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何平 x 林培源|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7
簡介刊載於《花城》2021年第3期▲ 插畫 | 張小哈《小鎮生活》《花城》2021年第3期目錄長篇小說月光武士虹影中篇小說提線木偶李治邦短篇小說特邀演員萬瑪才旦花城關注本期關鍵詞:地方的幻覺欄目主持人:何平引言:地方的幻覺

翁粵語怎麼說

何平 x 林培源|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本文約3780字,閱讀時間約6分鐘

點選文末“閱讀原文”,即可購買《花城》新刊

“世界”發生位移,

小鎮的參照座標也在位移

□ 何平 林培源

何平:去年你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小鎮生活指南》,關於文學的“小鎮”你有那麼多文學知識,續寫小鎮的膽量誰給的?包括這次的《灰地》。

林培源: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和鄉土文學有關,魯迅的《吶喊》《彷徨》是一例,外國文學更不用說了(舍伍德·安德森、福克納、麥卡勒斯、弗蘭納裡·奧康納……)。我成長的足跡是從小鎮到城市,但在寫作上卻反過來,“小鎮”既是我的出身,也是一種文學身份。從2007年、2008年參加新概念作文大賽算起,我就在寫小鎮了,只是那時並沒有一個成熟的所謂“文學思想”或寫作策略,就這麼陸陸續續寫著。小說的筆墨只有落到小鎮的版圖上,似乎才是最自由且最令我激動的。我想,這就是所謂的“勇氣”,是我選擇了小鎮,也是小鎮選擇了我。《灰地》寫於去年年末(距離上一篇小說,隔了一年多),篇幅不長,但我花了兩個月才寫完。《灰地》和我之前的小說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寫了地方上的小老闆。這樣的人物,我之前沒寫過。寫的過程挺艱難,也挺帶勁,它勾起了我很多熟悉和陌生的記憶,讓我重新找到了書寫潮汕小鎮的快感。

何平 x 林培源|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何平:在今天,文學越來越被媒體、技術和資本等掌控,一個作家能夠找到書寫的快感確實是美好的。《小鎮生活指南》又名“潮汕故事集”。作為小鎮走出去的潮汕青年,你覺得在大的文學生態,你是“去標籤”,還是“貼標籤”?

林培源:書中收錄的作品創作於2012年到2017年間,當時是有一篇寫一篇,還沒有冒出“潮汕故事集”這個概念。出版的時候以此命名,自然是為了給這批作品“貼標籤”,就像商品上架,總得有個名目。在大的文學生態裡,一個寫作者要發出別樣的聲音,勢必有一定的辨識度。我的看法是,寫作時可以“去標籤”,忘記標籤——啥也不管,就是把小說寫好,但到了出版環節就不一定了,那是書籍出版、流通和讀者接受領域的事。

何平:潮汕有很多年輕的寫作者,除了你,還有陳楸帆、陳再見等,(怎麼他們都姓“陳”?“陳”是潮汕的大姓,還是偶然?)還有去年《樂隊的夏天》的五條人,你覺得你們有文學的“潮汕性”嗎?

林培源:這幾位都是我敬佩的兄長。陳楸帆寫科幻,但《荒潮》中的矽嶼原型是貴嶼——一個遍佈從事電子垃圾回收的企業和家庭作坊的潮汕小鎮;陳再見的小說則遊走在深圳(城市)和家鄉陸豐之間,他和五條人是真正意義上的老鄉。我想,在文學的“潮汕性”方面,我們的作品具有相似之處,但每個人的寫作師承、手法和文學立場、態度,又是不一樣的。

何平:既然你覺得在文學的“潮汕性”方面有相似之處,為什麼媒體和批評界沒有因為五條人的走紅像命名“新東北作家群”那樣,把你們歸到一個“潮汕青年文藝群體”?

