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藏象學說,五臟說“肝”

  • 由 靚說國學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27
簡介如果肝 血充足,肝體得到肝血的滋養,則疏洩功能正常,“肝藏血”,“血舍魂”,方能很好地 調節情志活動

肝開竅於目其華在爪是什麼意思

肝,位於腹腔,橫膈膜之下,右脅之內,膽附於肝。中醫文獻中均有關於肝重量、 部位等記載。關於肝形態的認識,與現代醫學中所說的肝臟是基本一致的。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洩” “藏血” “主筋”。“肝主疏洩”表現在氣機的調節、精神情志活動和膽汁的分泌與排洩等;“肝藏血”,就是說肝具有儲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肝主筋”即是維持全身的筋肉關節等正常運動。肝的生理特性是主升、主動,喜條達而惡抑鬱,前人稱為“剛髒”。肝在五行屬木,通於春氣,主動、主升,又被稱為“將軍之官”。肝在體合筋,開竅於目,其華在爪,在液為淚,在志為怒。肝經與膽經相互絡屬為表裡。

中醫髒象學說裡的肝、膽生理功能,只有分泌與排洩膽汁的功能與現代醫學基本相同,其他方面的生理功能,則與現代醫學所論述的不同。

(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與特性

肝主疏洩。疏洩,即疏通、宣洩之義。肝主疏洩,是指肝氣具有保持全身氣機疏通、 舒暢、條達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洩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氣機的調暢:人體氣血、經絡、臟腑、器官的活動,主要表現為氣的升、降、 出、入運動,這是“氣機”的作用。氣機的調暢與否,是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或異常的 一種表現。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表現為氣機調暢,於是氣血和調,經絡通利,臟腑器官也活動正常;肝的疏洩功能異常,則氣機失調,表現為種種病理變化:肝氣鬱結, 則可產生胸脅脹痛、乳房脹痛、少腹脹痛等症;肝氣橫逆犯胃,則可出現胃脘攻痛、噁心、 嘔吐、噯氣不舒等症;肝氣犯脾,則可出現胸脅及腹部脹痛、腸鳴、腹瀉等症。

氣是血的執行動力,與肝主疏洩的功能亦有關,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若肝的疏洩功能正常,則血液迴圈保持通利狀態;若肝疏洩失職,通利作用失常,則可影 響到血液的執行,氣滯而致血瘀,出現血瘀等種種病證,形成癍積、痞塊,如胸脅剌 痛,並積腫塊,月經不調等。也可因氣鬱化火,而致耗血、動血,影響肝的藏血功能。

肝的疏洩通利作用在促進水液代謝、保持水液代謝平衡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肝調節水液代謝,主要是透過調暢三焦的氣機,從而維持三焦水道通暢,使水液流行 通暢。如肝的疏洩失職,氣機失調,影響到三焦水道的通利,使水液的輸布排洩障礙, 會產生痰飲、水腫。而水液停聚,化為痰飲,痰停肝經,也會發生乳癖、梅核氣、瘰癧、 癭瘤、臌脹等疾病。

(2)膽汁的分泌與排洩:膽附於肝葉間,內藏膽汁,與肝相連,肝、膽的經脈互 相絡屬而相為表裡。膽汁的形成與分泌,來自肝臟,是“借肝之餘氣,溢入於膽,積 聚而成”。故膽汁的分泌與排洩,是肝的疏洩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肝疏洩正常,氣機 調暢,膽道暢通,膽汁方能順利排入消化道,以起到幫助消化的作用。肝失疏洩也可 表現為膽汁的分泌與排洩異常,出現黃疸、口苦、嘔吐黃水以及脅肋脹痛、腹中脹氣、 飲食減少等症狀。

人體的消化功能,包括對飲食物的受納和腐熟、水谷精微的輸布和吸收等生理、 生化過程。這些生理活動,雖然主要由脾胃主管,但也需要得到肝主疏洩的促進作用, 方能維持消化過程的順利進行。肝助消化作用還表現在協調脾胃的正常升降方面。脾 與胃同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只有脾升胃降協調,飲食物的消化過程才能正常。 而脾胃的正常升降不僅與脾胃本身的生理活動有關,而且還和肝主疏洩的功能活動有 密切聯絡。所以肝的疏洩功能正常,是脾胃正常升降,維持消化功能旺盛的一個重要 條件。若肝的疏洩功能異常,則不但影響膽汁的生成和排洩,而且還會導致脾胃的升 降功能紊亂。如脾不升清,在上發為眩暈,在下發為飧洩;如胃不降濁,在上則發為 嘔逆噯氣,在中則為脘腹脹滿疼痛,在下則為便秘。前者稱為“肝脾不和”,後者稱為“肝氣犯胃”,二者可統稱為“木旺乘土”。對此,臨床常採用疏肝理氣、調和脾胃的方 法予以治療。

