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 由 泉南文化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17
簡介註釋:①陳水德、溫太平:《東海文化之光》,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②葉國慶:《平閩十八洞研究》,泉州學研究所編:《平閩十八洞及其研究》,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頁。③李亦園:《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李亦園自選集》,上海教育出

纏簪花怎麼做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原創:李玉昆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蟳埔女的服飾獨特,別具一格。她們身穿褐色的衣服,下穿黑布褲,頭髮盤到腦後,綰成一個圓髻,用鮮花串成花環,俗稱“簪花圍”,簪戴在綰髻四周,中間插一根象牙筷子。

她們

挑著海鮮到泉州沿街叫賣。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蟳埔女的這種服飾,有研究者認為是宋楊八姐服飾的遺風。他們說:

除蟳埔女之外,東海婦女另還普遍流傳有一種奇異服飾的生活習俗。據傳這種習俗與宋代楊文廣、楊八姐有關。當年楊家將來閩平十八洞,即包括在東海地界內的白鹿洞和蝴蝶洞。因當時楊八姐所穿戴的服飾奇異,東海婦女便紛紛效仿之。其服飾的主要特點是,寬袖長衫,斜領長襟,腳上纏足,穿有帶的“公雞鞋”。

關於楊文廣平閩十八洞之事,廈門大學歷史系葉國慶教授《平閩十八洞研究》有精闢的論述。認為“平閩十八洞”是借宋名將楊文廣之名,其實是演唐初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平峒蠻、闢草萊之事蹟。他說:

按史無楊文廣平閩事,然開闢閩疆,則確有其人。《漳州府志》載唐總章間,陳政、陳元光父子暨部將李伯瑤、馬仁等五十八姓入閩,驅峒蠻、闢草萊;元光與蠻酋藍奉高戰於嶽山,為奉高手刃而卒。《平閩十八洞》文广部下亦有李伯苗、馬殷其人,閩王之名亦為藍鳳高,是則《十八洞》一書,乃演唐陳元光平閩之事無疑。

李亦園教授根據《平閩十八洞》書中的敘述,列出南閩王轄管下各城池與洞府名稱、洞主及其位置。其中泉州地區的有壽仙洞:洞主水偃,地在泉州府南安縣外沙。鐵松洞:洞主林清,地在安溪縣。

根本沒有泉州的白鹿洞和蝴蝶洞。蝴蝶洞,洞主鬼月姑,地在鎮海岐尾海灘。

楊文廣沒有來閩平蠻,看來說蟳埔女服飾受楊八姐服飾的影響是沒有什麼根據的。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還有研究者認為,蟳埔姨的簪花圍是宋元時代遺留下來的阿拉伯人的風俗。

蟳埔女的簪花圍是否為阿拉伯人的風俗?首先我們看看有關阿拉伯人服飾民俗的記載。元朝汪大淵、明朝鞏珍、費信都曾到過阿拉伯國家,見過阿拉伯人的服飾,在他們的著作中都有記載:

汪大淵《島夷志略》“波斯離”條,“男女長身,編髮”;“麻呵斯離”條,“男女編髮”;“麻那裡”條,“男女辮髮以帶捎,臂用金鈿”;“班達裡”條,“男女丫鬟,系巫侖布”;“天堂”條,“男女

辮髮

,穿細布長衫,系細布捎”等。

鞏珍《西洋番國志》“天方國”條,“男子纏頭,長方淺鞋,婦女蓋頭,卒不能見其面”;“阿丹國”條,“王與國人皆奉回回教門,說阿剌必語。婦人

亦服

長衣,肩頂佩珍珠寶石瓔珞,如中國所飾觀音狀。耳帶金廂寶環四對,臂纏金寶釧鐲,足指亦帶環。又用絲嵌

手巾

蓋頭,只露其面。”