林培源:我倒是希望能有這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不過這個現象也間接證明,相比“新東北作家群”,潮汕作家發出的聲音還不夠響亮,傳得不夠遠。

何平:我覺得除了不響亮,還和文學交際、地方政府配合、媒體動員等因素有關。這個專輯按照我的設想還應該有五條人,不過前年的“民謠和搖滾”專題已經做過他們了,這裡只能存個目。你覺得五條人《縣城記》寫的那些小人物可以進入你的“小鎮人物譜系”嗎?

林培源:我很喜歡《縣城記》裡的好些歌,如《十年水流動、十年水流西》《道山靚仔》等,這兩首傳達了一種情緒——對廣闊世界的嚮往,對年少貪玩墮落的懊悔。這種情緒很符合我理解當中的小鎮青年的惆悵、自卑和苦悶,小時候我就是這麼過來的,總覺得和城市的小孩相比,自己的出身低人一等。所以聽到這些歌,非常有共鳴。

何平 x 林培源|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何平:《小鎮生活指南》9篇小說是2012年到2017年完成的,而出版則到2020年。這中間,你大多數時間在北京,還去過美國訪學,在“異鄉”、在“流動的異鄉”寫“小鎮”賦予了你的小說一些什麼?而且這中間,世界和小鎮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

林培源:更正一下,是10篇。《姚美麗》那篇,是我2007年在美國時寫的。小時候,小鎮就是我的“世界”,可以說,鎮上的一切塑造了我基本的世界觀。後來越走越遠,我理解中的“世界”發生位移,小鎮的參照座標也在位移,自然就需要被放在特定的取景框裡重新凝視。我自己寫小說的時候,家鄉小鎮就像一根風箏線把我拽牢,而我也需要這根線,才不至於飄向虛無。寫得多了,自然會生髮野心,我的念頭就是要把小鎮和世界聯動起來,創造一個小鎮的文學世界,它一定同時是封閉又開放、停滯又流動的,是簡單又是複雜的。

何平:這個問題可能是個偽命題。從魯迅算起,漢語文學地方性敘事已經100年。在文學的中國地圖命名自己的地方一直是許多作家的雄心,為什麼潮汕的文學命名首先竟然是五條人這樣的樂隊?

林培源:前半句的判斷我基本同意,但後半句我有不一樣的看法。“潮汕文學”的命名早在五條人走紅之前就有了,比如翁奕波老先生主編的《現當代潮人文學史稿》,就把民國時期、共和國、內地和港臺的潮汕文學都鉤沉網羅了。我覺得五條人的走紅是在新的媒體時代,藉助娛樂、綜藝的形式,把“潮汕”帶到了普羅大眾眼前,這樣,五條人作為一箇中介,就繼《舌尖上的中國》拍攝和記錄潮汕美食之後,把大眾的目光引向了潮汕的另一面,這裡既有音樂的,也有文學的,還有鄉土、城鎮的,像是揭開了一塊麵紗。這是偶然也是必然——首先你得承認,它們的音樂是有態度的,包括藉助《樂隊的夏天》走紅的《道山靚仔》和新近創作的《地球儀》,甚至就是翻唱伍佰的《Last Dance》,他們都能唱出獨特的聲音和曲調來。

何平 x 林培源|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其實五六年前,五條人還非常小眾的時候,就有朋友推薦我去聽過他們的音樂,那時我是將它們歸入方言樂隊的,就像潮汕地區還有玩具船長、六甲番這樣用潮汕方言演唱的樂隊。說回到文學,我覺得音樂在聽覺和情感共鳴上所佔據的優勢絕對超過文學——即便你聽不懂方言唱的是什麼,但旋律所表達的情緒是可以把聽眾帶進去的。我比較喜歡去鑽研五條人歌詞裡使用的方言,這跟我在小說寫作裡使用方言一樣,其實都是一種有限度的改造(純粹用方言,別的地方的讀者看不懂),這是潮汕方言相對北方話、滬語和粵語的劣勢(當然,我的說法不太嚴謹)。但另一個層面,方言的使用可以帶來聽覺上、閱讀上的陌生化,對寫小說來說,它能有效模擬人物說話的聲音,這也是我寫到潮汕人的時候不用兒化音的原因。五條人開始走紅的去年夏天,我的《小鎮生活指南》正好出版,出版社靈機一動,寫了“蹭熱點”的宣傳文案,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就好像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文學藉助影視改編迅速走向普通大眾是同一個道理。所以在這裡,還是得感謝一下五條人。

