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垂釣
  • 2022-04-23
簡介當他聽到在德宏芒市遮放鎮,竟然有人在養上海人熟悉的大閘蟹的時候,興趣一下子來了:“我一定要去看看

怎樣誘捕黑魚進地籠

43歲的傣族人孟顏回有個夢想:在中緬邊境的雲南山區裡養殖大閘蟹。為了這個夢想,他執拗地堅持了十多年,卻連連失敗。最慘的一年,8畝蟹塘裡放進去3萬元苗種,只收獲了6個瘦得可憐的小蟹。

3年前,老孟迎來了他的“貴人”:來自上海青浦的援滇幹部懷向軍和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馬旭洲。兩人給老孟帶去了上海的優質蟹苗、養殖技術,終於讓老孟的蟹塘“起死回生”。

不久前,記者來到位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芒市遮放鎮的大閘蟹養殖基地,見到了黑黝黝、笑呵呵的孟顏回。他下水一摸,就抓住了兩隻2兩多的、張牙舞爪的大閘蟹。

對於見慣了大閘蟹的上海人來說,在中緬邊境也能見到一汪“上海蟹”蟹塘,恍若穿越;更具“穿越感”的是,在這個季節,上海本地的大閘蟹一般才蛻第二次殼、大蟹也就1兩左右;而老孟的蟹,如今已經蛻第三次殼。

這就意味著,老孟的大閘蟹可以在7、8月盛夏時節上市,完全顛覆了上海人“秋風起、蟹腳癢”的固有印象。這裡,商機無限。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摸索養蟹一連血虧11年

遮放是一個位於芒市西南部的小鎮,和緬甸接壤,國境線長8公里多。遮放是魚米之鄉,進貢稻米歷史非常久遠,據史料記載,自元朝開始芒市及遮放土司就有稻米進貢官家,“遮放貢米”至今仍享有盛譽。

靠著遮放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傣族人孟顏回開了一家農家樂,生活還算過得去。不過,老孟是個敢追夢的人:“魚米之鄉,只有米、沒有魚怎麼行?我要搞水產養殖,讓魚米之鄉名副其實。”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衝著這個有些“中二”的理由,2007年,老孟一頭扎進了水產養殖業。他做了調查,整個遮放、整個芒市甚至整個德宏,養魚的不少,但沒有人系統養殖大閘蟹。“要做就做別人沒做過的,我要養大閘蟹!”

就這樣,老孟在完全沒聽說過“陽澄湖”等著名大閘蟹品牌、不知道全國大閘蟹種苗絕大部分出自上海的情況下,從雲南曲靖搞來了一批蟹苗,開始興沖沖地養蟹。

結果,一開始幾年,由於沒有技術、沒有經驗,老孟賠了個底朝天:

第一年,他沒有把蟹塘裡的閒雜魚撈乾淨,就把蟹苗放了進去。這樣的環境對蟹來說幾乎是地獄:“魚蟹混養”模式雖然成本低,但蟹是喜歡“一個人靜靜”的動物,是要蛻殼的,有魚在邊上游來游去,大閘蟹吃也吃不好、活動也活動不了,蛻個殼還要提心吊膽,肯定長不大。第一年,老孟慘敗。

第二年,老孟下了血本,在放蟹苗之前清乾淨了塘裡的各種魚。結果一次大暴雨之後,水位漫過出水口,由於出水口封閉措施沒做好,塘裡的大閘蟹一溜煙全遊走了。“第二天我到塘裡下了地籠,一個蟹也沒有了,隔壁老鄉告訴我,附近的小河裡怎麼全都是螃蟹啊!”第二年,老孟又慘敗。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第三年,老孟加固了出水口的封閉措施,結果閒雜魚的問題又捲土重來:蟹塘裡溜進了幾條橫衝直撞、牙尖嘴利的黑魚,把蟹塘掀了個底朝天。第三年,老孟繼續慘敗。

第四年,起初閒雜魚問題解決了、出水口封閉措施也解決了,沒想到老孟一個大意,忘了持續管理,沒注意在出水口放密網。一次給蟹塘加水的時候,黑魚又溜進塘裡、塘裡的蟹又逃走了。“那年,我花3萬元買了苗種,放在8畝蟹塘裡,最終只撈上來6個蟹。我有一個朋友來找我吃飯,我給他煮了2個蟹,他皺眉說我太小氣。我說,3萬元的蟹苗,你吃掉了三分之一,還說我小氣?”第四年,老孟還是慘敗。

之後幾年,老孟又陸續碰上了水源問題等各種問題,從2007年起,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一連養殖大閘蟹11年、失敗了11年。“還好有個農家樂撐著,不然家都要敗光了。那些年虧得老婆和我要鬧離婚,質問我:天天養蟹,蟹塘裡的蟹都跑了也不知道,有什麼前途?”

