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岸上湖體活水養殖”解救陽澄湖大閘蟹

  • 由 一塊說歷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6-12
簡介劉長虹打算,下一步將協同相關技術團隊,將區塊鏈技術與現有在用質量溯源體系實現有機結合,利用“衛星定位+圖文+實時影片”形式,將基地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全流程完整生動地呈現給消費者

活水養殖什麼魚最好

近年來,為保護水源地功能,江蘇蘇州市強力壓縮陽澄湖湖內大閘蟹圍網養殖面積,目前已從最高峰時的14。2萬畝壓縮至1。5萬多畝。眼看著徹底禁養就將進入倒計時,陽澄湖大閘蟹養殖業面臨著存亡危機,不禁讓人擔心聞名中外的地標美味陽澄湖大閘蟹會從餐桌上消失嗎?

“岸上湖體活水養殖”解救陽澄湖大閘蟹

在常熟市沙家浜鎮,一種被稱為“岸上湖體活水養殖新模式”的出現,讓養殖者和消費者同時看到了希望。沙家浜鎮的長洪灘水產養殖示範基地,是這種新模式最早的實驗地之一。從2018年開始,經過三年多時間的探索,新模式日漸成熟。

秋收時節,佔地近500畝的長洪灘基地裡,一個個長方形的池塘整齊排列,清澈的水面泛著金光,而水面下,就是“青背、白肚、金爪、黃毛”的陽澄湖大閘蟹了。基地創辦人、常熟長虹蟹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長虹帶著記者邊看邊介紹。

“岸上湖體活水養殖”解救陽澄湖大閘蟹

“好水才能出好蟹,我們將陽澄湖活水引入到養殖水域,為螃蟹還原一個喝陽澄湖水長大的環境。”劉長虹說,基地當初選址於此,就是因為其與陽澄湖僅一堤之隔,有利於合理佈置養殖區、尾水淨化區、管理區、休閒區等。

養殖區緊靠湖堤,與陽澄湖相通的10多個閘口會定期從湖內引水。“但這僅是最基礎的一步,好蟹還需好養。”劉長虹介紹,基地執行的是中國水產科學院研發的中華絨螯蟹“863”生態養殖及質量控制技術,每畝僅放養螃蟹800只,透過控制放養量有效減少投餌量,降低餌料對水質的影響,收穫時每畝能回捕600只左右的優質成蟹。嚴格規範投入品的管理,用有益生物菌調控水質,分解河蟹糞便,滋養水草,同時透過投放乳酸菌提高河蟹的免疫力,減少用藥量。採用基地繁育的梨形環稜螺、新鮮的魚蝦和玉米,以及高檔品牌餌料進行餵養,保證了螃蟹的營養均衡。透過“精放精養”,螃蟹塊頭更大了,品質更好了,實現了生態、品質和效益三提升。

“岸上湖體活水養殖”解救陽澄湖大閘蟹

尾水淨化區是基地的另一大亮點。淨化區面積約58畝,佔總面積的12。3%。據瞭解,大閘蟹養殖從湖內搬到岸上池塘後,陽澄湖沿湖區域建成的養殖池塘面積逐年擴大,但不少池塘裡的水是一年一換,養殖完的廢水再回流到湖中,造成新的汙染問題。

“因汙染而上岸,不能再因上岸而汙染,不徹底解決尾水汙染的養殖模式是不可持續的。”2018年,劉長虹斥資1200多萬元建設國內領先的養殖尾水淨化系統,確保達標排放。透過“三池兩壩”將基地養殖池塘的尾水直接透過生態溝渠彙集到沉澱池:待水中懸浮物下澱至池底後,透過溢流壩進入曝氣池,加速分解水體中的有機物。再經過潛流壩進一步過濾水中的顆粒物,最後進入生物淨化池,透過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體中的氮磷物質,利用濾食性水生動物去除水中的藻類,這種治理模式淨水效果顯著,避免了養殖尾水對周邊水體造成汙染,實現了綠色迴圈。

“岸上湖體活水養殖”解救陽澄湖大閘蟹

建設全鏈條閉環的智慧監管系統是長洪灘基地的又一個著力點。基地建有水質監測無線網路,每隔半小時對養殖水體、淨化池水體自動抽水監測,包括氮磷含量、重金屬等多個指標。此外基地還在智慧化增氧、無人機(船)投餌、蟹病遠端診斷等方面開展探索應用,建設全市首家“智慧漁場”。劉長虹打算,下一步將協同相關技術團隊,將區塊鏈技術與現有在用質量溯源體系實現有機結合,利用“衛星定位+圖文+實時影片”形式,將基地的陽澄湖大閘蟹養殖全流程完整生動地呈現給消費者。

“長虹蟹業的創新探索,既保護了陽澄湖的生態,又保護了陽澄湖大閘蟹的品牌。”常熟市水產技術推廣站站長何奇認為,長洪灘基地的養殖技術和管理模式十分先進,值得借鑑和推廣。

作者:朱先春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李純

監製:黃慧 編輯:裴遜琦

“岸上湖體活水養殖”解救陽澄湖大閘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