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太極粒子波”已被九大科學實踐所證實

  • 由 娛樂背後故事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24
簡介甘永超的工作也是以此為基礎,最後揭示出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結構單元“太極粒子波”,已經被寫進大學教科書中,並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上報告、推廣),亦即“第三種波粒二象性”

電子是波還是粒子?怎麼證明?

世界的本原(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結構單元)是一個亙古不變、極具魅力的千年世界性難題,曾引起無數人的神思遐想,不少先哲和聖賢也在這裡留下了他們閃光的身影……

一、世界本原與物質結構基本單元概述

古希臘先哲泰勒斯(Θαλῆς Thales,前624-前547,米利都派創始人)認為:水是萬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Ἡράκλειτος Heraclitus,前540-前480,愛非斯派創始人)提出:火是萬物的本原;德謨克利特(Δημόκριτος Democritus,前460-前370)則強調:世界萬物都是由不可分割的顆粒(原子)和虛空所組成。古代中國“人更三聖,世歷三古”的《周易》——上古的伏羲(華夏人文始祖、三皇之一)創八卦,中古的文王(前1152-前1056)演《周易》,下古的孔丘(前551-前479)作《易傳》,都是為了探求世界的本原與奧秘。商代遺老箕子(商紂王的叔父)給周武王(?-前1043)講述“金、木、水、火、土”五行學說;“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管仲(前723-前645)則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老子(前571-前471)、莊子(前369-前286)、宋鈃(前370年-前291)、尹文(前360-前280)、荀子(前313-前238)、王充(27-97)、柳宗元(773-819)、劉禹錫(772-842)、張載(1020-1077)、王夫之(1619-1692)等人關於“世界本原”的諸多學說(太極說、陰陽說、五行說、原子說、元氣說等)無一不名垂青史、萬古流芳!

然而,由於古時候生產力低下,人們多為衣食而奔波,那些玄乎的學說並不為大眾所關注。直到最近二、三百年間,一些古老的學說才開始為人們所關注,例如原子論就為法國科學家伽桑狄(Pierre Gassendi,1592-1655)、俄羅斯科學家羅蒙諾索夫(Lomonosov,1711-1765)所復活。近代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分子論則分別由英國科學家道爾頓(John Dalton,1766-1844)、義大利科學家阿伏伽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1856)提出。到了近代,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蓋爾曼(Murray Gell-Mann,1929-2019)於1964年提出了物質結構的夸克理論: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而質子和中子則分別由3個夸克組成。大約30年以後,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威騰(Edward Witten,1951- )又統一了爭論不休的五種超弦理論和11維超引力理論,提出了所謂的超弦/M理論:這個世界哪裡有什麼電子、光子、質子、中子啊,只不過是一些按特定模式振動著的弦——每一種振動模式都對應著一種粒子,特定弦的振動頻率決定了粒子的能量和質量,一根弦的不同振動模式可以形成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基本粒子。

儘管夸克理論、超弦/M理論早已風靡世界,但仍然存在著一些遺憾令人扼腕,例如,根本找不到“單個、自由夸克”讓我們情何以堪!而高大上的超弦/M理論只是數學上的優美,一旦回到物理世界卻令人難以琢磨。所以,人類對未知的探求並沒有止步,而是披荊斬棘、奮勇向前。在威騰的超弦/M理論之後,中國學者甘永超(1962- )基於“經典電磁場按光子分解”而揭示了“經典(電磁)場(波)在結構上的粒子性”(這一工作受到了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文小剛的支援,他400多頁的專著《量子多體理論——從聲子的起源到光子和電子的起源》,第三章第三節第四個專題就是“波也是粒子”,而且全書都企圖以此為基礎來揭示光子和電子的起源。甘永超的工作也是以此為基礎,最後揭示出物質世界的最基本結構單元“太極粒子波”,已經被寫進大學教科書中,並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上報告、推廣),亦即“第三種波粒二象性”;而後又把愛因斯坦揭示的“第一種波粒二象性”、德布羅意揭示的“第二種波粒二象性”與甘永超-文小剛所揭示的“第三種波粒二象性”完美而又和諧地統一起來,揭示了微觀客體的“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基於“π型三重波粒二象性”,我們又可以預言物質世界的基本結構單元“太極粒子波”的存在。如此,《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就演繹成了:

分子物理學

原子物理學

原子核物理學

粒子物理學

太極粒子波物理學

……

目前,物質世界的基本結構單元“太極粒子波”理論已經得到了三種不同型別的科學實踐先後九次驗證。可以說,“太極粒子波”作為一個“科學假說”已經轉化成為了一個“科學理論”。

參考文獻:

[1] 文小剛 著,胡濱 譯。 量子多體理論-從聲子的起源到光子和電子的起源[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69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