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 由 冷炮歷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9
簡介長期的征伐與貿易 讓準噶爾軍隊擁有數量不小的新式火槍艱苦的慘勝準噶爾軍隊的火力優勢 讓進攻方非常難受鑑於準噶爾人已是嚴陣以待,福全首先想到用手頭的火器部隊進行預備殺傷

蒙兀兒人是蒙古人嗎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公元17世紀後期,清帝國剛剛穩定中原不久,仍舊處在王朝輪迴的上升階段。

但來自來自西北邊區的準噶爾勢力,卻在差不多的時間段內同步躥起。雖然遠沒有愛新覺羅家族那樣的龐大胃口,卻也並不準備在蒙古草原問題上有絲毫讓步。

最終,雙方在今日內蒙古境內的烏蘭布通迎頭相遇,正式開啟了長達半個世紀的清準戰爭。

同步崛起的北方兩強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早期的後金與準噶爾汗國並不接壤

公元1635年,滿清還只是雄踞關外的後金政權,便已經同來自西部的準噶爾蒙古人有過外交關係。

由於前者經常為氣候聚變和明朝方面的貿易封鎖限制,迫切需要透過草原與更多區域產生貿易聯絡。當時已晉升於拉特蒙古首領的準噶爾固始汗,便派馬隊造訪了盛京宮廷,並毫無意外的被愛新覺羅家族“收編”為朝貢附庸。

此後,皇太極便將國號改為大清,不斷派八旗勁旅對明朝與朝鮮發動定期襲擊。

遠在草原西部的準噶爾人也沒有閒著,致力於向四方展開擴張嘗試。不僅在南西伯利亞擊退過哥薩克拓荒者,還向南擊敗了由穆斯林蒙兀兒人建立的葉爾羌汗國。甚至征服了天山以西的吉爾吉斯人,並屢屢威脅著七河流域的哈薩克勢力。由於雙方的攻略方向完全錯開,彼此的地界也並不接壤,自然就沒有任何矛盾可言。準噶爾商人還是會定期遊走於阿爾泰山與遼東之間,絲毫不介意對方將自己視為番邦小弟。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正在互市的蒙古與滿洲商人

公元1644年後,多爾袞的南進戰略讓滿州完全深陷十八省戰場。初步建立統一文字與法度的準噶爾汗國,也因繼承人紛爭而爆發長期內戰。

等到僧格大汗將全部競爭者逐個消滅,大清帝國也已初步完成對前明領地的佔領與控制,平穩過度到康熙皇帝的統治時期。然而,由於僧格汗的突然遇刺,原本在拉薩學習佛法的弟弟噶爾丹順勢殺回,成功奪取汗國的至高大權。隨即又與自己的師傅達賴五世結盟,開啟了規模更為龐大的征服戰爭。一方面是徹底消滅了葉爾羌的穆斯林王公殘部,讓藏傳佛教得以重新成為西域的最高意識形態。同時也積極向東拓展,意圖將包括喀爾喀蒙古在內的整個草原都攥在手裡。

面對準噶爾汗人擴張之勢,剛剛執的康熙皇帝根本沒什麼功夫搭理。

因為就在噶爾丹奪取汗位不久,吳三桂便在雲南掀起了持續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此後又忙於出兵鄭氏臺灣,以及遠在東北亞腹地的兩次雅克薩圍攻戰。等到自己和帝國都終於空閒下來,才發現過去的藩屬已成長為不可一世的西北帝國。兩路兵鋒直指漠南蒙古與青海邊境,形成威脅陝西、山西與直隸三省的鉗形攻勢。而原本比較傾向滿洲的草原附庸都被打垮,無法再為自己支撐起可靠的緩衝地帶。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康熙皇帝的各類早期畫像

公元1689年,噶爾丹繼續領兵東征,在烏爾會河畔迎戰喀爾喀-滿洲聯軍。

由於理藩院尚書阿喇尼情敵冒進,選擇直衝有大量火槍手抓扎的準噶爾中軍陣地。結果自然是被強敵手中的俄式或土耳其式火槍射暴,又在退卻中被蜂擁而上的騎兵大肆砍殺。雖然阿喇尼在左右人的護佑下僥倖逃生,卻損失了手頭的大部分士兵與補給輜重,便只能在稍後的奏摺中運用修辭手法替自己遮醜。奈何當時正好有俄羅斯使節目睹交戰全過程,而坐鎮北京的康熙也對戰果甚為不滿。

