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 由 部落格天下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20
簡介《風起隴西》以觀眾熟悉的諸葛亮北伐開篇,局中人一番爭鬥廝殺後,再以諸葛亮收束,讓一切回到歷史正軌

正義的一可以組什麼詞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風起隴西》並沒有復刻此前《長安十二時辰》和《風起洛陽》綺麗豐富的視覺盛宴,沒有采用更加年輕有流量加持的演員班底,也錯失了先聲奪人的機會。但劇集在敘事和立意上扳回一城,也用逆流而上的口碑,反駁了此前“高開低走”的擔憂。

|魏僑

編輯

| 太子

《風起隴西》這陣風,吹得似乎有些冷。

播出前,《風起隴西》身上的光環有很多——馬伯庸原著改編,路陽執導的第一部電視劇,陳坤、白宇、聶遠、郭京飛等一眾實力派演繹群像戲……

開播後,CCTV-8不斷跌破底線的收視率,成為了比劇集本身更加惹人關注的話題。網路端的熱度也不溫不火,最高熱度值不過七千出頭,與《風起洛陽》《長安十二時辰》引起的輿論反響相比,相距甚遠。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但和低迷收視相對的,是逐漸回升的口碑。豆瓣開分7。7分,到收官時,攀升到了7。9分。輿論場中的談論焦點也回到了劇作本身的情節、人物與立意上來。

對於已經結局的《風起隴西》,推崇者贊其審美高階、立意深遠,厭棄者說它晦澀難懂、不倫不類。兩方各執一詞,“曲高和寡”似乎成了《風起隴西》最顯眼的註解。

所謂的“觀劇門檻”是否真的存在?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部在期待與爭議中沉浮的劇集?輿情紛紛擾擾,作品如何,眼見為實。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觀劇門檻”存在嗎?

《風起隴西》與觀眾之間的“隔”是顯而易見的。

故事從諸葛亮街亭大敗,揮淚斬馬謖的歷史事件開篇,20分鐘就將曹魏、蜀漢雙方的諜戰格局鋪陳到位,引出蜀漢的情報機構司聞曹,以及重要人物蜀諜白帝和魏諜燭龍,故事也圍繞著追查兩人身份展開。

快節奏的敘事和密集的資訊撲面而來,此時觀眾可能連,曹魏和蜀漢的情報機構分別叫什麼、看似緊張危機四伏的行動目的是什麼、出場的眾多人物裡誰是哪一方的人都還沒記清楚。

熬過前期的違和感,進入劇情之後才能體驗到“好看”,與其說《風起隴西》有所謂的“觀劇門檻”,不如說是需要觀眾付出更多的信心和耐心。

原因在於,從成片來看,這的確是一部極具電影質感的劇集。

原本版權方希望將原小說改編成電影,但路陽出於儘可能呈現人物和資訊量的想法,建議拍成20集左右的劇集。

以電影拍攝的標準和風格拍攝劇集,路陽挑戰的是觀眾長期以來在國產劇中養成的觀劇習慣。除了龐大的資訊量難以快速消化之外,暗調光影和調色也考驗著觀眾的視力。

《風起隴西》是一部需要眼睛緊盯螢幕,思維緊跟劇情才能“進入”的劇集。習慣於倍速觀看或者將劇集作為場景背景音的觀眾,稍一走神就可能與關鍵情節失之交臂。

在低亮度、低飽和度的畫面之下,衣飾陳設的大量細節被淹沒,觀眾也很難分辨出陣營之差。

而對於開啟電視機或者影片軟體尋求一會兒娛樂消遣的普通觀眾來說,“看不清”和“看不懂”,已經足夠勸退他們。

主創自身或許也知道劇集本身有一定的理解門檻,於是在片尾設定小劇場,找來常遠以說書的方式梳理覆盤每集的關鍵情節,但對於觀眾來說仍然受用不大。

另一方面,如果觀眾被開篇沉鬱厚重的氛圍所感染,認為這是一部嚴肅的歷史劇,一定會被之後充滿現代感的臺詞所震驚。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劇中前腳還是需要白話文字幕的古文,後腳就是“出外勤”“專案小組”“拉山頭、搞小圈子”等現代用詞。

