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 由 心理湯先生 發表于 足球
  • 2022-12-17
簡介最後,生態系統理論指出個體的發展結果是受到個體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很有可能與學段有關,在考慮情緒智力在環境變數對個體影響中的作用(中介或調節)時也應考慮學段因素,即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可能會因為不同教育階段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在經歷

為什麼天才不正常

引言

情緒智力與生活事件、手機依賴、學業倦怠的關係

生活事件會觸發個體的主要壓力、消極情緒等;手機依賴是手機使用對個體心理行為活動帶來消極影響的一種行為模式。兩者均會增加個體消極發展結果的可能性,因此均屬於風險因素。根據資源儲存模型:當個體面臨風險時,資源消耗殆盡,此時個體擁有的積極特質可能會幫助其及時儲存資源,幫助適應。情緒智力就是這樣的重要特質,對個體的社會適應性具有重要的調適作用。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興起,部分研究者指出高情緒智力個體具有較好的情緒調節能力,這有助於緩衝壓力帶來的緊張感,使其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調節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壓力緩衝假說指出個體的積極因素能夠緩解壓力,對個體起到保護作用,擁有積極品質的個體無論在低壓還是高壓的環境下都能調節壓力,出現良好結果。根據該假說可以推測:相對於低情緒智力的青少年,高情緒智力的青少年在受到風險影響時,能夠積極的調節情緒,積極應對現實壓力,從而減少不良影響,保護個體發展。

在這個意義上,情緒智力是一種保護因子,在風險情境(生活事件、手機依賴)中可以起到正向的緩衝作用,緩解其對學業倦怠的消極影響。然而,另一方面隨著對情緒智力研究的深入,有研究者提出情緒智力也存在負面效應。

Davis

Nichols

關於情緒智力負面效應的研究,將視角拓展到了個體內的黑暗效應,並指出在特定條件下情緒智力對內可能導致自我易損性。

自我損耗理論可以解釋這種負面效應,該理論認為個體自我控制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進行自我控制活動會消耗個體的心理資源,從而導致後續其他意志活動控制力的降低,使資源耗竭。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使用情緒的評估、調節、適應是一種意識參與的自我控制活動,它也會消耗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資源,從而導致隨後意志活動控制水平的下降。根據自我損耗理論我們可以推測:在面對壓力時,高情緒智力的青少年能更為深刻地感知壓力,並試圖呼叫更多的資源來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會產生資源的大量消耗。總之,無論情緒智力是起到正向調節還是負向調節作用,情緒智力在風險因素(生活事件、手機依賴)對學業倦怠的影響中均可以起到調節作用。

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的學段差異

張文新指出年齡在

11

12~24

25

歲之間的個體可稱之為青少年,結合現實情況發現青少年包括中學生和大學生兩個不同的學段。生活事件、手機依賴及學業倦怠的深遠影響貫穿青少年整個歷程,然而不同學段的青少年在受到生活事件影響的大小、表現出手機依賴的程度以及產生學業倦怠的容易程度均有不同。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因此,在探討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之間的內在作用機制時,十分有必要將青少年群體中兩個不同的學段進行比較研究,以便教育工作者有針對性地對遭遇生活事件的青少年進行干預指導。首先,已有研究發現生活事件、學業倦怠及其關係均存在學段差異。由於心智發展的尚不成熟,中學生比大學生更易受生活事件的影響;就學業倦怠而言,根據倦怠的收入支出平衡理論,由於中學生在學業上的投入多,期待的收益也更多,因此,相較於大學生更容易產生學業倦怠;涉及生活事件與學業倦怠之間關係的研究發現,生活事件更容易誘發中學生的學業倦怠。