費信《星槎勝覽》“忽魯謨斯國”條,“女子編髮四垂,黃繚(一作漆)其項,穿長衫,出則布縵兜頭,面用紅青紗一方蔽之,兩耳輪用掛珞,金錢數枚”;“阿丹”條,“男女

拳發

,穿長衫,女若出,則用青紗蔽面,布幔兜頭,不露形貌,兩耳垂金錢數十枚,項掛瓔珞”;“天方”條,“婦女編髮盤頭”等。

他們所見阿拉伯婦女的服飾是“穿長衫”,頭“辮髮”、“編髮”、“編髮四垂”、“編髮盤頭”、“

拳發

”、“丫髻”,並沒有簪花的記載。頭上“蓋頭卒不能見其面”、“用絲嵌手巾蓋頭,只露其面”、“用青紗蔽面,布幔兜頭,不露形貌”。阿拉伯的婦女注重耳飾、項飾與臂飾,如“臂用金鈿”、“肩頂佩珍珠寶石瓔珞,如中國所飾觀音狀。耳帶金廂寶環四對,臂纏金寶釧鐲,足指亦帶環”“兩耳輪月用掛珞金錢數枚”等。

宋元時期居住在中國的阿拉伯婦女的服飾,宋人莊綽《雞肋編》載:“廣州波斯婦,繞耳皆穿穴帶環,有二十餘枚者”。

元時回回人,喜穿斗篷、纏頭或蓋頭,婦女用頭袖作蓋頭布,喜用珠翠裝飾,與中世紀阿拉伯人裝飾無異。

也不見有簪花圍的記載。說蟳埔女簪花圍是宋元時期阿拉伯人遺留下來的風俗也是難以令人信服。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其實,以鮮花簪首作為一種民俗事象,早在漢代已經出現。四川成都楊子山西漢墓出土的女俑,就在髮髻正中插一朵碩大的菊花,菊花兩旁還依附數朵小花。

漢代以後,簪花之俗在婦女中歷久不衰,所簪之花大多為時令鮮花。

如茱萸:梁簡文帝《茱萸女》詩:“茱萸生狹斜,結子夏御花。遇逢纖手摘,濫得映鉛華。雜與鬟簪插,偶逐鬢鈿斜”。

薔薇:(梁)劉緩《看美人摘薔薇》詩:“釵邊爛熳插,無處不相宜。”

梅花:(梁)鮑泉《詠梅花》詩:“可憐階下梅,飄蕩逐風回。度簾拂羅幌,縈窗落梳臺。乍隨纖手去,還因插鬟來。”

石榴:梁簡文帝《和人渡水》詩:“婉婉新上頭,湔裾出樂遊。帶前結香草,鬟邊插石榴。”

杏花:(唐)朱揆《釵小志》:“阮元姬插鬢用杏花。”

棠梨:(唐)元稹《村花晩》詩:“三春已暮桃李傷,棠梨花白蔓菁黃。村中女兒爭摘將,插刺頭鬢相誇張。”

玫瑰:(五代)李建勲《春詞》:“折得玫瑰花一染,憑君簪向鳳凰釵。”

茉莉:《燼宮遺錄》:“後喜簪茉莉,坤寧有六十餘株,花極繁。毎晨摘花簇成球,綴於鬟髻。”

一般情況,春天多簪牡丹、芍藥;夏天多簪石榴花、茉莉花;秋天多簪菊花、秋葵等。也有簪宮花的,宮花是用羅、絹、通草等原料製成的。節令不同,所簪花也不同:

上元夜,“婦人皆戴珠翠、鬧娥、玉梅、雪柳。”

“鬧娥”,剪綵做成花或蛺蝶、蟲的形狀。“玉梅”,以白絹做成的梅花。“雪柳”,以絹花裝簇的花枝。

端午節,“茉莉盛開,城內外撲戴朶花者,不下數百人。”

立秋,“都城內外,侵晨滿街叫賣楸葉,婦人、女子及兒童輩爭買之,剪如花樣,插於鬢邊,以應時序。⑪

重陽節,“都人是日飲新酒,訊萸簪菊。”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除了婦女簪花,唐朝已有男子簪花的現象,到了宋朝已日益普遍,而且還成為某些典禮的儀節。

