。

然鵝,實際上小保方晴子在封皮上寫著——歪曲真相的到底是誰?關於 STAP 騷動的真相、生命科學界的內幕、講述被烈火焚身之人不為人知的一面的震撼手記。

另一本書上寫著——精神科住院,博士學位被剝奪,在 STAP 騷動之後,你是如何在激烈的幾天中生存下來的?——STAP 細胞騷動後,徘徊在死亡中的孤獨鬥爭記錄。

這是檢討捏,還是在訴說自己這麼多年受盡委屈被大眾誤會了捏?

此外,小保方晴子還穿著 Gucci 新款登上了時尚雜誌。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知乎

順勢便有了開頭筆者飆車那一幕,由蒼老師師妹西野翔主演的小電影誕生了。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貓眼電

不要問番號!因為,筆者也木有!

二、杜克大學被印度騙子騙走鉅額科研經費

1、重大突破

2006 年,美國杜克大學的一個研究團隊聲稱,他們已經成功的找到了可以用來測定癌症患者對抗癌藥物的敏感程度的「基因簽名」(genomic signatures)。

隨後 Nature Medicine 刊登了這篇題為「Genomic Signatures to Guide the Use of Chemotherapeutics」的論文。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Nature

當然,事情的結局是這篇文章被撤稿了。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Nature

杜克大學的這個研究團隊的主攻手,是在印度接受醫學教育,在美國接受住院醫生培訓的安尼爾·波蒂醫生。

波蒂說他和他的小夥伴們設計了一個計算機程式,從一大堆基因資料中找出了一種可靠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可以用來預測哪一種抗癌藥物對癌症病人最有效。

這項重大發現立即震動了癌症醫學界,受到了世界多所大學和研究中心的重視。波蒂醫生本人,則被看作是癌症醫學界的「一顆新星」。

2、造假被扒

然鵝,全世界多個學者都無法重複波蒂的實驗,波蒂也以 「保護智慧產權」為由拒絕提供原始資料。但在幾位學者的堅持下,波蒂答應公佈一部分資料。

這一公佈卻讓這幾位學者驚掉了下巴。

他們發現,波蒂的試驗資料存在著嚴重的錯誤。

當他們糾正了這些錯誤再算一遍後,根本就沒有波蒂醫生所說的相關性!

而杜克大學,當時以為學者們有不同的觀點和意見是很正常的事情,對質疑置之不理。那段時間,整個癌症醫學界都被波蒂醫生所迷暈,就連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也很迷糊。美國癌症協會,甚至撥款給波蒂醫生進行一項五年的研究。

隨後,杜克大學宣佈把波蒂團隊的研究成果推向臨床試驗,許多癌症患者看到了希望,幾天之內就有 112 位患者報名自願參加波蒂醫生的臨床試驗。

更荒唐的是波蒂醫生向病人們保證:此項試驗為他們找到正確的藥物的可能性是 80%。

然而,這種建立在錯誤的資料、錯誤的研究結果上的臨床試驗,簡直是拿病人的生命當兒戲!

當年揭露波蒂醫生造假的幾位學者向各大著名期刊投稿,然鵝,無一例外被拒,大家都不願意得罪波蒂團隊。機緣巧合下這幾位學者將打假文章投向了一家不出名的統計學雜誌——Annals of Applied Statistics。

2009 年 10 月,Cancer Letter 報道了 Annals of Applied Statistics 發表的那篇打假文章。這個期刊的讀者大多為與癌症有關的醫務人員以及學者,隨後這個訊息也很快傳到了杜克大學。

結果可想而知,眾多學者,甚至杜克大學的科研人員也無法重複出該實驗。然鵝,波蒂醫生此時並沒有涼透。

直到 2010 年有人扒出波蒂醫生履歷造假,冒充羅茲學者。要說此前的波蒂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那麼,冒充羅茲學者便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羅茲學者是牛津大學頒發給在本校深造過的學者,獲得羅茲獎學金的學者才能稱之為羅茲學者。波蒂根本就沒在牛津大學深造過,其本質上就是個冒牌貨!

2010 年 7 月 16 日,波蒂醫生在這一天由一顆「閃耀的燈球」走向了黑暗。

3、波蒂醫生的結局

要說波蒂醫生涼透了嗎?其實並沒有涼徹底。

這個傢伙甚至一度混得還不錯,在一家 Cancer Center 任職,一般這種私立的小醫院還是很賺錢的。輕鬆 5~10 倍收入。

那些學術造假的人,最後都怎樣了?

圖片來源:手機截圖

三、小結

當然,除了國外近些年爆出的學術造假事件外,國內更是隔一段時間便爆出一件,什麼圖片 PS 造假啦、SCI 送美人啦,就連孟德爾、巴斯德這些名留青史的人一生中也有學術不端的汙跡。

那麼,為什麼會有源源不斷的學術造假事件發生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評審機制僵化,國內職稱等評定一直以 SCI 為準;

實驗週期長、投入高、產出低;

研究人員壓力大,且難以得到基本的保障;

老闆 push 多,急功近利;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領域的高度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導致實驗做了不一定能重複。

再說說老闆的責任。

實際上,一兩個實驗、幾個資料手下人造假老闆沒發現這很正常,畢竟老闆日理萬機,不可能每個資料親自去核實。

但是,系統性地造假老闆沒發現那就是 funny mud pee,這種情況大部分都是老闆心裡門兒清但表面上放任甚至鼓勵,反正這種事情在國內十有八九不會爆出來。

老闆繼續發 Paper 那 funding,不幸爆出來則找個手下人背鍋,真正較真的老闆極少,且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一輩。

歸根到底,處在這個大環境裡,學術造假是學科本身的悲哀,

但對於每一位學術人員而言,我們能做的就是忠於科研事實,無愧於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