更別提荀詡(白宇飾)時常掛在嘴邊的“乾貨”,聽他頭頭是道地分析線索,似乎正在上演“沉默的真相之隴西探案篇”。

這樣的臺詞由古樸造型、正襟危坐的演員說出來,顯得尤其違和,影像風格與歷史細節所營造出的沉浸感和嚴肅感,似乎都被消解。

如果熟悉馬伯庸的原著,會知道這種戲謔的語言風格來自原著小說。在小說最初發布時,就有讀者批評這本書的西式翻譯腔太重了,而馬伯庸迴應這是故意為之,甚至直言,“這是一部二十七萬字的惡搞。”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三國的外殼之下,《風起隴西》的故事本質上帶著傳統諜戰劇的基因。從前期邏輯嚴謹、你來我往的佈局和博弈,到後期獻祭生命的“死間”之計,情節環環相扣,情緒層層深入,足夠縝密和驚險。

當故事與視覺風格相結合,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審美體驗。有人瞭解過更多的背景資料,有足夠的時間沉浸其中,給出高評價合情合理;而被國產劇一次又一次“詐騙”傷害過的大眾選擇早早離場,也無可厚非。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棋子還是勇者?

出身“華夏古城宇宙”系列,同樣是古裝懸疑題材,《風起洛陽》和《風起隴西》幾乎一母同胞,展現出的氣質卻截然不同。

前者寫的是極盡繁華、煙火瑰麗的盛世神都,後者卻是冷冽肅殺、陰鬱壓迫的亂世爭鬥。期待著再來一次“古城奇妙遊”的觀眾多半心願落空,《風起隴西》顯然志不在此。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路陽所擅長的美學風格和這個故事恰好適配。劇中極簡的場景陳設,接近自然光效的燭火光影,以及素色為主的服飾設計,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劇情。被撲朔迷離的劇情所牽動心神的觀眾,也很難分心於其他元素。

既講兩軍對壘中的家國大義,也講小人物的艱難與掙扎。人性幽微中凝結的風骨,正是《風起隴西》埋在複雜諜戰肌理背後的深意。

前半部分陳恭(陳坤飾)與荀詡裡應外合,查“燭龍”,阻止魏諜偷機弩,是絕處求生和抽絲剝繭中的智計對決。對於在底層沉浮的他們來說,“興復漢室”是絕對的信仰。

無論是身份暴露後說著“別讓我白死”自盡的翟悅(孫怡飾),還是在小隴山被圍困時說著“死後不許穿賊官衣冠”慷慨殉國的蜀軍,甚至是一心為曹魏追查蜀諜,最終慨然赴死的糜衝(王驍飾)。於這些小人物而言,為了守護家國,他們甘願獻出生命。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後半部分陳恭身份反轉,楊儀(俞灝明飾)和馮膺(聶遠飾)設局,完成了一場巧妙而悲愴的政治獻祭——以坐實己方魏諜身份為代價,扳倒幾次三番阻撓諸葛亮(李光潔飾)北伐的李嚴(尹鑄勝飾)。

情報之戰的背後是朝堂上的政鬥,無論是曹魏的郭淮(郭京飛飾)還是蜀漢的楊儀,他人性命都是他們可以拿在手中掂量的籌碼,被出賣而犧牲的五仙道道眾和司聞曹遊梟,不過都是他們計劃中的棋子。

至此,那句被楊儀重複了許多次的“興復漢室”開始有了些諷刺感。一心為大局卻揹負罪名赴死究竟值與不值,是為理想而獻祭還是被權欲所裹挾?觀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結局時,陳恭的犧牲讓這部劇的立意又上升了一層。