(3)情志活動的變化:人的情志變化,如喜、怒、憂、思、悲、恐、驚,被稱為“ 七情”等,是人的頭腦對外界客觀事物及外界剌激的反應。在中醫學中認為“七情” 是病因的一種,能影響臟腑的功能,其中以影響肝的疏洩功能最為常見。如肝的疏洩 功能正常,氣機調暢,能保持樂觀的精神,心情舒暢,五臟氣血和平協調。肝疏洩失職,則可引起情志的異常。如果肝的疏洩功能減退,可導致人體氣機阻滯不暢,出現胸脅、 兩乳的脹悶疼痛,同時還可出現鬱鬱寡歡、悶悶不樂、情緒低沉、多疑善慮等病理現象, 中醫稱之為“肝氣鬱結”。如果肝的疏洩功能太過,亦可出現情志亢奮、頭脹頭痛、面 紅目赤、急躁易怒,甚則不能臥寐等症狀,中醫稱之為“肝火亢盛”,嚴重時氣隨血逆, 會發生中風、猝然昏倒等危證。另外,肝調暢情志與肝藏血的功能密切相關。如果肝 血充足,肝體得到肝血的滋養,則疏洩功能正常,“肝藏血”,“血舍魂”,方能很好地 調節情志活動。若肝血虧損,疏洩無權,則出現種種情志活動異常的病症,如驚駭多夢、 臥寐不安、夢遊等。

所以,肝失疏洩時,除可表現為氣機失於調暢和膽汁的分泌、排洩失常外,還可 出現精神抑鬱或急躁易怒等情志活動失常的證候。反之,外界長久反覆不良的情志剌激, 特別是鬱怒,會引起肝的疏洩功能失常,產生肝氣鬱結或氣滯血瘀的病理變化。因此, 中醫學又有“肝喜條達而惡抑鬱” “暴怒則傷肝”的說法。

肝主疏洩的功能,雖表現在上述三個方面,但這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絡,相互影響 的。如氣機失調,既可影響到人的精神情志活動,又可影響到膽汁的正常分泌與排洩; 精神情志活動的異常,也會引起氣機失調;膽汁的分泌與排洩異常,又能影響脾、胃、 腸的生理活動,而致氣機失調,進而也能影響到精神情志活動。因此,對於肝主疏洩 的三個方面,不能孤立地靜止地去對待,而應以相互聯絡、相互影響的觀點進行分析 研究,這樣才能理解和掌握肝主疏洩的功能表現和臨床意義。

2。 肝藏血。指肝臟具有貯藏血液和調節血量的功能。人體內各部分的血液,常 隨著不同的生理情況而改變其血量。在勞動或工作時,血液就分佈到全身各處,供正 常活動的需要;在休息和睡眠時,部分血液就藏於肝。故有“人動則血運於諸經,人 靜則血歸於肝臟”之說,並有“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等論述。肝的藏血功 能發生障礙時,可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由於肝的藏血量不足,分佈到全身各處的血 液不能滿足生理活動的需要,如血不養目則目花、目乾澀、夜盲,血不養筋則發生筋 脈拘攣,屈伸不利,在婦女則可由於血不注於衝任二脈,而出現月經量少或經閉;另 一種是肝的藏血功能減退,而發生出血傾向的病理現象,如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其他出血等,稱為“肝不藏血”。

另外,中醫藏象學說中還有“肝藏魂”之說。魂乃神之變,是神所派生的,它們 都以血為其主要物質基礎。心主血脈而藏神,肝藏血,血舍魂。肝藏血的功能正常,則魂有所舍。若肝血不足,心血虧損,則魂不守舍,可見驚駭多夢、夜寐不安、夢遊、 夢囈以及出現幻覺等症。

肝能藏血,又主疏洩,而這兩種功能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密切關係。 在正常時,則肝主疏洩,調暢氣機,氣行血行,血方能歸藏。肝血充足,肝之陰血又 能制約肝之陽氣,使其不致於疏洩太過。在病變時,肝藏血與疏洩的病變常相互影響。 如肝失所藏,血虛則陰不足,血不養肝,則肝的疏洩功能失常,可表現為情緒易於激動、 煩躁不寧或性情抑鬱沉悶、睡眠多夢,同時又可見到胸脅隱痛、月經不調等症。