何平:所以,就像我們前面說到的“新東北作家群”,在當下的新媒體時代,地方文學想象既需要作家之間自覺的呼應,也需要儘可能地有大的文學觀。在最近的創作談中,將自己目前的小說創作稱為“分成兩半的寫作”:一類是“反常識”的寫作,一類是“常識性”寫作。為什麼“潮汕故事”就不可以“反常識”?不說拉美,中國作家,閻連科、莫言和蘇童等的“故鄉敘事”其實都是“反常識”的。是不是你覺得“常識”反而更有可能接近差異的“地方性”?

林培源:我在創作談裡提到的“常識”純粹指的是小說的敘事形式和創作手法。也就是說,《小鎮生活指南》基本上是“講故事”的“現實主義”,沒有過多的炫技和先鋒實驗的東西(相反,《神童與錄音機》收錄的小說就帶有很強的寓言性和實驗色彩);《小鎮生活指南》是試圖靠近某個理想中的“地方性寫作”或者說鄉土文學傳統的。不過這裡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書名用了“指南”,但裡面幾乎所有的人物,他們的命運和生活的底色都是灰色調的,甚至是找不到出路的(譬如《秋聲賦》裡那個高考落榜生),很多讀者期待這部“潮汕故事集”能帶來某種人生的指引,但讀完集子,他們的這個願望落空了。它書寫了一個和普通大眾所認知的潮汕不一樣的文學空間,某種意義上打破了讀者的閱讀期待。

何平:確實,文學的意義可能也恰恰就在“反常識”和“反生活指南”。

刊載於《花城》2021年第3期

▲ 插畫 | 張小哈《小鎮生活》

《花城》2021年第3期

目錄

長篇小說

月光武士 / 虹影

中篇小說

提線木偶 / 李治邦

短篇小說

特邀演員 / 萬瑪才旦

花城關注

本期關鍵詞:地方的幻覺

欄目主持人:何平

引言:地方的幻覺 / 何平

閻羅演算法 / 陳楸帆

對談:以一種更“本土化”的方式去抵達“世界性” / 何平 陳楸帆

胰腺 / 陳再見

對談:文學的縣城不應該只是陳腐鄉愁的臆想的容器 / 何平 陳再見

灰地 / 林培源

對談:“世界”發生位移,小鎮的參照座標也在位移 / 何平 林培源

詩歌

絕句(節選)/ 姚風

散文隨筆

上學去 / 葉兆言

石頭記二章 / 張品成

花城譯介

欄目主持人:高興

荒林(外二篇)/[愛爾蘭]約翰·班維爾 龔璇 譯

思無止境

“不惑”和“知天命”之間:一代人的精神圖譜和文學經典化 / 何平 艾偉 等

域外視角

殺死房間裡的天使——文學史上的不婚女性 / 王梆

何平 x 林培源|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地址:廣州市水蔭路11號

郵編:510075

電話:(020)37592311

微信:huacheng1979

刊號:CN44-1159/I

郵發代號:46-92

海外代號:BN661

每冊定價20元,訂購全年6期包郵

公眾號後臺傳送“投稿”“買雜誌”“實習貓”等關鍵詞,獲得最新資訊

原標題:《何平 x 林培源 | 希望有一天“潮汕青年文藝群體”崛起,被眾人矚目》

閱讀原文

本文來源:澎湃新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