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老年人如何跨過“保健品”這道坎兒

  • 由 人民資訊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22
簡介監管人員:保健品推銷套路多,老年人購物要理性“保健品市場上,一些無良商家往往虛假宣傳、誇大效果,老年人則成為受騙群體

磁療是什麼意思

「本文來源:平頂山晚報」

□本報記者 李科學

9月7日上午,80多歲的市民吳立向本報記者反映,他根據小廣告宣傳頁買了4800元的保健藥品,吃完後感覺無效,而且也找不到商家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越來越注重養生,不惜重金購買各種保健品以求健康長壽。然而,保健品銷售機構良莠不齊,使用後與期望效果相去甚遠、商家不兌現承諾甚至“人間蒸發”的情況時有發生……今年以來本報也接到不少類似投訴,雖負面訊息頻發,但老年人購買保健品的熱情難以阻止。

雖知無效,仍買上癮

2020年下半年,家住市區和順路的吳立在街上轉悠時收到一張廣告宣傳頁,還附帶一臺收音機,能收聽特定頻段購物廣播。其中一款保健品所宣稱的效果讓他很動心,遂按提示聯絡購買。很快,一名男子上門送貨並帶走了貨款。前段時間保健品吃完,吳立覺得身體並沒有什麼顯著的變化,而且也找不到對方了,“上哪兒聯絡去呢?錢肯定是不給退了。”

幾年來,吳立不斷購買保健品,大多是從各種不知名的保健品店或電話購買的,斷斷續續花了好幾萬元。孩子一直勸阻無效,現在乾脆也不管了。“我身體不好,家人不同意也要買呀。”他說,自己買的保健品以提高免疫力為主,“都可貴,隨便一買就上千,有時候錢不夠了就欠著點。”

吳立知道上過不少當,但仍說不能全部否定,“現在吃的保健品就管用,感覺身體挺有勁兒的。”不過他也一直堅持鍛鍊,所以到底是哪方面起的作用也不好說。

像吳立這樣的老年人並非個例。今年75歲的王業剛退休時也曾痴迷其中,買了不少用不著的東西。花一萬多元買的保健膠囊,開啟外包裝裡面一半是空的;跟特定旅行團外出,1000多元“五折”買回10瓶能“延年益壽”的蜂蜜膠囊,效果不明;在推銷雜誌上看中售價300多元的保健品,寄來之後包裝上找不到生產廠家,瓶子裡只有約四分之一的綠色粉末,沒敢吃也無法退貨;號稱有“磁療”效果的茶具和茶葉套裝,茶葉味道難以入口……有一段時間,全國各地的廣告雜誌都往王業家寄,三天兩頭就有保健品圈子的人給他打電話。聽到推銷員電話裡一聲聲殷切的“叔”,他就報上家庭住址,等對方送貨上門。家人多方勸阻,生了不少氣。無奈,在王業又一次要跟團“免費旅遊”時,家裡人把錢都藏了起來,只給了他兩三百元。到外地買產品時借錢未果,王業回來後衝家人大發雷霆:“一起去的人都掏錢買了,就我因為沒錢什麼都沒買,太丟人了!”

購物上癮真的沒法治嗎?幾年前,王業偶然結識了一位愛打太極拳的朋友,跟著練上了癮。漸漸地,他與那幫購買保健品的“朋友”斷了聯絡。

市民王女士也深有感觸。數年前父親去世,母親心裡空落落的,被別人忽悠著買了幾萬元的“遠紅外”保健用品及膠囊等。後來母親又在早市遇到一名推銷員,一口一個“奶奶”叫得特別甜,攙扶過馬路殷勤極了。母親認為“人家對我可好”,差點又要高價買保健儀器,被王女士及時制止。前幾年,母親和鄰居打起了麻將,從中找到了樂趣,買保健品的事再也不提了。“現在沒事就是打麻將、下棋,挺鍛鍊大腦的。鄰居說,老太太雖然80多歲了,但一點不糊塗。”

能夠找到其他精神寄託從而放棄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畢竟只是少數,更多人儘管看不到效果,依然不斷地買,有的保健品甚至在家裡堆成了“小山”。