當然,由於清帝國在同年與俄羅斯方面簽署《尼布楚條約》,讓準噶爾人失去了一個能為自己分攤壓力的鬆散幫手。

康熙也正式呼叫帝國的充沛資源,準備一勞永逸的解決草原問題。同時,噶爾丹還繼續維持著每年至少出動一次的既定節奏,從而為雙方爆發大戰創造出有利條件。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不斷向東擴張的準噶爾騎兵

截然不同的戰術風格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清準戰爭爆發時的雙方邊界

公元1690年春季,格爾丹再度率30000名士兵御駕親征,準備徹底解決被自己打散的喀爾喀各部。

得到的情報的康熙也立即決定要針鋒相對,將包括京師八旗、盛京留守部隊、吉林駐軍和蒙古附庸在內的50000人帶往前線。由於是為迎戰強悍的草原霸權而準備,所以幾乎沒有地方綠營被用於一線配置,只用早年歸附的漢八旗部隊。

然而,皇帝本人很快就因持續低燒而病倒,不得不在大臣們的勸解下返回北京調養。

只留下皇兄和碩親王福全與皇弟和碩恭親王常寧擔任兩路兵馬指揮。但他們對於即將面臨的對手都缺乏必要了解,只是根據此前的交手記錄來看,獲悉噶爾丹部眾的強項就在於善用火槍。至於敵軍的行軍佈陣風格、騎兵部隊的具體水平,以及支撐遠征的補給時效,都依舊是完全空白的一頭霧水。所以,除特意準備大量繼承自前明時代的輕型火炮外,也並沒有更多針對性的預先佈置。僅僅期望靠關外的邊境駐軍與蒙古附庸們提自己分憂解難。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幾乎全都由八旗組成的清朝遠征軍

此時,準噶爾人的騎行大軍已經挺進至內蒙古中部的錫林浩特地區。

儘管從地圖上的直線距離來看,他們有著遠長於清軍的補給線。但因為大半個草原都為其掌控,所以根本不會為後勤問題而感到困擾。加之蒙古式軍隊向來有超長待機特色,也就在類似的行動中顯得更為遊刃有餘。如果一定要找出什麼缺陷,那就是維繫其正面殺傷輸出的子彈與火藥。因為庫存大都依賴定期進口、少量仿製和西域僕從城市供奉,所以儲量相對較為有限。此前的對手大都秉持草原遊騎兵風格,不太善於應付大量槍械,也不存在與之長時間相持的能力,這才讓問題沒有暴露出來。

不過,分別由古北口和喜峰口北上的兩路清軍,對這個可能扭轉戰況的狀況並不知情。

相反,因為大都是初次涉足草原戰場,所以錯估了長距離行軍所必須的補給份額。在數次停下來鑿井取水都失敗後,便已經有馬匹開始因過於乾渴而喪命。接著便是全軍前進速度的嚴重放緩,並讓隨行攜帶的糧草也出現不足窘狀,釀成部分體弱士兵的沿途倒斃。最後花了整整12天時間,才踉踉蹌蹌的走完300公里路程。至於自山海關外啟程的滿洲兵馬,同樣因路程遙遠而不能及時感到。只有原本就滯留附近的3000名潰兵,跟隨阿喇尼一同前來接應。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位於今日內蒙古東部的烏蘭布通

當年8月27日,清軍只能開始構築營地。

由於士兵與坐騎畜力數量過多,不得不分屬給前後40餘座營壘,總計綿延達60裡距離。這樣大張旗鼓的舉動,自然難以逃過準噶爾斥候的敏銳目光。噶爾丹則更為忌憚,率領20000主力軍悄悄接近,最後還特意在地形守勢良好的烏蘭布通落腳。隨即便派人佔據了這座背靠河流的陡峭小山,並用10000頭駱駝相互繫結,組成防禦屬性極佳的高地駝城。外側還覆蓋著用水打溼的毛氈,專門用來抵禦弓箭和輕型彈藥的破壞效果。