《宋史·輿服志》載:“中興,郊祀,明堂禮畢迴鑾,臣僚及扈從並簪花,恭謝日亦如之。”可見當時參加重要典禮的百官及隨侍人員都要簪花。

在民間婚儀中,按照宋朝婚俗,新郎可以“戴花一兩枝,勝一兩枚。”勝即花勝,古代的一種首飾。

宋朝朝廷宴會,“嘗以春秋之季仲及聖節、郊祀、籍田禮畢,巡幸還所至設宴,惟從官預,謂之曲宴。”皇帝要給群臣賜花,由中使為之插戴。朋友之間的便宴也可以簪花。如果遇到國家大災之年、瘟疫、忌辰等,則不可以簪花。⑫

簪花除了有審美之外,還有避邪的象徵意義。“茉莉花能驅鬼,戴上菊花能長壽”等。⑬

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在泉州高甲戲《桃花搭渡》的唱詞中有“四月圍花圍,一頭簪兩頭重。”泉州地區的惠安洛陽、南安豐州、晉江河市、雙陽,很多婦女至今還保持“簪花圍”的風俗。⑭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關於蟳埔女的服飾,李亦園教授有精闢的論述,他用人類學族群關係來解讀。他說:

我這裡所說的結構關係是指族群之間的結構關係。族群關係常因文化特質的強調而形成所謂結構對比,在惠安人族群的結構對比意義上,表現在惠東人與崇武人構成對比,他們各自擁有各自的傳統,他們彼此之間不只合作也同時相對立,崇武人多少看不起惠東人,惠東人多少要和崇武人有分別,這種對立的關係,可能就是導致惠東人保持原有特色的原因。這一點是我從早期經驗得來的。住在泉州城裡,早上一定會遇到從晉江一帶賣牡蠣進城來的人,我們以閩南語稱她是“蟳埔姨”的漁村女。這些“蟳埔姨”大都有特殊的服飾,戴有大笠子,頗有惠東女的特色,她們如果不穿著奇怪的話,我們就以為她是冒充的,他的牡蠣就不好,一定是要穿著那種形式的衣服的人來,我們才會以為她是與我們不同的另外一種人,她的牡蠣才是好的。這種族群識別的觀念,是族群關係結構最明顯的表現。換而言之,這是一種藉服飾的差異,以分別不同群體的做法,不同的服飾用以族群交易關係上是一種判別的“商標”,在族群互動上是一種辨別,在族內則是一種認同。⑮

總之,蟳埔女的服飾具有族群的特徵,在交易關係上是一種判別的“商標”,在族內則是一種認同。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註釋:

①陳水德、溫太平:《東海文化之光》,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

②葉國慶:《平閩十八洞研究》,泉州學研究所編:《平閩十八洞及其研究》,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頁。

③李亦園:《平閩十八洞的民族學研究》,《李亦園自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④陳泗東、莊炳章主編:《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叢書—一泉州》,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0。⑤李保民點校,莊綽著:《雞肋編》卷中,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頁。

⑥邱樹森:《中國回族史》上冊,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

⑦沈仲常:《成都楊子山的西漢墓葬》,《考古》1955年第三期。

⑧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重慶出版社1995年。

⑨周密:《武林舊事》捲上,《元夕》。

⑩《西湖老人繁勝錄》《端午節》。

⑪吳自牧:《夢粱錄》卷,《七月》。

⑫張慶:《宋代的簪花習俗》,《文史知識》1992年第5期。

⑬蔡鐵民:《惠東婦女頭飾辨析》,《惠安民俗》廈門大學出版社1997年。

⑭同④

⑮李亦園:《兩岸惠東人的比較研究:理論架構與探討方向》,《惠東人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

海絲之花:蟳埔女的簪花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