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 由 關山聽風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01
簡介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按照一些地方的農村風俗,清明掃墓(掛青)不一定就是清明節這天上墳,而是指節氣中的一段時間

寒食節的別稱是什麼

在我國農村流傳一句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也有的地方說成“二月清明不在前,三月清明莫在後”。這句俗語中的“掛”是什麼意思?反映了農村什麼樣的習俗呢?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1、俗語中“掛”的意思

我句俗語指的是清明節上墳掃墓,俗語中的“掛”就是“掛青”,有的又寫成“掛清”,是一些農村清明節期間祭祖掃墓的另一種說法。

“掛青”或者“掛清”,有的地方又習慣稱為“掛白”或“插白”。也就是在清明節期間,到先人的墳頭上,用柴棍掛上紙錢、紙花、紙葫蘆等,掛在墳頭頂上,人們稱“插肚臍眼”。因為墳頭的最高處,正好是先人“肚臍眼”的上面,所以,人們稱之為“插肚臍眼”。柴棍稱為“青紙棍”,所掛的紙稱為“青紙”,兩者統稱為“青紙”。凡是用純粹燒紙做成的錢、紙花、紙葫蘆,因為顏色是黃白色的,稱為“掛白”,而用彩色紙做成的多種樣式的紙錢、紙花、紙葫蘆等,稱為“青朵”。

掛白或掛青朵,在一些農村是有講究的。農村掛青通常有多種形式,家族統一在一起掛青,稱為“掛大眾青”,每一個支派要插一根“青紙棍”;支派一起掛青,稱為“掛小眾青”,每個支房要插一根“青紙棍”;以家庭或大家庭(三代以內)掛青,稱為“掛私青”,每個家庭或兒子要插一根“青紙棍”。因此,“青紙棍”代表後人“掛青”的人氣。

不過,在墳頭插“青紙棍”也是有規矩的,不是你想怎麼插就怎麼插,插哪家的墳就插哪家的墳。一般來說,自己家的人只能插自己家的墳,包括自己祖先及其親兄弟的墳,其他的墳就不能插,如果亂插人家的墳,別人就會生氣。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由於塑膠製品發展起來了,有些商家制作出漂亮的塑膠“青紙”,掛在墳頭隨風飄揚,甚是好看,且不怕風雨,經歷很久的一段時間都不會落下來,只是顏色褪去,有的到次年清明掛青時,上一年所插的“青紙”依然還在墳頭飄揚。這種塑膠“青紙”曾經在農村掃墓中盛行一時,但是,近年來農村開始棄用塑膠“青紙”,而是仍然採用傳統燒紙做的“青紙”。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其中的主要是因為塑膠“青紙”不容易腐爛,在地方越積越多,汙染了墳地。而傳統燒紙做的“青紙”,雖然在墳頭的時間不長,有的今天掃墓,有的晚上下雨,次日“青紙”落下來了。可是這種傳統“青紙”落下來後就化作泥土,不會對墳地造成汙染。還有一些人認為,塑膠“青紙”不符合祭祖傳統,是對祖先不敬。當然,也有人說塑膠“青紙”不化掉,祖先就得不到這些東西。因此,農村人掛青時使用這種塑膠“青紙”的人越來越少了。

2、為何“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

要弄清楚為什麼農村會有“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說法,先得弄清楚清明節的來歷。

我們都知道,清明節在陽曆的日子相對固定,也就每年的4月5日左右,即4月4日、4月5日和4月6日之間變動。比如,去年(2021年)的清明節陽曆的日子就是4月4日,今年(2022年)的清明節陽曆的日子就是4月5日。

但是,在我國農曆中的變動就比較大,不僅每年的日子不固定,連月份也不固定,有清明節在農曆二月的,也有清明節在農曆三月的。比如,去年(2021年)的清明節陽曆的日子就是農曆二月二十三,今年(2022年)的清明節陽曆的日子就是農曆三月初五。如此,我國民間就有了農曆上的二月清明和三月清明之說。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據考證,史學上認為我國清明節,大約起源於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最早只是二十四節氣之中一個節氣的名稱,到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清明既是節日又是節氣。

唐代以前,還有兩個比較固定日期的節日,一個是寒食節,另一個是上巳節,都在農曆三月上旬,而清明節氣是根據農曆的推算來確定,有時在二月下旬,有時在三月上旬。尤其是清明在三月上旬的時候,幾乎與寒食節和上巳節日子非常接近。唐代以後,人們逐漸將這兩個節日融合在一起,寒食節和上巳節的民俗都集中於清明節,到後來就只有清明節了。

不過,我國少數地區,至今仍然儲存了寒食節和上巳節,只是習俗與古代這兩個節的習俗保留很少了,或者完全相反了。

古代的上巳節,現在很多歷史研究資料說得最多的是“祓禊”,也就是在水濱舉行

除不祥的祭禮,實際上,古代上巳節被稱為我國民間四大“鬼節”之一,即上巳、寒食(後改為清明)、中元、寒衣四個節日。這四個節日都與祭祀祖先有關。《風俗通義·祀典·禊》:“巳者,祉也”, 也就是祈求福祉降臨。又傳說這天是黃帝的生日,又是西王母的生日,因此,古人在上巳節到水邊祭祀,既祭祀黃帝和西王母,也祭祀自己的祖先。在長江流域,農村至今還有“三月三,九月九,沒事別往河邊走”,有的地方甚至說“三月三,九月九,神仙不要往河邊走”。這種說法就如同中元節一樣,中元節的這天夜晚,民間忌諱到野外行走。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只不過古代的上巳節也是不斷變化的,從到河邊祭祀祖先變成“祓禊”,也就是到河邊沐浴用蘭草洗身,又祭祀祖先。到後來就變成