3。 肝氣、肝陽、肝血、肝陰。肝氣與肝陽,在生理上是屬於一體的,主要表現 為肝的疏洩功能;肝陰與肝血,在生理上基本上也是厲於一體的,但肝陰的含義較廣, 還包括《素問經脈別論》所說的“食氣入胃,散精於肝”的“精”。肝氣、肝陽與 肝血、肝陰,在正常情況下,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的。肝陰、肝血濡養肝的陽氣,同時又制約它不致升動太過;而肝陰、肝血賴於肝氣的疏洩,才能發揮它濡養肢體、 筋脈、眼目、衝任等作用。

由於肝的特性,既喜條達而又易於升動,故有“肝為剛髒” “體陰而用陽”之稱。 所謂“剛”,有剛強躁急之意。古人把肝比喻為“將軍”,用將軍的剛強躁急、好動不 靜的性格來形容肝的生理特性。正由於肝為剛髒,所以肝有病變時,則其氣易動易亢。 因此,又有肝“體陰而用陽”之說。表現於病理上,如肝的疏洩功能失常,稱為“肝 氣鬱結”,可以導致肝血的瘀滯,也可以氣鬱化火,耗傷肝陰、肝血;如肝陰、肝血 不足,則不能制約肝的陽氣而致升動太過,稱為“肝陽上亢”。都屬於肝的陰陽、氣血 失調的病理表現。

肝氣鬱結與肝陽上亢,都屬肝的陽氣方面的病理變化,大多表現為有餘,與其他 臟腑的陽氣在病理情況下大多表現為不足者所不同,這是肝病的特點。而肝陰、肝血 則與其他臟腑的陰血同樣,在病理情況下多表現為虛證。因此,古人有“肝氣、肝陽 常有餘,肝陰、肝血常不足”的說法。

4。 肝主筋,其華在爪。“肝主筋”主要是指全身“筋”的弛張收縮運動與肝有關。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韌帶等組織結構。筋膜附於骨而聚於關節,是聯結關節、肌肉, 專司運動的組織。肝血充盈,才能“淫氣於筋”(《素問經脈別論》),使肢體的“筋” 得到充分的濡養,以維持正常的運動功能,如筋力強健,運動有力,關節活動靈活自如。如果由於肝血不足時,筋膜失養,即可出現手足拘攣、肢體麻木、屈伸不利等症;如 果邪熱劫傷陰津、血液,筋膜失其滋養,中醫學稱為“肝風內動”時,可出現手足展顫、 抽搐,以及角弓反張、頸項強直等症。

爪,包括指甲和趾甲。中醫學認為,爪甲是筋延續到體外的部分,故又稱“爪為 筋之餘”,肝血的盛衰,常反映於爪甲。如肝血充盈,筋膜得養,則指甲堅韌,紅潤光澤; 如肝血不足,爪甲失其滋養,則可見指甲色淡、脆薄,容易變形,脆裂,故有“其華在爪” 之說。在臨床上即可根據爪甲色澤的榮枯等變化,來推論肝的氣血盛袞。而爪甲的病變,也多從肝臟辨證論治。

5。 肝開竅於目。眼與肝的關係十分密切。如《素問五臟生成》說“肝受血而能視”, 《靈樞脈度》又說“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說明目之所以能視,要依 賴於肝血的滋養。

臨床上,眼的症狀,確有不少是肝的病理表現的一個部分。如肝的陰血不足則可見夜盲、眼目乾澀、視物不明;肝火上炎則可見目赤腫痛;肝陽上亢則可見目眩;肝 風內動則可見目斜、目上視等症;肝膽溼熱,可出現鞏膜黃染等。故說“肝開竅於目”。 目雖為肝之外竅,但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靈樞大感論》說:“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因此,目和五臟六腑都有聯絡,其中關係比較密切的,除 了肝臟以外,是心、腎兩髒。如心火旺也可出現目赤,腎陰虛也能使視力減退等。

6。 肝在志為怒。怒指氣憤不平,情緒勃然激動,是人對外界剌激的情志反應之 一,應當生氣時而輕微發怒,屬正常的情志活動,可發洩心中的鬱悶,使肝氣疏洩正常, 氣血調暢,不會致病。但是突然的大怒或經常發怒,過度憤怒,則易損傷肝臟。如《素 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怒傷肝”。過度憤怒,引起肝失疏洩,肝氣上逆,見頭脹、 頭痛、煩躁易怒等症。如果血隨氣逆,可出現面紅、嘔血、神識不清、甚則昏厥;肝 氣橫犯脾胃,可見噯氣、嘔吐、腹脹、便溏、食慾不振等。經常暴怒,則損傷人的陰血, 出現頭昏、目赤、舌紅等症。

