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袁牧:我從包公家鄉來

  • 由 趣觀天下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17
簡介只要有空,總喜歡帶著家人到包公園裡轉上一圈,或憑弔包孝肅公祠,或佇立廉泉井邊,或登上清風閣,或在包河裡採一根斷之無絲的紅花藕,便覺包公就活在眼前,便覺眉宇間多了一股正氣和膽氣,便覺步履間增添了滿滿的精氣神

寄是什麼字

袁牧:我從包公家鄉來

(袁牧,安徽省作家協會會員,曾在《人民日報》《詩刊》《十月》等多家報刊發表作品。 )

去年11月30日,我有幸參加“走進包公故里,追尋紅色印記”散文名家採風活動,並於當日下午,隨採風團來到了位於肥東縣包公鎮東部山區的包公文化園。

踏進包公出生地和包氏宗祠古遺蹟的那一刻,我被眼前恢弘的建築和正在打造的包公廉政文化主題特色小鎮所震撼。欣喜之餘,我感嘆道:“世界包公,故里肥東”這塊文化品牌,早就該亮起來、紅起來、火起來。

思緒不禁飄向遙遠的過去……

很小的時候,就聽長輩們說過有關包公的故事。兒時記憶裡印象最深的一個故事是:有一次,有兩個婦人為一個小孩而鬧上公堂,包公判令兩人一人拉小孩的一隻手,誰拉贏了小孩就是誰的。經過一番拉扯之後,一位婦女含著淚先放了手。於是,包公把小孩交給了她說:“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孩子受苦呢?”從那以後,我對包公充滿了崇拜之情,幼小的心靈裡一直視他為保護蒼生、善於破案的大英雄。

後來,我在鄉間簡陋的舞臺邊,時常看到《包青天》《鍘包勉》《鍘美案》《打龍袍》《秦香蓮》等有關包公的廬劇曲目,當黑臉的包公亮相時,總會引起臺下潮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我能體會到,那是老百姓對這位不畏強權、執法如山的清官最高的褒獎。

2011年,我調動到合肥工作,家就在離包公園不遠的地方。只要有空,總喜歡帶著家人到包公園裡轉上一圈,或憑弔包孝肅公祠,或佇立廉泉井邊,或登上清風閣,或在包河裡採一根斷之無絲的紅花藕,便覺包公就活在眼前,便覺眉宇間多了一股正氣和膽氣,便覺步履間增添了滿滿的精氣神。

這麼多年來,包公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伸張正義的崇高品質,像包河裡開不敗的蓮花,始終搖曳在我的精神家園;其清正、清廉、清明的為官之道,一直激勵著我堂堂正正做人、乾乾淨淨修身、踏踏實實行事。

想起包公,就想起包公故里,想起“包大人”的家到底長啥樣?今天帶著這樣的好奇和疑問,總算有緣一睹尊容。時令雖然已進入小雪,但眼前的包公文化園依然是熱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據現場施工人員介紹,目前建築單體已經建設完成,正在進行布展,不久將正式開門迎客。

我們一行乘興登上五層高的孝肅閣,遠眺面積達18平方公里的主園區,俯瞰近處的包公書院和宋代民居等片區,無一處不彰顯著包公故里的大氣磅礴,無一處不展示出休明盛世的精彩華章。

走出古色古香的廳堂,來到了儲存完好的花園井。導遊介紹說,花園井是千年老井,井深13米,上部5米重修了,下部8米青磚依然保持著宋朝的風格,相傳包公就是喝這口井的水長大的。傳說此井水,清官、好人喝了無事,而贓官、不肖子孫喝了都會頭痛、鬧肚子。

在“包大人”的故居,我們不僅接受了深刻的廉政文化教育,還意外品嚐到了獨具特色的“包公家宴”。那一桌菜看似簡樸,但每道菜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蘊含著包公的歷史和文化,在咀嚼中不知不覺愛上了腳下這片紅色的土地。

結束採風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肥東縣作為包公的出生地,一直不遺餘力地弘揚包公文化,傳承包公精神,建設包公文化品牌,並從包公文化中汲取奮進的力量,助推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何嘗不是一種初心,何嘗不是一種精神!

包公是肥東的,也是中國的。在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尤其需要弘揚包公忠孝、廉政和公平正義的思想文化。未來包公文化園將建成全國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讓包公出生地這個“源頭”,成為合肥包公文化的又一個對外視窗,讓包公的道德風範,世世代代傳承下去!

【來源:大皖新聞客戶端】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