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蘇東坡一首冷門的題畫詩,最後7個字驚豔了千年

  • 由 十二讀書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20
簡介只是讓蘇軾沒有想到的是,“家在江南黃葉村”本是他所追求的“詩和遠方”,卻成為後世無數文人畫家心中的桃花源

扁舟一棹歸何處讀音

蘇東坡一首冷門的題畫詩,最後7個字驚豔了千年

文|丁十二

圖|網路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

“詩和遠方”從來不是現代人的專利,也不是現代人才有的追求。

現代人所追求的“詩和遠方”大多不過是在尋求一個可以逃避現實而又可以享樂的港灣。而古人所追求的,是靈魂的棲居地。

1088年,即宋哲宗元祐三年,這一年,蘇軾離開黃州已經四年了。此刻的他已是朝廷的翰林學士,身居高位,“人在玉堂深處”。

但他卻感覺自己離所追求的“詩和遠方”越來越遠了。他將這種現實落差與心中真意寫進一首詩裡,題在了一幅畫上。

《書李世南所畫秋景二首·其一》

宋·蘇軾

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蘇東坡一首冷門的題畫詩,最後7個字驚豔了千年

李世南,字唐臣,宋代著名畫家,擅畫山水、人物、花鳥草蟲。1088年,李世南任宣德郎,與蘇軾同在汴京。此詩便是詩人為其畫作“秋景平遠圖”所題之詩。

前兩句“野水參差落漲痕,疏林欹倒出霜根。”既是生動描繪出畫中所繪的深秋之景:野水參差露出漲痕,疏林歪倒露出霜根。蘇軾在《後赤壁賦》有“斷岸千尺,水落石出”之句乃是描寫冬景,畫中所畫之景為深秋,故雖不是水落石出,卻也是野水參差。

同時此二句也可看作現實的真實寫照,此時的蘇軾已經五十三歲,年過半百,已知天命,此時的他已沒有了當初“會挽雕弓如滿月”的豪情壯志。更重要的是多年來,他已經認識到王安石新法中的可取之處,因此當司馬光等人提出盡數廢除新法的時候,他又毫不遲疑站到了反對的一面。

既無法容忍新黨,又不能立足於舊黨。此時的蘇軾唯一能做的是遠離朝廷,回到心中的家,回到詩和遠方的家。

“扁舟一棹歸何處?家在江南黃葉村。”

家在何處?在那江南黃葉村。

蘇東坡一首冷門的題畫詩,最後7個字驚豔了千年

1084年離開黃州的蘇軾不僅結束了謫官生涯,路過江寧府(今南京)會見王安石,也讓兩人盡釋前嫌,重修於好。甚至一個月的數次交談之下,二人都產生了結鄰而居的意願。

但是陰差陽錯,蘇軾沒能在江寧府置辦田產,而是最終選在了常州宜興。

這便是蘇東坡詩中的“江南黃葉村”。

只是讓蘇軾沒有想到的是,“家在江南黃葉村”本是他所追求的“詩和遠方”,卻成為後世無數文人畫家心中的桃花源。

清代文人吳之振對此句尤為喜愛,不僅自號黃葉老人、黃葉村農,還將居住之所命名“黃葉村莊”。後來,在這裡,吳之振和好友呂留良、吳自牧編選出第一部宋代詩歌總集《宋詩鈔》。將蘇軾這首詩收錄其中。

李世南的畫中是否有“扁舟一棹”,我們不得而知,或許畫的遠處真有一棹扁舟,引著思緒向遠方,也或者“扁舟一棹”本就是詩人想象出來的。但毫無疑問,回到“江南黃葉村”的“家”是蘇軾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但讓人嘆惜的是,剛剛安家就因重新起用而離開常州,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蘇軾才回到這個詩和遠方的家,此前竟不曾片刻停留。

蘇東坡一首冷門的題畫詩,最後7個字驚豔了千年

每天共話詩詞,關注十二讀書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