由於肝主疏洩,調暢氣機,過怒則使肝疏洩失司,氣機失調。所以,《雜病源流犀燭》 說:“治怒為難,惟平肝可以治怒,此醫家治怒之法也“臨床上,對於急躁易怒等不 良的情志疾病,治療以平肝、疏肝為主。

7。 肝在液為淚。淚從目出,肝開竅於目,故為肝之液。淚有濡養滋潤眼睛、保護 眼睛的作用。同時人在悲哀憂愁時,亦可流淚。以上均屬正常生理現象。肝病時,淚 液分泌會出現異常,如肝經風熱或肝腎不足時,會迎風流淚,目癢;肝血不足或肝腎 陰虧時,目失所養,兩目乾澀不適;肝膽火旺時,兩目眵多。

8。 肝與春氣相互通應。按照中醫五行學說,肝在五行屬木,木為春季之主氣,故 肝與春季之氣相互通應。春季為每年之始,陽氣始升,自然界生機勃勃,萬物以榮。 肝主疏洩,肝氣主動主升,喜條達惡抑鬱。故肝與春氣相通應,是說肝氣升發與春生 之氣相和諧,肝氣在春季最旺盛。肝與春季、風木及青色、酸味等有一定的聯絡,這 對肝病的防治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春季天氣轉暖而風氣偏勝,人體肝氣旺盛,故素體肝氣偏旺、肝陽偏亢的人在春季易發病,可見情志抑鬱、焦慮,或脅肋疼痛、胃脘 不舒、腹痛腹瀉等,或者眩暈、煩躁易怒,容易誘發中風昏厥。因此,春季在精神、 飲食、起居諸方面的養生,都必須順應春氣的生髮和肝氣的暢達之性,保持情志舒暢, 力戒暴怒憂鬱傷肝。

(二)肝與其他臟腑的關係

1。 肝與膽相為表裡。肝與膽,透過經絡相互絡屬,構成表裡關係。膽又附於肝,膽汁來源於肝。兩者在生理情況下互相配合,病理情況下互相影響,症候兼見,治療 上常肝膽同治。如肝失疏洩則會影響膽汁的分泌、排洩,影響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可見黃疸,嘔吐苦水黃汁;反之,膽汁排洩失常,也會影響到肝的疏洩作用,所以肝膽 火旺或肝膽溼熱等肝膽症候同時並見。在臨床均有脅痛、黃疸、口苦、嘔吐、眩暈等症,採用肝膽同治,以清利肝膽之法,既治了肝又治了膽。

2。 肝藏血,心行血。人體的血液,生化於脾,貯藏於肝,而透過心以執行到全 身,故在生理上有“肝藏血,心行之”(《內經》王冰注)的論述。全身陰血充盈,則 肝有所藏,心有所主,以執行全身;陰血充盈,才能濡養心、肝之陽,並制約它不致過亢。如果陰血不足,則不但肝無所藏,而且心亦無所主,肝、心的陽氣無所制。故在病理上, 心肝火旺,可以同時並見;心肝血虛,也常能相互影響。

3。 肝藏血,腎藏精。肝主疏洩,腎主閉藏,肝與腎的關係十分密切。在經脈上, 肝與腎的經脈在多處交會聯絡;在生理、病理上互相資生、互相制約,在治療上常肝 腎同治。它們之間的關係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肝藏血,腎藏精:腎精與肝血的關係是互相資生的,故有“肝腎同源”之說。如 腎精虧耗或肝血不足,都會出現“肝腎陰虛”的病變;相反,如肝火、肝陽亢盛, 不但能損傷肝血,而且進一步也可損傷腎精。所以在治療上,養肝、滋腎經常配合 同用。

【2】肝主疏洩,腎主閉藏:肝的疏洩與腎的閉藏之間存在著互相制約和互相調節的關係, 主要表現在女子月經來潮和男子排精的生理功能上。如二者的功能失調,則可出現女 子月經先期或過多或閉經和男子遺洩等症。故在治療時,也多采用肝腎同治之法。

4。 肝主升,肺主降。肝為剛髒,主氣之升;肺位最高,主氣之降。肝升、肺降, 互相配合,是人體氣機升降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病理上的表現,肝升太過、肺降 不及時,即可出現肝火犯肺的病理變化,可見情緒急躁、胸脅疼痛、。氣逆咳嗽、咯血 等症。

藏象學說,五臟說“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