除不祥的祭禮。再到後來,也就是晉代時候,上巳節就固定在三月初三,其風俗也演變為多種民間習俗,與祭祀古俗相去越來越遠。比如,現在我國很多農村有過三月三的習俗,男女老少有戴地菜花、用地菜熬湯沐浴、用地菜花煮雞蛋等習俗。也有的變成山歌會、青年情侶相會(情人節),以及各種民俗娛樂活動。

我國古代的寒食節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之中,也與上巳節一樣不斷演變,直到最後消失。

據史料記載,寒食節最早為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為民間所仿效,成為我國古代民間第一大祭日。古代最初的寒食節,民間要禁火三天,最多時一個月不能在家裡生火,皇家官府派人專門監督。寒食節還有相關來源的傳說故事。漢代以後,因這種習俗對百姓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在歷史上曾被一些地方官府禁止。比如,三國時期的曹操為丞相時頒佈《明罰令》取消此俗:

“聞太原、上黨、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

從這段句中我們不僅知道曹操禁寒食的內容,同時也知道古代寒食節的時間,即冬至後的105天,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二天。因此,在古代,寒食節又有“一百五”的別稱。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南北朝到唐朝以前民間出現寒食節掃墓祭祖,當時還沒有被官方所接受,被視為“野祭”。到了唐朝時,寒食節掃墓祭祖正式官方所接受,並編入《開元禮》,此書卷第八十七有:“(寒食)王公以下拜掃”。寒食節掃墓祭祖也就成為官方認同並倡導的吉禮之一。到後來寒食節正式演變成一種禮制,即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和祭先賢、百姓上墳等。唐朝以後,寒食節、上巳節、清明節這三節逐步合而為一,宋代又是這種演變的關鍵時期,其中上巳節就是在宋代消失的。到了明代只有清明節了。例如明代劉侗、於奕正同撰寫,周損編輯成書《帝京景物略》有這樣的記述:

“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

實際上,在現在的農村,寒食節之名,到現在仍然還存在,也就是清明節的前一天為寒食節。在很多農村,寒食節的存在,為人們所記往,並非因為寒食節的祭祖掃墓,恰恰相反,這些地方習俗,寒食節這一天是忌諱祭祖掃墓的。至於為什麼寒食節這天忌諱祭祖掃墓,現在人很難說明其中的原因,可能與古人在寒食這天不能“生火”有關吧,沒有“火”就無法煮熱熟食和焚香燒紙祭祀祖先。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在古代,清明節的習俗是古代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日的合併,而冬至後的105天,清明節的前一二天,這兩個節幾乎在一起,清明節既有二月清明,也有三月清明,同樣,寒食也有二月寒食和三月寒食,只有上巳都是在三月上旬上旬巳日。古代上巳並不固定,按照陰曆日曆的日子來過節日,到後來就固定在三月初三。

透過對農曆的研究你會發現,二月清明之後到穀雨節,三月清明之前到春分節,都是三月初三,甚至三月上旬的上巳日,都包括清明掃墓的期間。因此,我們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這種說法,還可以看到上巳、寒食、清明三個節的歷史影子,也就是古人的這種說法,就是為了儘量將這三個節日的民俗活動,放在同一時間段,即三月初三左右的時間內。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按照一些地方的農村風俗,清明掃墓(掛青)不一定就是清明節這天上墳,而是指節氣中的一段時間。比如,三月清明,到了春分節氣的十五天後半段就可掃墓了,而二月清明則在清明節氣的十五天內都可掃墓,只是農村習慣放在清明節氣的前半段。清明節那一天,在農村被稱為“正清明”,一些地方不僅寒食節忌諱掃墓,正清明這天也忌諱掃墓。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3、清明掃墓(掛青)日期的不同地方習俗

俗語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農村,清明掃墓(掛青)日期除了有“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的這種說法外,還有“前三後四”的說法。

所謂“前三後四”,實際上是對“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這句話的補充,也就是說,不管是三月清明,還是二月清明,在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都可以掃墓。也有些地方認為,清明節的前三天和後四天是清明節掃墓最佳的時間段。

還有一些農村,不管是三月清明,還是二月清明,有“往前趕”的掃墓習俗。也就是說都是在春分的後半段,清明節以前,必須要完成掃墓,其中不包括清明前一天的寒食節和清明節這兩天,過了清明節以後就不能掃墓了。

農村俗語“三月清明掛在前,二月清明掛在後”,“掛”是何習俗?

雖然清明節是我國民間普遍祭掃的節日,但是,也有一些地方沒有清明祭墓一說,而是安排在其他的節日裡。比如,有的地方是中元節上墳祭掃,有的地方是寒衣節祭掃,還有的地方則是在冬至節祭掃等。這充分體現了我國民間習俗的多樣性和地域性特點,這些地方習俗都應該尊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