其次,中介過程可能存在學段差異。當面臨負性生活事件時,中學生能力有限,更容易產生逃避現實心理,同時中學生面對網路等新異刺激時自我控制能力較低,進而更容易產生手機依賴現象。中學生在受生活事件影響而產生手機依賴這一過程中,容易受人格特質(如情緒智力)的影響。因此有必要同時考慮直接效應及中介效應的學段差異。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最後,生態系統理論指出個體的發展結果是受到個體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它很有可能與學段有關,在考慮情緒智力在環境變數對個體影響中的作用(中介或調節)時也應考慮學段因素,即情緒智力的調節作用可能會因為不同教育階段學生(中學生和大學生)在經歷生活事件這一負性壓力事件後透過行為(手機依賴)或心理(學業倦怠)調適的側重不同而產生學段差異。

具體來說:情緒智力是決定一個人在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應對環境需求和壓力的能力的非認知能力、勝任力和技能,能幫助個體調適壓力,透過調整自身狀態以更好的適應環境。情緒智力能夠對個體的行為方式(如手機依賴)與心理狀態(如學業倦怠)產生影響,然而不同學段青少年的行為方式與心理的穩定性及特點存在差異。因此在壓力環境下,不同學段個體特質對適應結果所起到的調節作用可能也具有差異。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綜上所述,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和學業倦怠四個變數間的作用機制可能存在一定的學段差異,即四者變數間關係在不同的學段上可能不同,然而目前關於其學段差異的研究尚十分缺乏,四個變數間關係的學段差異比較有待進一步明晰。我們可以推測:生活事件可以直接影響學業倦怠,也可以透過手機依賴間接影響學業倦怠,且這種中介效應可能會受到情緒智力這種個體特質的調節。

然而,以往研究較少關注這四者間的內在作用機制,並且情緒智力在生活事件影響學業倦怠直接效應和手機依賴影響學業倦怠這一中介路徑的後半段的調節作用可能存在正向和負向調節兩種模式,具體是何種調節模式,有待進一步考察;此外,目前關於生活事件和學業倦怠的研究大多僅僅以大學生或中學生為研究物件,但根據現實來看,生活事件及其帶來的影響在中學生和大學生群體中同等重要,且不同學段的青少年在面臨生活事件時的表現、表現出手機依賴的程度、情緒智力的高低以及產生學業倦怠的容易程度均有不同。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生活事件、手機依賴與學業倦怠的穩定性特點

相關分析結果表明,前後測的生活事件相關顯著,且重複測量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青少年生活事件的時間主效應不顯著,這表明生活事件在短期內具有一定穩定性。個體在進行生活事件測試時一般都是依據回憶,在短時間內青少年的回憶感受沒有發生改變,因此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程度基本穩定。生活事件的性別主效應顯著且男生受生活事件影響程度要高於女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可能的原因是男生由於性別標準和刻板印象的束縛所受到的期望要高於女生,再加上女生在生活中的情緒調節和適應能力要高於男生,遇到壓力事件時,常常能夠以積極的方式進行調節,因此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要低。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前後測手機依賴的比較表明,後測手機依賴程度略高於前測手機依賴;重複測量的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手機依賴的時間主效應不顯著,表明手機依賴呈現一定跨時間的穩定性;手機依賴也不存在性別差異。吳祖宏的研究結果也表明,手機依賴不存在年級和性別差異。可能的原因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手機基本可以涵蓋生活中的吃、穿、用、行等方方面面,手機不僅可以滿足遊戲、娛樂等需求,也可以滿足情感、交流等需求。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手機在一定程度上既可以直接滿足個體的基本需求,也可以間接滿足個體情感歸屬、尊重等高階需求,是個體的一種內在動機,因此具有穩定性和一致性。重複測量方差分析的結果顯示:青少年學業倦怠的時間主效應顯著,表明學業倦怠在短時間內具有一定的發展性,並且從前後測學業倦怠的均值來看,隨著時間的流逝,學業倦怠的情況會越來越嚴重。

有關生活事件、手機依賴、情緒智力與學業倦怠四者之間的關係研究

結語

學業倦怠的性別主效應不顯著,表明學業倦怠不存在性別差異,男生和女生都有可能產生學業倦怠。這與學業倦怠的定義是一致的,學業倦怠是一種負性且持久的心理狀態,出現學業倦怠的青少年對學習的興趣減弱,情緒衰竭,在短時間內若沒有外界的支援,有很大的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嚴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