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 由 談喵膩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02
簡介不懂生死的孩子,不願服輸的老人,爺孫情躍然於電影,卻一刀劃開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有關於爺爺的或喜或悲、或溫馨或殘忍的秘密

過昭關什麼意思

《過昭關》在中國電影金雞獎獲得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提名,導演霍猛獲得最佳導演提名。這部片子總共投資40萬,繼上一部《我的“狐朋狗友”》票房慘敗後,霍猛導演資金難以運轉,差點放棄了電影。然而在見證了小劇組低成本拍攝後,他重新定位了自己,拍攝出了

平淡溫馨,又深刻殘忍的《過昭關》

是夏,蟬鳴,熱浪。紅磚青瓦,爺爺扛著梯子出場了,不為別的,只為修好松瓦的屋頂。他拿著長杆卻搗不動,那幾塊瓦彷彿就是要和他作對。他咒罵一聲,親自上屋頂修。後來屋頂還是漏了雨,彷彿他心裡的什麼也裂開了一樣,

年邁的老人決定 “過邵關”,帶著寧寧,穿越千里去探望病重的老友

電影藉助孩子的口說生與死的意義,但死亡對於爺爺來說早已是不必言說的結局。

貧困的農村,質樸的人性,緩慢的生活。一輛電動三輪車,承載了生與死的意義,這將是他最後一次遠行。

不懂生死的孩子,不願服輸的老人,爺孫情躍然於電影,卻

一刀劃開我們每個人心中那個有關於爺爺的或喜或悲、或溫馨或殘忍的秘密。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一、具有中國特色的爺孫情,是父權社會下隱晦而酸澀的愛

爺孫輩的隔閡,總像一堵透明的牆

寧寧剛來村子的時候,他是很不樂意的。古老的村子,乾枯的老人,髒兮兮的毛巾,還有令人懼怕的啞巴爺。

“同學們都去大城市玩了,就我在這裡沒有意思。”

在城市生活的孩子,由於長久地接觸新思想、新事物,就會如同吸了思想毒品一樣渴求更多的新鮮事物。突然放回鄉村,就如同魚兒迴歸了自然。

沒有新鮮的食物,沒有好玩的玩具,只有成排的樹,連綿的山,一條黑暗的路,一首綿延的歌。

可自然也會帶來不一樣的新奇,爺爺總是有他自己的方法能哄好他。一隻小小的風車,便能使口渴的寧寧開心奔跑;一條小小的魚,就能讓寧寧歡喜驚呼。爺爺帶著寧寧穿越萬里,一路上將有些脾氣的寧寧照顧得細緻入微。

寧寧跟著爺爺一路過關,見證了人生中的各種各樣的昭關,他終於從完全不懂生死意義,到懵懵懂懂地回答爺爺“你做鬼了我也不怕”。面對父親將自己帶走的時候,他更是童言無忌地問道:“爺爺死了怎麼辦?”

所以離別時,他討厭跟爺爺說再見,

因為他敏感地察覺到:可能再也見不到爺爺了。

但他又清楚這一點,於是身體探出視窗大喊“爺爺再見”。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可寧寧的懵懂就是到此為止的,

濃厚的爺孫情,卻架不住心理和物理的距離

。爺爺講伍子胥的故事,他問:你為什麼喜歡這個故事呢;爺爺講啞巴叔的故事,他站起身來,注意力卻在瓶子裡的魚;爺爺講打兒子的故事,他義正言辭地說打人要道歉。

造成爺孫隔閡的,正是這重巒的山,一條永遠走不完的路,和一輛再也回不來的麵包車。

從這裡到三門峽,開車幾個小時就到了,可人們就是不願意花費這“寶貴”的幾個小時去陪伴老人。可當寧寧終於喜歡上爺爺,父親一句“他年齡這麼大了還照顧你”徹底堵住了他的喉嚨。

這種隔閡,說不清,道不明,像是觸手就能消除,但又朦朧地隔著一層看不見的布,永遠蒙在二人心頭。

父子輩的關係,像是一座永遠跨不過的大山

爺爺曾狠狠地打過年幼的兒子,因為封建思想的教導,“子不教,不成器”。

可他哄著寧寧的時候,滿臉都是寵愛,滿心都是溫柔。

他從不拗著寧寧,寧寧要什麼就想辦法給什麼,像是應了那句“隔代親”的古老名言。

寧寧純潔善良,正是爺爺的另一個自己。

兒子長期在外,做事都是急匆匆的,而爺爺卻抱著人生慢走的信條,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行進。兒子總會抱怨爺爺,數落爺爺,覺得年邁的爺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帶著自己的兒子瞎轉。

這正是中國當今家庭的寫照,無數在外打工的家庭無法理解老人的需求,也沒時間關心年幼的孩子。

在這種情況下,老人只能將那份深沉的愛放在隔代的幼童上,以寄託自己無法宣洩的愛,卻導致和親生的兒子更加無話可說。他們的隔閡有多深?兒子瘋狂數落他帶著寧寧亂跑,帶著寧寧騎著電動車遠去的時候,爺爺定定地站在原地,

