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而是折騰

  • 由 養魚老道 發表于 垂釣
  • 2022-09-21
簡介完全不敢動手或者根本沒有條件養魚真正需要試錯的,一定是我們自己對於觀賞魚的觀察,不管是選魚還是平時的飼養和投餵

水質較硬可以養魚嗎

各位魚友大家好,我是養魚老道,和大家一起輕輕鬆鬆養水、快快樂樂養魚,敬請魚友們關注!

在飼養觀賞魚的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也不是死魚、病魚,而是

折騰。

這應該是所有新手魚友的通用詞彙。

除了這個折騰以外,我發現頻率最高的不是

養水

也不是選魚,而是什麼濾材或者硝化細菌,之所以會出現這些問題,大部分是因為學習了過多的理論知識所致。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而是折騰

雖然說養魚,就是一個自己不斷試錯的過程,但是,有些問題、有些錯誤,我們還是不去嘗試的好。

所謂的試錯,不是根據理論來,而是根據觀賞魚的狀態來的

我發現很多新手魚友的所謂試錯,大部分情況下都在尋找理論依據,而網上的所有理論,大部分

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

真正明白養魚要根據水質變化和觀賞魚的變化去試錯的、實踐的,反而少之又少。

我們主要養的是魚,所以說,首要條件一定是根據觀賞魚的狀態來決定的,水質的調理也是在為觀賞

魚服務

的,不是在為硝化細菌服務。

只要水質不好,就是缺少硝化細菌?

就算是我們談到了硝化細菌理論還有濾材和水質,那也得根據我們魚缸的水質變化,一步步進行分析和判斷,並不是說,只要魚缸的水質不好,有事沒事都得往水裡放那個硝化細菌,都得去不斷折騰濾材和過濾。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而是折騰

其實我們細想起來,

一開始開缸,真正引起水質不好的原因,往往並不在硝化細菌身上,

大部分情況下,如果水質較硬、適度拉長困水時間,進行一次週期迴圈以後,水質自然就會清澈,如果氯氣較重,那也可以適度晾曬或者爆氧,雜質過多,需要適度沉澱。

也就是說,不管是

在闖缸魚還是主魚入缸之前,水質的好壞與硝化細菌沒有半毛錢關係。

而觀賞魚入缸後,水質之所以有變化,還是因為魚病和飼養密度過大造成的,濾材和過濾系統,僅僅是一個輔助。

如果上述條件都很好,那麼之後,即使沒有新增硝化細菌,總有一天,水質也會徹底通透。

除非是確實檢測到了主魚入缸後,水質指標嚴重超標,或許可以使用點好的硝化細菌加以輔助,僅此而已吧。

而很多新手的問題,即使我寫過無數篇的實踐文章,依然反反覆覆圍繞硝化細菌展開話題,真的是問得我啞口無言,

好像我們養個魚,如果不會新增硝化細菌,就不會養魚了……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而是折騰

結果呢,很多新手魚友,僅僅是因為新增這個東西,就把本來很好的水質搞得一團糟。

因此來說,

盲目的加大飼養密度,盲目的新增硝化細菌,盲目的毫無分寸的加大過濾流量,折騰濾材和養水期間大換水等操作,這些都不是在試錯,而是真真正正的在胡亂折騰。

到了真正需要我們試錯的,反而不幹了

氧氣量或者水泵流量超大,水面氣泡翻滾,需要我們適當調小流量或者關掉氧氣,檢視一下結果如何?

就這一個很簡單的小動作,我們反而不幹了。

魚缸底部的糞便雜質過多,需要我們檢視水流的方向,調整濾棉的擺放角度和水流通暢度,我們又不幹了,就連一個簡單的抽底換水的動作,竟然還有很多魚友想要懶上一懶,有沒有更便捷的方法。

有啊,不是不可以新增小造浪的,那也得靠我們自己去觀察水流方向,自行調整造浪泵的位置,我們又不幹了,又在到處詢問,到底多大合適,放在哪裡好呢?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而是折騰

這些東西,本不該別人教的,一個魚缸水流一個樣,飼養的密度,觀賞魚的品種都不一樣,我們

為什麼不可以自己在魚缸內,多次更換一下造浪泵的位置,然後自行檢視結果如何呢?

觀賞魚病怎麼治?完全不敢動手或者根本沒有條件

養魚真正需要試錯的,一定是我們自己對於觀賞魚的觀察,不管是選魚還是平時的飼養和投餵。

就連這個觀賞魚的雌雄問題,很多魚友總在不斷詢問,這個問題我早就說過了,全靠自己觀察,保證能找到不同點的。

再者就是,它們平時的反應和狀態都不一樣,只有自己長期觀察才可以分辨,而不是依靠別人去教,沒用,就那點小區別,自己完全可以觀察出來,就是懶得觀察罷了。

而很多的觀賞魚病,也是全部依靠個人的治療經驗,先行調理為主,哪怕是一個小外傷,塗點藥即可,還有很多魚友根本不願意嘗試。

飼養觀賞魚過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不是買魚,而是折騰

等到說是下什麼殺蟲藥物,清除內外寄、需要什麼檢驗檢疫藥物、治理個蛋白蟲,一個個眼睛瞪得比銅鈴還大,請問,您把自己觀賞魚的病因判斷清楚了嗎?

要麼該自己動手的,不敢動了,或者懶得去動或者沒有條件,要麼就是越省事越好,開始胡亂下藥。

不能根據自己的觀察和之前的操作去判斷、分析,和較有耐心地緩慢嘗試,就想著一步登天,立竿見影,其實呢,不是說我們不會試錯,而是源於自己太懶、太急和太貪,再就是智商稅還沒有交夠。

很多魚友明明知道某些觀賞魚混養在一起不好,明明知道飼養密度過大不好,也要去嘗試,就是不信邪,這根本不是在試錯,就是在折騰。

我是養魚老道,更多觀賞魚問題敬請關注,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