到了9月3日,清軍方面才終於發現了就在自己附近的準噶爾軍營。

雖然多少有些感到意外,但擔任主帥的和碩親王福全卻大喜過望,認為是不容錯過的決戰良機。倘若再不能找到目標,全軍就會因缺衣少糧而被迫撤退。更重要的是,噶爾丹本人就在當場,部隊規模又不如自己麾下的30000人多。因而在大清早就下令傾巢出動,並在當天中午拉開了烏蘭布通之戰的序幕。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長期的征伐與貿易 讓準噶爾軍隊擁有數量不小的新式火槍

艱苦的慘勝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準噶爾軍隊的火力優勢 讓進攻方非常難受

鑑於準噶爾人已是嚴陣以待,福全首先想到用手頭的火器部隊進行預備殺傷。

然而,清軍出於對草原戰爭的刻板印象,並未將大口徑的紅衣野戰炮帶到前線。手頭只有繼承自前明時代的子母炮和技術水平稍微先進一些的鐵心銅炮。這兩種武器都射程較近,精準度也很成問題,對於處在山頭的蒙古駝城自然沒有多少威懾力。

於是,由國舅佟國綱率領的火器營就只能迂迴到敵軍左翼,才逐步將手中的大炮搬運上去。結果還沒來得及做好發射準備,便被劈頭蓋臉打來的守軍火力給徹底壓制。

準噶爾人不僅有勝過同時代清軍鳥銃的重型火繩槍,還依然保留著磅數極大的傳統蒙古弓。所以能在火槍手填充之餘繼續釋以殺傷,讓低處的清軍非常難受。後者並不習慣運用槍械,只能將勝利的希望完全寄託於炮擊。但烏蘭布通的山崖上植被茂密,對於炮手尋找射擊陣位和有效瞄準都非常不利,所以激戰數小時都沒有任何實質緊張。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清軍在烏蘭布通戰場上使用的 鐵心大炮

不久,率領火器營的佟國綱被火繩槍擊斃。

原本還能在半山腰上苦苦掙扎的清軍,也因多位將領的死傷和膽怯而匆匆退場。類似劇情也在駝城的右翼同步上演,只不過場面比另一側的友軍表現更加難看。福全對此更是無計可施,只能不斷派兵從多個方向協通突擊。但除了讓準噶爾人消耗更多彈藥外,真正殺傷的敵兵數量非常有限。若非噶爾丹出於謹慎而沒有選擇派騎兵全線反擊,這支清軍很有可能在當天晚些時候就遭血洗。

關鍵時刻,準噶爾蒙古人的彈藥雙栓告罄。

由於烏蘭布通戰場距離直屬領地太遠,根本沒可能靠等待換來下一批儲備,全軍便瞬間喪失半數以上的攻擊火力。更為要命的是,由和碩恭親王常寧率領的滿洲部隊和依附清朝的蒙古附庸正火速趕往戰場,而眼前清軍因無的放矢而繼續儲存著不少火藥。所以噶爾丹自覺無法靠此戰獲得更大收穫,便於次日派藏傳佛教高僧為代表,前往山下向福全求和。堂堂和碩親王也顧不得尊卑臉面,為拖住對方而一直三緘其口,只想儘快等來其他各路人馬匯合。

烏蘭布通之戰:大清帝國與準噶爾蒙古人的初次喋血

雖然自我宣佈勝利 但清軍在烏蘭布通的表現並不好看

然而,噶爾丹從一開始就沒有對求和抱以任何希望。

他成功利用大師去山下討價還價的時間視窗期,命令屬下漸漸撤去營帳和駝城。同時也做好了魚死網破的最壞打算,命令精銳騎兵隨時在馬背上待命,以此威逼福全與自己達成妥協。最壞,經過3天的反覆周旋,等不來援軍的親王只能坐看對方悄然離去。事實上,山頭的大部分蒙古人早已提前鑽入密林後撤,絲毫沒有給表現呆板的滿洲人以任何機會。只是因為準噶爾的軍隊率先離開,才對遠在京師的皇帝宣佈勝利。只是考慮到具體場面和兩軍傷亡,這種自我包裝就明顯缺乏足夠說服力。

如果從粗礦大戰略層面來看,烏蘭布通之戰確實讓清朝遏制了準噶爾人的擴張勢頭。然而,清軍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也遠高於對方。除去多次強攻山頭時的數千傷亡,還有更多人是因後勤不利而損失的非戰鬥減員。反倒是噶爾丹的陣營根本沒多少損傷,保留了繼續與帝國周旋的掰手腕能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