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隆回高平記憶|說說看病的那些事

  • 由 人網網路 發表于 垂釣
  • 2022-06-21
簡介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鄉親們身體不適來衛生院看病,醫生開的藥沒看到有成盒成瓶的,全是散裝

yan第三聲怎麼拼讀最標準

說說看病的那些事

文/周建民

已有些日子沒有給家鄉的媒體寫東西了。前幾天,幸與一友相會。他告我:好久沒看到你的文章啦,沒轍了吧。我回答說,沒寫屬實,沒轍實在不敢苟同。只要日子在過,只要生活在繼續,就有的寫。不過,經他這麼一激將,我又萌生了刷刷存在感冒冒氣泡的衝動。

寫啥好呢?因住院剛解放,於是決定先寫寫自己親歷過的關於看病的那些事。

記得小時候,鄉親們患了病,時興吃中藥。那時,民間醫生比較多,有擅長土方子的,也有擅長開處方的。她們個個身手不凡,功夫了得,救死扶傷,德技雙馨,深得十里八鄉村民的喜愛。

一次,我身上長了毒瘡,又腫又痛又流濃。媽媽請來了家住堂下橋村(當時叫大隊)的一位中午婦女來為我看病。她擅用小方子治病,頗有名氣,媽媽尊稱她“老嫂子。"她給我採來草藥敷上,很快便藥到病除。

(評語:民間小小一土方,能夠派上大用場。土方效果真奇特,現實生活少不得。有時醫院都沒轍,找到他們能解決。現在更多是回憶,失傳真的太可惜)

家住新邵名叫獨明的前輩,是當地有名的郎中。他開的中藥處方與眾不同。膽大心細,以猛見長,治痼疾用猛藥,往往能收到四兩撥千斤之奇效,經他治療,好轉和治癒的病人不計其數。

現在提倡醫藥分離,說易行難。那年月,民間早就實行了醫藥分離。看病的只開處方,撿藥請另尋他處。一次,獨明醫生給我媽開了中藥處方。可我跑遍了包括龍溪鋪在內的附近四五家衛生院,也沒能買齊處方上的二十多味中草藥。如今呢,醫藥一家,醫生知根知底,依藥開方,從沒聽說處方缺藥的事。

(評語:為何醫院藥價貴,只因醫藥不分離。為何醫藥難離婚,只因利益鏈條緊。醫藥分家喊多年,老是停留在發言。減輕醫負要實現,必先斬斷利益鏈)

隆回高平記憶|說說看病的那些事

現在,民間的郎中(中藥醫生)早鮮有所聞。即便有,名氣也沒早年那麼響亮。取而代之的,先是“赤腳醫生",後是鄉村醫生。遺憾的是,他們中的不少人,雖然也有懂中醫的,但大多以西醫見長。

也許是我對老中醫的良好印象根深蒂固的緣故,一次我回老家,特意請當地的幹仁醫生給我開了中藥處方。當我拿著這張處方到長沙的同仁堂藥店買藥時,被店員一口拒絕了。原因是其中有一味藥的劑量,竟然超過這味藥正常用量的二分之一。後來,我將此事告知幹仁醫生,他一笑而過。他說他是對症下藥,重症必須猛藥攻,沒事的。雖然最後藥沒有買成,半途而廢,我還不得不佩服幹仁醫生的醫朮、膽量與氣魄。在他身上,我再次感受到了獨明老中醫的遺風。

50多年前,在我們生產隊的地盤上修建了馬落公社衛生院。因相距不遠,我們一群小夥伴常去那裡玩。我至今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時鄉親們身體不適來衛生院看病,醫生開的藥沒看到有成盒成瓶的,全是散裝。開的藥用兩寸見方的土紙包好。一般是四、五小包,每小包兩、三片,一次吃一小包。明明白白,一目瞭然,簡便易行,不會搞錯,是真真正正的“放心藥"

一次我拉肚子,到公社衛生院就診。醫生看了之後,只給我開了幾片藥,總共才花了兩毛錢。當我走出衛生院已有一段路時,醫生還特意追上來,告訴我:止瀉了就要停藥,不要再吃。可見醫生宅心仁厚,多麼負責。

