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 由 楠悅讀 發表于 垂釣
  • 2022-06-01
簡介要想感受到內在體驗的美好,我們每個人也會有非常豐富的內在世界,作者說:“不成熟的人會害怕別人的內在體驗

與父母的人際關係怎麼填

本文字數5419,預計閱讀時間13分鐘。

閱讀使人充實,分享使人愉悅。文章結尾附有思維導圖,幫你梳理文中脈絡精華。歡迎閱讀,你離知識又近一步。

今天分享的書籍是《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

作者琳賽·吉布森(Lindsay C。 Gibson)心理學博士,資深臨床心理學家,30年來專門研究和解決情感不成熟的父母給成人孩子帶來的問題,為擁有不成熟父母的成年人提供心理治療,對不成熟父母的破壞性本質和長遠影響有深刻洞察。作者曾經寫過一本非常有名的書,叫作《不成熟的父母》,而這本書是寫給不成熟的父母的孩子們的。如果我們遇到了一對不成熟的父母,我們就很容易成為“被父母控制的人生”的主人公。

吉布森博士30年來一直在研究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對成人孩子的影響,《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是她撰寫的一部實用指南,提供了真實的案例、有效的練習以及積極的提示和建議,幫助你學會:減少自我懷疑和對他人評價的恐懼,重新與自己的情緒建立聯結,增強情感自主性和自我意識;與父母之間設立健康的邊界,擺脫父母的情感控制,確保自己的情感和需求被尊重;識別其他情感不成熟的人,保護自己不被別人的情緒控制,在人際關係中建立適當的邊界感。本書將幫助你找到按自己的方式生活的自由,真正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擁有一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1、如何應對不成熟的父母

不成熟的父母對關注的要求伴隨著對親密的提防,造成了一種忽近忽遠的關係,讓你孤單寂寞,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你關心他們,但你無法接近他們,也無法與他們建立真實的關係。情感不成熟的父母讓人垂頭喪氣、心灰意冷。我們很難去愛這樣的父母:他們在情感上遙不可及,期待他人以禮相待,得到特殊的照顧,同時又試圖控制你、忽視你。

在不成熟的父母身邊長大會產生孤獨感。儘管你的父母人在身邊,但你覺得自己在情感上是孤身一人的。不成熟的父母過度關注自我,缺乏同理心,因此與他們的互動像是單方面的。這就好像他們成了自我關注的囚徒。當你嘗試與他們分享一些對你重要的事時,就像在對牛彈琴,他們會改變話題,轉而討論自己,或者忽略你所說的話。所以,我們首先我們要分清楚,不成熟的父母的型別,這個很重要。

第一種,情緒型。情緒忽高忽低,突然之間陰晴圓缺就變得不一樣。如果你覺得父母的情緒很難掌控,那可能屬於情緒型。

第二種,驅動型。就是他跟你的所有互動,只以目標為導向。孩子高興不高興,或者這孩子生活得有勁沒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承諾考第幾名,做到了沒有?你每天學習幾個小時,做到了沒有?他只是透過目標來衡量。

第三種,被動型。被動型父母的特點是他們不會主動跟你進行情感的交流,你跟他進行情感的交流,他迴避、不說,家裡好像永遠不談感情、不談感受。談感情、談感受在這個家裡是一件很危險的事。如果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家裡人是不會談感受的。

第四種,拒絕型。他做所有的事都是以自己為核心。其他人做的所有東西,只要跟他沒關係,通通拒絕;只要影響到他的邊界,通通反對。在拒絕型家長的家裡生活,你會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感覺,做任何事情都會有特別重的思想負擔,就是“我爸有可能會不同意”。你做什麼事他都不配合,他自己想怎麼做就怎麼做,你得按照我的想法來,否則沒得談。那遇到這四種父母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1、保持主動的心態

首先我們要擁有主動的心態能讓你為自己考慮,而不是默許他人的行為。透過質疑他們視作理所應當的假設,你能主動地保護自己的邊界與獨立。你也不會再認為維護他們的自尊或情緒穩定是你的責任了。一旦你對不成熟的關係系統所帶來的壓力保持敏感,不成熟的人的情感控制就會變得更加明顯、容易應對。一旦你看清了他們的所作所為,他們的強迫行為就失去了強制的效力。這樣一來,你就能站在自己這邊,不再做他們的受害者了。

2、發現歪曲的假設

我們要發現歪曲的假設。不成熟的父母想控制孩子,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覺得自己的事永遠是最重要、最緊急的。而你要意識到那是假的,那個事沒那麼重要、沒有那麼緊急,你有你的生活。然後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來看待這一切。那什麼是在跟父母互動時的批判性思維呢?

