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

  • 由 科技洞鑑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03
簡介我們在與世界互動時會不斷構建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從中不斷增強我們構建知識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認知發展的過程

認知策略是誰提出的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對於認識的認知和知識的認知,我們究竟如何才能進一步發展出複雜性呢?我將探討元智慧的概念,並以此為基礎,更有效地展開對人類智慧的探討。

元智慧,即我們所擁有的關於自己的智慧。我確信,我們對於自己的認知不僅是我們智慧的基礎,也是我們不斷髮展對世界認識的複雜性的基礎,還是我們思考究竟何為知識以及如何獲取知識的基礎。雖然對世界知識的理解是人類智慧的一個重要方面,但人類智慧絕不限於此,人類還能夠發展出對自己的知識和思維的認識、對自己的感受的認識,以及對自己所處的情境的認識。這種自我認識已經超出了認知的範疇,到了

“元思維”(meta-level thinking)的高度,但我們還是從認知開始探討。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

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簡單來講,認知就是我們獲得知識、理解世界的思維過程。該思維過程包括經驗思維和演算法思維。在認知過程中,我們的注意力、記憶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評估能力均需要參與其中。我們在與世界互動時會不斷構建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從中不斷增強我們構建知識的能力,這個過程就是我們認知發展的過程。我們不僅常常把認知與智慧混為一談,而且會將大多數人工智慧系統能解決的問題視為其認知的結果。我們需要將目光放到認知層面以外,才能更清楚地認識到,人類不僅能夠發展出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而且能夠發展出對自己以及自己認知的認識和理解。

元認知。我們認識並調節自己的認知的能力一直以來都是人類討論的話題之一,至少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時代。亞里士多德十分關注人類對自己思維能力的認知。這種對我們與自己心理過程之間關係的探究,現在通常被稱為“元認知”,它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無數實證研究表明,元認知能力是世界上諸多成功人士取得成功的關鍵能力之一。然而,在大多數教育體系的評估測驗中,我們很少對自己思維過程的認知能力和調節能力進行測評。蘇聯心理學家列夫·維果茨基的研究成果,其中我幾乎沒有談到人們在多大程度上意識到了自己的心理功能。在維果茨基開展研究的那個年代,還沒有出現元認知一詞,雖然皮亞傑(Jean Piaget)和維果茨基的觀點多有不同,但他們在這一點上都一致認為,人類是能夠感知並認識自己的心理功能的。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

皮亞傑探討了兒童是如何思考和構建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的。他認為,兒童在構建認知時需要經歷幾個階段,而且他們需要透過實際動手來幫助他們理解事物是如何運作的。皮亞傑和維果茨基都認為,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和兒童,缺乏對自己心理功能的認識。甚至在20世紀初期,這些著名的心理學家之間就達成了一致意見,認為人類需要發展對自身心理功能的認知能力,以便進一步拓寬我們智慧的複雜性。直到20世紀70年代,“元認知”一詞才由約翰·弗拉維爾(John Flavell)於1979年率先提出。皮納·塔里科內(Pina Tarricone)在2011年出版的書中對這一概念進行了完善,歸納總結了這一概念的複雜性。

塔里科內就元認知這一概念對相關心理學文獻進行了非常詳盡的調查,隨後歸納出一套極為合理的分類系統。這個分類系統的表格版本中有7個表格,大約佔了她著作的20頁。儘管元認知的內涵相當廣泛,但廣義上,我們可以將它定義為:我們在自身認知過程方面的知識和控制。塔里科內對弗拉維爾這些早期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持肯定態度,並進一步區分了我們對認知過程的知識與我們用以監控和調節認知過程的知識。後者包括計劃、心理資源分配、監控、檢查、錯誤檢測和糾正等執行功能。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

皮納·塔里科內區分了我們的以下認知:

1.對我們所掌握的知識的認知,她將其描述為“陳述性元認知知識”;

2.對獲取知識的方式的認知,可以稱為我們的“程式性元認知知識”;

3.對獲取知識的時間、地點和原因的認知,可以稱為我們的“條件性元認知知識”。

當涉及對我們知識和執行功能的調節能力時,塔里科內做了兩種能力的區分:第一,我們解決任務時和在解決任務過程中採用各種策略時所用到的監控知識的能力;第二,我們的元認知體驗,其中包括我們關於自身感受、判斷合理性等的知識。

大約在塔里科內在澳大利亞撰寫其研究論文的同時,我正與同事在薩塞克斯大學展開一個更小型的專案,試圖為元認知、動機和情緒構建一個概念框架。這個專案由本·迪布萊(Ben Boulay)帶隊,其目的在於為適應性教育技術的設計和使用提供資訊,或者用我們的話來說就是,讓此類技術系統更加人性化。塔里科內和薩塞克斯大學的團隊引用了許多相同的研究,但由於我們分處地球的兩側,所屬的學科領域也有所不同,因此當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彼此工作上有諸多相似之處。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

我們幾乎在同一時間發表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但在不同的會議和期刊上。因此,我們幾乎都未曾意識到彼此研究成果的相似性。我們在薩塞克斯大學構建的框架並未使用分類法,而且我們使用的術語與塔里科內的也不盡相同,但我們與塔里科內的研究在很大範圍上有重疊的地方。與塔里科內的分類系統相比,我們所構建的框架針對元認知的部分只是很小一部分。然而,塔里科內整理的元認知概念中所涵蓋的絕大部分內容,我們框架的其他部分中同樣有所涵蓋。

我們將元認知視為我們表達和調節自己心理過程的能力,我們透過這種心理過程來構建知識、理解和各種技能。對於個體學習時的物理、社會和時間場合,我們用相應的情境和元情境(meta context)加以描述,同時也確認了個體對理解和調節該情境的能力。我們還對動機和元動機(meta motivation)、情緒和元情緒(meta-affect)等概念下了定義。我們用動機來描述個體的學習動力、他們對學習原因的理解,以及他們希望達成的目標。我們用元動機來描述個體表達和調節該動機的能力。我們用情緒和元情緒來描述個體在學習方面的情感以及個體表達和調節此類情感的能力。

科技漫談:為什麼認知與智慧不能混為一談?元認知又是什麼?

最後,我們還增設了一個類別,即個體的生理認知和元生理認知(meta physio logical cognition),我們以此來描述個體與學習相關的生理體驗。例如,心率與面部表情之間存在關聯,並且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和調節此類生理過程。塔里科內極為詳細的分類系統和我們所構建的相對更加簡明的框架之間的區別主要在於,我們的框架中涵蓋了情境和生理學的內容。塔里科內的分類系統中涉及情境,例如任務情境和策略情境,但此類涉及情境的部分都屬於細節,塔里科內並未將情境單列出來,而我們則認為應該將其單列出來。

另外,塔里科內的分類系統中並未涉及生理學。並且,我們在我們的框架中沒有特別指出判斷能力,但塔里科內則在她的分類系統中特別指出了這一項。我們之所以不這麼做,並非因為我們認為判斷能力不重要,而是因為我們認為它超出了我們的框架所涉及的範圍和目的。然而,經過反思,我認為我們之前在這點上可能犯了一個錯誤。我認為,當初在構建框架時,確實應該納入與判斷和認識的認知相關的內容。我稍後將詳細討論這一點,因為我已經認識到,我們需要同時發展與認識的認知和元認知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只有這樣,我們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得到發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