魏、蜀兩方都為了計劃順利進行,要求陳恭殺死一個無辜的荀詡,但陳恭選擇犧牲自己救兄弟荀詡,讓一切波詭雲譎的諜戰佈局回到原點。

當陳恭說道,“孝和(荀詡)必須活下去。”這是他在深陷權力鬥爭漩渦,痛失至親後,最鮮明的一次反抗。

荀詡聰明卻不油滑,執著追尋真相和正義,他身上的執與軸,是亂世中最珍貴的堅持,也是這部劇探討人性與理想的閃光之處。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開篇諸葛亮對幼年荀詡說:“這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值得萬金。”當一切暫時落定,荀詡沒有消極離開,而是乘船出使東吳,沿著這個信念繼續前行。

正如導演路陽所言,“棋子之身,勇者之心。”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下一個馬伯庸IP

雖然以三國為背景,但《風起隴西》並非歷史正劇,也不是戲說歷史的傳奇劇,更像是以歷史背景為骨的一種故事新編。

豐沛的想象力賦予了廣闊的敘事空間,也給了觀眾無限解讀的可能。

許多人說《風起隴西》有職場劇的氣質,裡頭有不少職場寶典的實戰演練。

譬如劇中李嚴空降司聞曹徹查街亭案,開會時一通指點江山,像極了不懂內行卻強行指導工作的領導;荀詡單獨向李邈(趙崢飾)彙報魏諜燭龍的情況,轉身就被當眾出賣,正是處處背鍋、有苦難言的打工人;馮膺所說的“只有你跟長官的利益保持一致,他才會保你”,一語道破官場風雲。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歷史題材中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矛盾有了新解,這部劇完全脫離了歷史背景的束縛,以古喻今。劇中人物身著寬袍大袖,長髮蓄鬚,但在言談間卻時常流露出現代的思想。

就像陳恭、荀詡和翟悅飲酒時談起,何為興復漢室?陳恭說:“為了不再有戰爭。”荀詡則說:“為了你我這樣的人,都能過上好日子。”這樣普世的價值觀,是小人物們掙扎與犧牲的動因,也給觀眾的情感共鳴提供了支點。

據馬伯庸回憶,這個故事最初的靈感來源於克里斯提昂·賈克的《謀殺金字塔》三部曲,他將其形容為,“在真實歷史大勢的縫隙之間,填夾進了無數貌似真實的細節,營造出一個富有現代氣息的古代世界。”

以史觀今,思路可以天馬行空,但姿態要正。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風起隴西》中魏蜀之爭是真實的,兩國的情報機構間軍司與司聞曹是杜撰的;諸葛亮北伐與朝堂上的政治傾軋是真實的,而由此發生的白帝燭龍、青萍計劃等諜報行動是杜撰的……

但既然以史為媒,對於歷史真實人物的塑造就得尤為謹慎。《風起隴西》以觀眾熟悉的諸葛亮北伐開篇,局中人一番爭鬥廝殺後,再以諸葛亮收束,讓一切回到歷史正軌。

劇中在塑造諸葛亮時,收起了原著中的陰謀史觀,他從“最要緊的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到“朝爭要有底線”,仁義貫穿始終,也給劇集定下了理想化的基調。

審美高階還是故弄玄虛,《風起隴西》究竟怎麼樣?

“歷史上每一件事都有一個內幕,如果沒有,那麼就製造一個出來。”在歷史的縫隙塞入一個精彩的新故事,依然是馬伯庸的拿手好戲。

在他即將改編成劇集的作品中,《顯微鏡下的大明》是在明代的一系列罕見民間檔案文書裡,挖掘出塵封已久的故事;《兩京十五日》則講明宣宗朱瞻基繼位之前,史書中寥寥幾筆所記載的星夜奔襲……

其中張若昀、戚薇主演的《顯微鏡下的大明》已經殺青,官方資料顯示只有12集。馬伯庸的作品向來以密集的資訊為特點,24集的《風起隴西》已經由於資訊量過載產生了些許審美間離,而12集體量的古裝懸疑劇應該如何拍,或許又會是一次型別的創新。

回過頭看,已經播出的三部劇集,雖然評價有高有低,爭議綿延不絕,但似乎每一次都給古裝、歷史、懸疑題材提供了新的解法。

我們也期待著“風再起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