比如,當他用情感來威脅你的時候,學會問自己:事實到底是什麼(除了他們告訴你的之外)?第二個,在這件事情裡,有哪些是能被證實的事實?那些事是真的嗎?聽誰說的?然後,這場危機有多嚴重?是緊急情況嗎?是誰的緊急情況?他們的要求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嗎?當他們平靜下來時,能自己解決問題嗎?這是你的責任嗎?好了,把這一系列的問題問完,首先你自己能夠學會冷靜。然後學會說不,學會說拒絕,因為你已經長大了,已經離開這個家了,你得學會過自己的生活。

這裡的難點是什麼呢?我們對自己的父母說不,是會有內疚感的。你害怕他們會生氣,你害怕他們會對你進行批判和懲罰。請注意這裡連續用的都是“你害怕”,這代表著你其實還沒有長大。在你還沒有長大的時候,你會很恐慌,你不知道他們會有什麼反應。

為了不受傷,我們的辦法是什麼呢?大部分人不受傷的辦法是切斷自我的情感聯結。就是想辦法讓自己變得沒有感覺,讓自己變得麻木。你怎麼吼我、怎麼罵我、怎麼威脅我,沒關係,但是前提是我自己有這樣的感受也沒關係。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3、與父母互動設定邊界

這裡邊有個設定邊界的技巧。第一個技巧是慢下來。想要控制你的父母,他一定是急火火的:“你必須……”“你趕緊……”“你抓緊去!”好像這個事非常緊急一樣。這時候如果你自己的情緒能慢下來,說:“這個事我需要考慮一下。你給我點時間,讓我考慮一下。”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

第二,弄清楚你想要的結果。你首先得想清楚,你想要的結果是什麼,你希望自己過上一種什麼樣的生活,然後朝著那個方向去努力。我們的痛苦往往就在於,你雖然不想聽爸媽的話,但是你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所以渾渾噩噩地說:“那好吧,就這樣吧,就聽他的。”然後到了三四十歲,你突然想明白了,但是已經來不及了,沉沒成本太高了。然後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

比如,爸爸發飆了,在你面前摔了一個碗。假如你沒能跳出你爸爸的陰影,你一定是一激靈,然後整個身體緊張起來,你在想要不要我也摔一個;或者我認了,我服了。這都叫作你很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但假如你看到爸爸摔了一個碗以後,停了一下,悄悄地把碗掃一掃、拿走,然後轉頭跟你爸爸接著說話。這就是慢慢地學會不要太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怎麼做到不在意那些不成熟的行為呢?

第一就是要放棄拯救者的角色。比如,父母吵架,需要你去調解。當你把別人的問題當作自己的問題,試圖以這種方式來感到自己是可愛的、有價值的。最終,你對他們生活的關注,會比對自己生活的關注更多。

第二,我們要學會圓滑一點,避其鋒芒。圓滑是一門藝術,即避開不成熟的人強迫你做他們想要你做的事情。當不成熟的人陷入脅迫模式中時,迴避他們比直接拒絕更有效。當不成熟的人試圖控制你時,他們會給你施加壓力、嘮叨、與你爭論,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試探你的反應,這樣他們就能與你對抗了。但是,你可以不陷入這種掙扎,你可以停下來,給自己一個自我覺察的時刻,為自己賦能,然後簡單地說一句“我不確定”或“我現在真的不能回答這個問題”。你要學會認同父母的感受,說“爸媽,我知道你們很關心我”“我知道你們很生氣”。你並沒有認同她讓你做的事,但是你認同了她的感受,這個是沒錯的。

第三, 為自己創造空間。你的能力不夠,實在主導不了他,你最起碼把自己保護好。書裡提到一個方法是幻想。你回到家,你媽媽突然劈頭蓋臉罵了你一頓。幻想是什麼呢?你在腦海當中感覺她表揚了你一次,你把你媽的話改了,這其實是一種蠻有效的自我保護。你還可以表揚他。他罵你,你主動讚揚他。或者實在受不了了,出去轉轉,“我跑步去了,我走路,我散會兒步”。這都是給自己營造一個空間,這也是一個自我保護的方法。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2、學習自我成長的技能

一個人的內在體驗是很重要的。要想感受到內在體驗的美好,我們每個人也會有非常豐富的內在世界,作者說:“不成熟的人會害怕別人的內在體驗。”在一個不成熟的人面前,他希望你越透明越好,你的喜怒哀樂最好都寫在臉上。你最好沒有什麼思想,按照他的想法,學習、考試、不打遊戲、高考考上了,至於你以後幸福不幸福,他想不了那麼多。他只希望你考上大學就行了,這就是一個不成熟的人的期待。怎麼去找到你的內在體驗呢?