就像個局外人,是這個家庭的拖累者

直到已經步入人生歸途的他,在路上和一個與子女分居的養蜂人的交談中,才知道自己對兒子的教導方式過於嚴厲。後來他坐在兒子車上,為自己打過他而覺得後悔。兒子淡淡地說——

“唉,這時候說它幹啥呢。”

之後二人陷入了長久的沉默和尷尬,或許是兒子覺得心酸,或許是父親覺得愧疚,也或許是二人心照不宣地原諒了彼此,

他們的臉上都不由自主地露出了複雜的情緒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中國傳統文化薰陶下,孩子輩的總會覺得自己長大了,覺得老人過了年齡,不再是曾經頂天立地的那個父親,因此自己什麼都是對的,

就連訓斥他的方式都和當年他訓斥自己時一模一樣

,彷彿是在報復一般。

因為工作壓力,兒子封閉了自己,再也不去在意老人的感情,總會在不經意間傷害到老人的心。然而作為父親的感情,隱晦又內斂,就像《那山那人那狗》一樣隱秘又濃厚的愛,卻導致他們的關係就像無論如何都攀登不過去的高山,

你進我退,你退我退,山峰越來越高,直到高不可及,就連後悔都變得缺乏論據。

二、生與死的探討。人來人往,你我皆是蓬蒿。

我在本片中,將爺爺帶著寧寧共走過的分為了八關,車壞-釣魚-守車-捐助-留宿-被截-啞老爺去世-好友去世。每一關都出現了“死”這個定義。而在對“死”的探討中,《過昭關》的含義逐漸豐滿,

從救關到闖關,從救人到救己,從夏走到冬,從生談到死。

寧寧的存在使“生”的含義更具體

寧寧的牙掉時,爺爺非要去找,並將牙塞到了瓦下,寓意著新長出的整整齊齊。可爺爺自己掉牙的時候,他卻自嘲一笑,將牙扔在地上,暗示自己已步入終途。

寧寧站在一個孩童的角度,不斷地領悟死亡的奧秘。他從怕鬼到不怕爺爺的鬼魂,從要爺爺定住讓爺爺也不會死到害怕爺爺終將離世,

他的成長向我們剖析成長的殘酷:見證周圍的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

而在其他地方也有用孩童與老人側面呼應的描寫。啞老爺死的前一天,寧寧當了哥哥。“陽間添個人,陰間死個鬼。”這種鄉間迷信的暗示讓鄉村電影平添著神秘和浪漫,透過旁人的聊天更令主角的命運被暗示和定義——大家都心照不宣地覺得,

爺爺要離開他們了

而從老人在舊照片中畫上了預示死亡的圓圈後,也

唯有寧寧能帶給他生的意義

,讓他充滿活力,堅持過關。可影片結尾呢?漫天飛舞的冬雪,他一個人孤零零地高唱《過昭關》。失去了活力的存在,就像冬日裡沒有了光,四周是死一般的寂靜,只有一首“我好比哀哀長空雁”迴盪在寂靜中,徒添悲涼——

他的身邊,只剩下他一個人了。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二唱《過昭關》,鄉村現實主義的浪漫情懷

《過昭關》源於伍子胥靠一路上的各種好心人幫忙艱險過關的民間傳說。爺爺年輕時的境遇就和伍子胥一樣,他無數次衝破了生死大關,好友幫他渡過了文革最困難的時期,他這一輩子都在和死神作鬥爭。可如今,他成為了別人路上的東皋公,救贖了無數個伍子胥。而當他自己要闖過人生最後一個關卡“老死”的時候,他周圍的人卻一一比他先去,只剩他獨自面對眼前的昭關。

第一次唱《過昭關》時,是一個美麗的月夜,

作為上路後的開篇曲,他在為自己打氣

。人生過了那麼多坎兒,這一次他也一定能過昭關見好友。

這是一種上路的儀式感

,月色美得一塌糊塗,如銀光播撒在大地,蛐蛐不停地叫。這是夏日活力的象徵,預示他這一路必將順心如意。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你已77歲,不比年輕時;這一路將近千里,山高路遠,切記注意安全!”上路前,啞老爺如此告誡他,可他何嘗不知道自己“不比年輕時”。屋頂密密麻麻漏著雨,他卻連區區幾塊瓦都蓋不好了,可他還倔強地跟寧寧說:“我自己能修,我儘量我自己修。”

就是這樣倔強的他,即便得知自己唯一的好友韓玉堂的去世後,依舊對著長空不服輸地唱起了第二次《過昭關》,

像控訴,又像是接受

導演霍猛將爺爺的路途前後作了非常精妙的前後呼應,透過伍子胥這一傳說增添影片的浪漫情懷,這是從鄉村現實主義中自然流露出的別樣浪漫。除了民間迷信的渲染,傳說的表現,更有來自人物本身的天性質樸,善良純真的爺孫二人一路救人,這本身就是浪漫主義的一種形式。而兩次吟唱《過昭關》的環境、心性、境遇又完全相反,更是昇華了影片主旨,強調了一生一死的深層含義。