(評語:醫生職業不大同,對待病人要用心。看病不是小事情,認真負責基本功。早年醫德沒上牆,裝在心裡更周詳。現在標語隨處見,現實生活難實現)

那時去衛生院看病,花費都不多,一般是幾毛錢。更難能可貴的是,醫院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收入與報酬脫鉤,小題大做,小病大治,過度檢查,胡亂開藥等,幾乎是沒有的事,不像現在,這些現象屢見不鮮,比比皆是。

(評語:有說病人是上帝,實際往往是受氣。有說病人是父母,可兒大了仍啃老。要想病人能吃香,但願醫院多開張。看病招標大優恵,病人才會有地位)

幾年前,一天我患了感冒,心裡很不舒服。醫生說要打吊針,並要打三天。病人只能聽醫生的,打唄。結果一次就花掉了300多。假若時光能回撥,放在幾十年前,治這種病,大不了也不過一塊錢的事。

一次花去三百多,心裡難過就哆嗦。妻子聽了直搖頭,說還這樣絕不饒。並說花錢不見好,不如洗個熱水澡。趁早給你刮身痧,捂身熱汗效更佳。

寫到這裡,我又不由自主地聯想起前不久的一件事來。

一次醫院去看病,醫生開藥幾大包。幸虧流行蛇皮袋,要不怎麼好捎帶?回家妻子飯弄好,我說吃藥已半飽。現在糧食好貴氣,好在藥能當飯吃。

三年前,我回老家探親。因把關不嚴,病從口入,老毛病又犯了,只好就近去找村醫看病。村醫很負責,望聞問切,一樣不落。我很滿意,心裡在想,是不是毛爺爺時代的優良作風又回來了。

接著,醫生說的一段話,讓我茅塞頓開,受益匪淺。他說,要說醫生難當,最難當的是基層醫院的醫生,尤其是我們這些村醫。

我們靠老辦法呀,靠經驗呀,靠技術呀。不像大醫院,一切交由儀器,由儀器做主,由儀器說了算。與其說是人在看病,倒不如說是儀器在看病。

隆回高平記憶|說說看病的那些事

後來一次去醫院看病,聽見有人發牢騷,說大醫院人滿為患,賺得盆滿缽滿,政府還給撥款。我想,政府應減少或停止對大醫院的投入,

將節省下來的錢重點扶持像高平、羅洪這些邊遠山區的醫院,提高他們的醫療水平,更好地造福山區人民。

(評語:鄉鎮醫院缺儀器,大的醫院忒富貴。病人總往城裡跑,先是城裡硬體好。錦上添花可有無,雪裡送炭猶可貴。鄉村真的要振興,改善醫療當先行)

前不久,我到某大醫院就診,經歷與感受如下:

病人多得像朝聖,醫生太少不夠用。患者情緒須穩定,否則好人也會病。好不容易輪上號,醫生問我哪裡痛。不號脈來不細問,急著讓我做鑑定。我說我是心口疼,他說一項不算完,先查胃與心臟病,肝膽檢查再跟進。

早前去醫院看病,醫生又是量體溫,測血壓,看舌苔,號手脈,摸症部,觀臉色,問病情,斷病種,忙得夠嗆。然後,根據症部,症狀等諸多因素,藉助自己積累的豐富經驗,作出判斷,結論往往八九不離十。現在呢,一紙檢查單,全都給搞定。假如有疑問,檢查再細分。反正有儀器,檢查不停息。只要查個遍,不怕沒結論。即便啥沒有,還有後一手。啥也不要說,趕快轉醫院。

結果出來,醫生說我的病不輕,必須住院。

原本以為住了院,檢查會與我再見。哪知這才剛開始,每天檢查無休止。住院一次花幾萬,檢查費用佔一半。好不容易攢點錢,一病回到解放前。

(評語:為人一世莫太省,養好身體是本錢。省來省去送醫院,這種現象當改變。乍看百姓負擔輕,治病最最傷腦筋,為防百姓因病貧,全民免費勢必行)

作者簡介:

周建民,筆名二甲元年,隆回高平鎮小坳村四組人,縣政法委退休幹部,現住長沙。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私信與我們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