監管人員:保健品推銷套路多,老年人購物要理性

“保健品市場上,一些無良商家往往虛假宣傳、誇大效果,老年人則成為受騙群體。”市市場監管局綜合科工作人員孫建峰說,老年人是弱勢群體,普遍存在健康焦慮心態,希望長壽的想法又非常強烈。一些不良商販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透過虛假宣傳誘使老年人購買價格虛高、功效未知的產品。他總結了幾種不良商家針對老年人的宣傳“套路”。

第一,商家以贈送雞蛋、水盆等的名義吸引老年人聽健康講座,給老年人“洗腦”,最終目的是推銷保健產品或保健器械。

第二,商家大打“親情”牌,態度熱情,“大爺大媽”不離口,有的甚至直接喊起了“爸媽”,攻破老年人的心理防線,使他們感動之際亂了方寸,對商家言聽計從。

第三,採取轉移場景的推銷方法,名義上帶老年人“免費一日遊”,實際上是去外地看產品,把老年人帶到外地轉一圈再聽課,阻斷了老年人和家人正常的溝通渠道。人都有感恩之心,老年人享受了免費旅遊等,感到不好意思,再加上現場氣氛的烘托,在異地陌生環境中很容易失去正常思考能力,“中招”花錢購買產品。有的老年人回來後還廣為宣傳推銷,使更多人上當。實際上這只是不良商家的一種銷售策略,一種手段。

此外,將普通營養品誇大為“可治療疾病”,承諾保證“療效”、無效退款等虛假宣傳的情況也時有發生。孫建峰提醒老年朋友,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理性消費,不要輕易聽信商家宣傳或被贈送的蠅頭小利迷惑,也不要被甜言蜜語衝昏頭腦。在自己弄不懂的情況下,可以向身邊有知識的年輕人、親人訴說,聽取他們的意見,不要封閉自己,草率決定。

“歸根到底,貪圖便宜之心不可有。不要被誤導,更不要輕易跟著他們到外地免費旅遊,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孫建峰說,保健品通常價格高昂,對於價格明顯不符合市場規律的東西要提高警惕,如果確實想買,可當場要求商家出示營業執照和《保健品經營許可證》,看經營人員的身份證件是否與本人一致,同時注意拍照留存證據。萬一出現問題,需持證據進行舉報,如果屬於欺詐消費者,市場監管部門可進行查處;涉及金額巨大的,則可以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心理專家:老年人要有健康的社交圈

“老年人有種心理現象:沒有安全感、沒有歸屬感。商家抓住了這種心理,再加上銷售人員的種種小花招,很多人都會上當。”平頂山學院醫學院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志平表示。

劉志平說,心理學有一個恐懼管理理論,人年紀越大越懼怕死亡,商家正是抓住了這種心理。保健品作用通常不會立竿見影,商家宣稱不吃就會生理機能下降、免疫力低下等,誘使老年人購買。

打折、送禮品等則抓住了貪便宜的心理。商家透過贈送小禮品的方式把老年人召集到一起,總會有幾個衝動的人購買,如果再找幾個人現身說法,其他人更容易從眾。老年人的子女通常忙於事業,不能及時滿足老人的情感需求,老人易產生孤獨感,而推銷人員提供親情服務,捶背捶腿甚至喊“爸媽”,甜言蜜語讓老年人感受到了“親情”,滿足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自尊心,就很容易對推銷人員產生信任,甚至言聽計從。

此外,保健品通常價格不菲,但商家利用人們貪便宜的心理贈送雞蛋、大米等一些不值錢的小禮品,成功分散了老年人的注意力,使他們忽略了保健品的成分、含量等關鍵因素,不再去關注保健品本身是否物有所值。

劉志平說,對於熱衷於購買保健品的老年人,子女想“勸退”非常難,最好由他比較信任的醫生或親友進行勸說。子女也要換位思考,理解老年人的心理過程,慢慢改變他。另外,社交圈子非常重要,幫助老人找到一個健康的社交圈子,可以轉移注意力,從而遠離保健品陷阱。相關部門、社群等也可以考慮多給老年人普及保健知識,提醒他們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健康講座及產品推銷,理性對待商家促銷活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