路見不平出手相助的英雄情懷,救贖了別人卻救贖不了自己的人生悲哀

“慢”是爺爺的人生信條,與年輕人的急急匆匆不同,爺爺總會慢慢地走在大路上,體會人生百態,用他一生的感悟開導別人,

他開導創業失敗的年輕人,釣魚是要慢慢釣的,魚自然會上鉤。人生本就是有賺有賠,可生命比任何事物都更加寶貴,如果一點小事想不開去自殺,就會像爺爺的大哥一樣導致了一整個家庭的碎裂。

他幫助從不相信別人的司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他,即使時代在變遷,人越來越不容易相信他人,路上也是能遇到好心人的,真善美自在人心。

他碰到遭遇車禍的家庭,將錢毫不猶豫地送給了家庭,甚至寧寧都被打動,將泡泡糖給了那個垂頭喪氣的孩子。“咱活人不能跟死人較勁”,一句隨意的感慨卻觸動了懷疑他人騙錢的司機的內心。

他遇到同是天涯淪落人,談起傳統育兒,談到人這輩子,二人竟不由自主地發出嘆息,他為孤獨的養蜂人送去了理解和關懷。

可是當他得知啞老爺死後,如同無力掙扎一般,兒子商量將啞老爺的電話移給他,這是死人用過的不吉利。後來這電話又通知他韓玉堂的去世,

電話像一個不祥之兆,如同定時炸彈一般瘋狂暗示爺爺的福壽將至。

這一次,救贖了他人的人,卻救贖不了自己了。他曾是英雄,用一輩子的愛與感悟幫助了無數的人過昭關,可回過頭來,只有自己孤零零地過昭關。

這是英雄的宿命,是偉大,更是命中註定的悲劇。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三、現實啟示:農村制度下的不和諧,留守老人的孤獨正在逐漸放大

像爺爺這樣不服輸地進城尋好友的老人算個特例,事實上,留守老人都被安排得本本分分,老老實實地一年四季地待在屋子裡,就連死時身邊都沒有人守著。

一個電話判斷生死,意識到之後,老人的屍體已經放置了半天。

他曾是一個家庭的創造者,沒有他就沒有寧寧的父親,沒有父親就沒有寧寧。他老時本該三世同堂,子孫在膝下盡孝,可是兒子從不理解他的心情,只知道他就應該本分在家帶孩子。寧寧當哥哥的時候,本該同喜共賀,可兒子偏偏在派出所裡大聲指責他,

彷彿那種喜悅不該屬於他

然而老人只有老人才互相理解。那位養蜂人,只能靠電子裝置才能說話,卻來到半山腰放蜂,就因為在家裡連說話的人都沒有,

甚至害怕就這樣死在城裡無人而知

爺爺去探望老友,卻連相貌都不得而知,只能靠名字來互相辨識。千言萬語,唯有一句“你吃飯沒有”,彷彿他們那個時代,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千里迢迢,他穿山過水,只為和老友說一句“你身體怎麼樣”。

時代在劇烈變遷,過往終會煙消雲散,往日陳舊的思想觀念,如今會被人遺忘拋棄。留守老人獨守空巢,無人照顧,也沒人能懂他們的孤獨。

科技在進步,可那條鄉村的路實在太長太長,連汽車都走不動;社會有壓力,可那段時間實在太過寶貴,連一次陪伴都遠不及其珍貴。

《過昭關》:我這輩子過了無數次昭關,唯有這關我怕過不去

當我們身處社會的時候,是否也會被功利燻心,忘記了如何去愛身邊的人了呢?堅持一天一次的電話,還有在好好應答嗎?保持定期一次的陪伴,是否會被取代成銀行卡的定期匯款呢?

我們用了半生的時間,都對著陌生人歡笑,能否把這幾分笑意,留給始終愛你的親人呢?

生死不過一瞬,年邁的老人驕傲地挺起脊背,

他們曾是支撐我國的中流砥柱,曾是一個時代的英雄

。可如今,又有多少人願意“慢下來”,好好體會老人的心情,多多陪伴孤獨的靈魂?一部鄉村現實電影,從根本上立足老人的生死悲哀,而那浪漫的成分,現實中果真存在嗎?亦或是,

這正是人們希望又不希望看到的人生哲理呢?

死亡,有的時候就是一個瞬間。反應過來的時候,無盡的後悔湧上心頭,往日的歲月浮上心頭。那些做對了的,做錯了的,會如同潮水一般抑制住你的哭腔。你會恐懼,死神就在你的身邊,時刻一言不合地奪走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

一個老年人如果能有廣泛的興趣,學會關心他人,使自己的生活匯入到整個世界的生活中去,他就會像一滴水歸入大海,慢慢地忘記了自己的存在,最終,也不會再有對死的恐懼。——羅 素

所以老人坐在冬日的雪夜裡,一遍遍詠唱著對生命的不服。

此時此刻的他,其實不再恐懼。

這首悲歌,謹獻給活著。

我是談喵膩,一個熱愛影視的00後大學生,希望能同你一起成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