1、內在自我

內在自我就是你的內在見證者。什麼叫內在見證者?心理學說“我”是什麼? “我是我的觀察者”。你整天說“我”,什麼是“我”?“我是我的觀察者”,你得有一個能夠跳出來觀察自己的那個人,這個才是“我”,所以這個就是你的內部見證者。

那有這個內部見證者的好處是什麼呢?他可以帶你發現需要警惕的情緒。然後你要有直覺,有時候人的很多判斷來自直覺。有很多心理學的書都能夠幫我們證明直覺的存在,但你不要把它誇大到神通。到了神通那個層面,可能就是過度的誇張了。但是一個人做一件事做得時間很長,的確會產生直覺。然後是頓悟,就像牛頓被蘋果砸到頭以後,他會突然之間受啟發,說是不是有引力存在。頓悟甚至能夠指引我們生存。

所以你內在的感覺越豐富,你在這個世界上對自己的保護可能越充分,因為你是敏感的。要喚醒你的內在自我,讓你活得有覺知,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倖存者,從一個家庭中走出來的人來講是很重要的。

2、喚醒內在自我

喚醒內在自我的具體方法是留意內在身體的感覺。我們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生活得越來越麻木,我們忽略自己身體的感受,這是很危險的,它會讓你的身體長期處在壓力之下,而你沒有感受到。等你出現長期的背痛、長期的頭痛、長期的脊柱彎曲時,那已經是壓力很大的狀況了,所以要學會留意內在的身體感覺。

然後,弄清楚這個感受的意義。感受是要提醒你什麼?我們的身體不會平白有一個感受,它一定會提醒你一些東西。不要評判和批評自己。如果你能夠對自己稍微好一點,這樣你的進步才會變得越來越快,這是樂觀者的好處。所以悲觀者永遠正確,樂觀者總是在進步,這就是區別。

然後,明確自己的需求,暢想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歸屬。沒事幹的時候,你想想你的人生到底希望怎麼樣,你希望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把這個東西拿出來跟身邊的人分享。有效的培養方式包括正念、冥想、寫日記。有寫日記的習慣是很好的,記錄一下這一天的感受,然後打坐、保持正念。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3、掃除思想垃圾

什麼是思想垃圾?你的父母如果不成熟的話,在跟你互動的前半生裡,他們會往你腦子裡裝很多思想垃圾,比如說“你必須怎麼樣,你應該怎麼樣”這種想法。他不跟你強調樂趣、不跟你強調快樂、人際關係,所以這種叫作“強迫性的情緒”,你需要把它分開、剝離掉。然後是情感控制。如果你被別人進行過度的情感控制,會導致抑鬱、焦慮還有擔心。

作者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就是我們要教會大家學會自我對話。作者介紹了三種情境,以後遇到這些被別人情感控制的情境時,你要學會幫助自己。

“當你因為做得不夠多而受到責備的時候,你要告訴自己:

我沒做錯任何事。我能傾聽,但我不會接受內疚。

我不是壞人,這事不全是我的責任。

她感到失望不是我的錯,她的期望實在是太離譜了。

即使他覺得一切都不會再好起來,這件事也會過去。

她想要的超出了我能給予的限度,我永遠也做不到那樣,也不想那樣做。她想要我做的事只會讓我感到壓力和疲憊。

“當某人情緒失控的時候,你可以對自己說:

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這不是我的錯。

她很不高興,但我還是好的。地球依然在旋轉。

他表現出一副義憤填膺的樣子,但這不意味著他是對的。

有人感到難過並不意味著我要讓他們來支配我。

她說的話太誇張了。

她想讓我相信這件事是世界末日,但它其實並不是。

“當有人試圖控制你、控制你的思想時,你要提醒自己:

我的需求與他的一樣合理、同等重要。作為成年人,我們是平等的。

我的生命不屬於她,我可以不同意她的觀點。

應該由我來選擇忠誠於誰,他沒有權利要求我完全忠誠於他。

我的價值不在於他對我的感覺如何。

這只是她的觀點,她不能控制我。”

這三種情境中遇到的不成熟的人,未必是父母。不成熟的人可以是任何一種人,比如說班主任、配偶、單位裡的領導,都有可能出現這種不成熟的人。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4、建立健康的自我概念

如果你的父母不成熟,你的自我概念也不會健康,因為他會說你不行、你不對。我們的童年互動塑造了我們的自我概念,你長大了以後需要意識到,自己是一個有尊嚴的成年人,相信自己不是冒牌貨。

有一個詞叫“冒牌貨效應”。比如說一個人已經是一名教授了,但是他內心常常會有一種感覺,說我是那個幸運的冒牌貨,只是因為別人沒發現我的水平不高,給了我一個教授的頭銜。你獲得了應有的社會地位、獲得了尊重,你可以坦然地接受它,不要覺得自己是偽裝的。這種偽裝的感覺來自於小時候被長期地打擊,長期地貶低。

要確立自身的價值。什麼是自身的價值呢?我到底是誰,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現在你要堅定地知道我此刻是誰,我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的價值觀是什麼,我的人生哲學是什麼,我的個性是什麼,我的目標是什麼,這些東西構成了“我是誰”的種種要素。

然後你要跳出“戲劇三角”。古希臘最原始的悲劇或喜劇,基本都有一個衝突的戲劇三角。三個人,一個是侵犯者,一個是受害者,一個是拯救者。有人不自覺地扮演英雄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小可憐的角色,有人就扮演大壞蛋的角色,而這三個角色是相互定義的。如果你簡單地把你們家的關係,定義成了這三種人之間的關係,那麼矛盾永遠不可調和,它會一直持續下去。所以更加健康的自我概念就是了解自己、發現自己很好、也很願意努力。

不被父母控制的人生:4方法走出父母的情感包圍圈,重獲情感獨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