老孟告訴記者,即便如此,他還是決定堅持下去。“魚米之鄉養不成蟹,不可能啊!等到我養成功了,牌子打響了,我們這裡名氣就會更大,遊客就會更多,大家就會更富裕,我的農家樂也會跟著沾光。”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德宏的水全年能養蟹

老孟坎坷的大閘蟹養殖經歷,轉折點發生在2018年。

2018年1月,上海青浦的援滇幹部懷向軍來到德宏隴川縣,擔任隴川縣扶貧辦副主任。在這之前,懷向軍在青浦區農業農村委的畜牧水產部門工作,水產養殖是他的專長,連他的微信頭像也是一種標誌性的水產:羅氏沼蝦。

雖然掛職在隴川縣,但作為一個農業人、水產人,懷向軍對德宏其他縣市的農業專案、尤其是水產專案也非常上心。當他聽到在德宏芒市遮放鎮,竟然有人在養上海人熟悉的大閘蟹的時候,興趣一下子來了:“我一定要去看看!”

就此,懷向軍知曉了孟顏回養大閘蟹屢屢失敗的故事。“我們和上海海洋大學是有農業幫扶的相關協議的,針對大閘蟹養殖這件事,我立刻與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科學院專家取得了聯絡,商議後決定,在芒市開展特種水產養殖試驗示範。”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就這樣,在懷向軍的引薦下,2018年,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副教授馬旭洲來到了孟顏回的蟹塘邊。第一次去,馬旭洲瞄了一眼蟹塘,哭笑不得地問:“蟹塘水面上飄著的這些水葫蘆,是誰讓你養的?”

孟顏回老老實實地說,是另一個養水產的朋友教給他的。馬旭洲讓他趕緊把飄在水面上水葫蘆撈走,換上沉水植物輪葉黑藻——這樣才能給大閘蟹蛻殼提供舒適的“房間”。

另外,馬旭洲還把其他大閘蟹養殖技術傳授給了孟顏回:不能喂福壽螺,要喂蛋白含量、鈣質含量更高的特製餌料;德宏的氣溫、水溫特別適宜大閘蟹生長,只要合理控制放蟹苗的節奏,可以做到讓大閘蟹全年生長。“德宏的水溫,低溫不低、高溫不高,全年水溫不低於13℃、不高於30℃,理論上大閘蟹一年12個月都可以生長。而上海就不行:12月、1月、2月水溫太低,夏天水溫又過高,大閘蟹都不能生長。”

“錯季蟹”蘊藏巨大商機

在馬旭洲的調教之下,孟顏回的蟹塘去年中秋節時就產出了一批大閘蟹,比上海大閘蟹的上市時間要早。今年可以做到更早:今年5月12日,馬旭洲又送了一批蟹苗到遮放鎮,如果養殖過程中不出意外,這批蟹苗6月、7月都可以生長,盛夏時節就可上市,比上海早上市3個月左右。“這批蟹苗的品種是‘江海21’,是上海海洋大學從長江蟹中選育而來。將來,這種‘上海蟹’也能在中緬邊境形成規模產業。”馬旭洲告訴記者。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這種錯季上市的養殖模式,未來潛藏著巨大商機,我們也在做進一步探索,把上海的養殖技術、市場和芒市的自然環境相結合,把大閘蟹養殖產業做大做強。”懷向軍說。

如今,懷向軍等援滇幹部在芒市鎮鍋蓋石村及遮放鎮街道五隊建設有稻田養蟹試驗基地2個,面積143畝,大閘蟹養殖試驗示範取得突破,有效促進了水產養殖結構調整,為大規模推廣奠定基礎。

孟顏回說,今年他的大閘蟹畝產可達180斤到220斤之間,其中雄蟹平均每個4。8兩,雌蟹平均每個3兩以上,最大的蟹可養到7兩多。“感謝懷主任,感謝馬教授,把大閘蟹養殖技術帶到了邊疆,讓我圓了一個養蟹夢。這裡的蟹養成功了,遊客也會更多,大家對芒市的好山好水也有更直觀的瞭解,今後我也會把養殖技術分享給其他建檔立卡貧困戶,讓大家共享富裕生活!”

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聽聞此言,懷向軍笑著握住孟顏回的手,輕輕拍了拍:“不要叫我懷主任,叫我懷哥就行了,也沒什麼可謝的,這是我們應該做的工作,希望你的蟹越養越大、越養越肥,年年都有好收成!”

資料:上觀新聞

原標題:《傣族大叔在中緬邊境養大閘蟹,一連虧本十多年,所幸上海“貴人”來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