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 由 蘭蘭歷史春天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07
簡介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營造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

都江堰怎樣進行防洪灌溉

來到巴蜀大地,進入成都平原,感受慢生活節奏,看看這裡的人生活悠閒,吃吃這裡的美食,欣賞這裡的山水風景,讓我感嘆,天府之國,名不虛傳,物華天寶,繁盛富麗。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但是,這安逸和富足的生活狀態,有賴於都江堰工程之護佑。而這一世界偉大水利工程卻是運用風水智慧的結晶。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不僅是舉世聞名的中國古代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更是被人尊稱為成都平原的“天府之源”。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早在 春秋戰國時期,岷江水常常暴發洪水,禍民無窮,到了秦昭王時期,(約距今2250年前),秦國李冰父子擔起治水大任,他們深諳易理“生生不息”之道,不以“克”的辦法來築壩堵水,而是著眼“疏”字,提出“深淘灘,低築堰”的利疏之道。

如何“疏”?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遵循自然,因地制宜。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當地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根據江河出山口處特殊的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營造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制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兩千多年來,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髮揮著防洪灌溉作用,澤及川西平原四十餘縣一千萬畝良田。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站在魚嘴分水堤上,看到迎面而來的滔滔岷江水在此一分為二,一為內江,一為外江,外江用以排洪,內江即分流岷江且用以灌溉,“一陰一陽為之道”,此為疏岷之第一法:化險為夷,此招為以柔克剛法,順其性,就其勢而化解之。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李冰父子巧妙在飛沙堰與離堆之間修了200米長的溢洪道使洪水流入外江,溢洪道前面修有彎道,運用迴旋流的理論,使江水形成環流,由於上游來水能量集中於此,所以環流形成的力非常之大,當洪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所夾帶的泥沙便流入外江,不至淤塞內江。這個飛沙堰透過渦流旋轉又將水“一分為二”了,濁水流於外江,清水入內江引以灌溉。此為疏岷之第二法:清濁分流。此招為各行其道,化敵為友。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李冰父子又劈山建人工水口寶瓶口。此為無中生有,巧奪天工。內江水由此川流不息透過,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最後以八條主要河渠分流於川西平原 由此看來,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

為何一座水利工程二千多年來一直髮揮防洪灌溉作用,答案令人欽佩

都江堰的建成,為“利在當代,功在千秋”,造福人民的水利工程,也載入人類文明史冊。聯合國世界遺產中心高階官員席班達林曾考察都江堰後這樣評價:“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範”,人與自然完美結合即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而此正為古代人民的智慧的精髓。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