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 由 果殼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18
簡介Probiotic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ameliorates high-fructose-induc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hyperinsulinemia rat

屁有幾種顏色

屏住呼吸,收起小腹,夾緊臀部……

這一連串簡單動作可能你每天都在做,但要掌握好這套動作分寸,卻意義非凡。它可以讓你繼續當好辦公室、教室裡的小透明,也可以力挽你於尷尬的狂瀾。畢竟要想憋住一個屁,並沒有那麼容易。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不明覺厲的“漏氣”丨giphy。com

放屁除了響,更讓人頭疼的後果就是臭,前者可能損人,但後者還不利己。在午夜夢迴,回想驚心動魄的一天時,或許你也問過這樣的問題:

為什麼屁這麼臭?

瞭解臭屁的始作俑者

眾所周知,屁是一種氣體。我們身體中的氣體除了透過呼吸進來的,還有許多是來自人體內部。人的身體作為一個24x7不停運轉的高階機器,不僅僅是人體本身細胞在工作,而且還需要依靠大量駐紮在人體內的細菌微生物來“打助攻”!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總體來看,人體內的細菌和構成人體的細胞總數比例約為1:1丨[1]

其中,我們的腸道是人體最大的菌庫,其中共生著上百億個細菌,和人的消化系統一起,把腸道變成了一個

氣體制造機

當食物從消化道抵達胃部,其中有一部分會繼續一路向下抵達腸道,和其中的細菌親密接觸,它們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腸道細菌的營養來源。對於不同的食物,細菌的分解產物也完全不同。

比如吃了各種肉、豆子、奶製品等高蛋白的食物,有些細菌在分解蛋白質的時候,會將氨基酸分解為一類叫做“胺類”的物質;

比如屍胺和腐胺等,這些物質都是具有腐敗臭味的,所以它們就自然形成了屁裡面臭味成分;

再加上體內不同菌群本身就會釋放一些無味但有勁兒的氣體,比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又給屁增加了一些勢能。

這些多餘的氣體,自然就會被腸道排出體外。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體內氣體的各種來源丨PHYSICS STACK EXCHANGE

那麼,當我們進行開頭提到的憋屁操作後,屁……都去哪了?

屁作為一種氣體,在身體中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無論如何都要找個出口出去的。大多數時候它會被腸壁吸收進入血液,然後進入肝臟乃至肺部,最後透過打嗝排出(如果有人打嗝特別臭,聞到的可能就是參加了變形計的屁)。

放屁氣味偶爾強烈,大多數時候是因為食物差異或腸道菌群不同,沒有必要過於驚恐,也不要有屁就憋,雖然不至於產生嚴重後果,但可能會導致脹氣、疼痛消化道症狀,實在是難受。當然,有時候當你感覺屁的味道和頻率都有些不對勁(自己懂就好),這就有可能是

腸道菌群失調

的後果,大概就得從追溯迴腸道菌群,找找原因。

身體裡的那些菌,讓你放屁只是基本操作

雖然腸道中的細菌會不斷地產生氣體,給我們帶來一些小狀況。但正常情況下,身體中的菌群不僅對人體沒有傷害,其中有一部分被稱為“益生菌”的細菌,

它們參與人體的消化、代謝、免疫調節、能量轉化、維護腸道黏膜防禦功能等等。可以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2]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益生菌和“壞菌”的battle丨圖蟲

而且不只是腸道,人體的毛髮、口腔、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也是各類益生菌主要的駐紮地,

當我們的身體不同程度地出現問題時,有可能就是“菌群失調”了。

20多年來,人們針對體內益生菌展開了大量的研究,發現了不同的益生菌對於人體也在產生著不同程度的作用。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20多年來人類一直在研究益生菌與人體的關係|果殼

對於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腸道小問題,比如便秘、脹氣等,基於益生菌的研究更多更完善。其中,有研究發現,

酪酸梭菌

雙歧桿菌B-3

就可以在腸道產生短鏈脂肪酸,而在便秘型腸易激綜合症患者中,其含量低於健康對照組,因此推測這兩種益生菌可以間接影響

便秘

等難題

[3]

;不過也有推測表示,這可能是因為腸道運輸時間變慢,增加了短鏈脂肪酸的吸收。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GIF丨giphy。com

幽門螺旋桿菌可以說是非常有“中國色彩”的一種細菌。根據一則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和消化性潰瘍學組釋出的報告,

大約7億中國人感染了幽門螺桿菌

[3]

。它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細菌,口臭、胃潰瘍甚至胃癌,可能都是幽門螺旋桿菌造成的。這種細菌會輕而易舉地透過唾液、碗筷和日常夾菜進行傳播,全家中招是很常見的事。對碗筷進行高溫消毒、及時更換牙具是有效對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方式。

而近年來也有研究發現,一種益生菌——

羅伊氏乳桿菌

會和幽門螺旋桿菌形成聚合體,從而能被排出體外

[5]

,研究者推測這或許是一種輔助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新型手段。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羅伊氏乳桿菌和幽門螺旋桿菌結合丨[5]

當女性健康越來越成為公眾關注的健康議題,生殖器感染性疾病也逐漸被公眾所知,其中以

細菌性陰道病(BV)

最為常見。這種疾病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棲居在陰道內的菌群平衡失調 ,乳酸桿菌中產出過氧化氫(H:O:)的菌株減少,而其他菌群如陰道加德納菌、動彎桿菌、擬桿菌、人型支原體等的大量繁殖

[6]

那能不能選擇以菌治菌,維穩菌群呢?在相關實驗中,當受試者口服

捲曲乳桿菌

加氏乳桿菌

這兩種益生菌,被發現可以發酵糖原併產生乳酸,從而降低陰道pH值增強陰道乳酸桿菌的優勢,併產生過氧化氫殺菌,間接抑制有害菌繁殖並輔助恢復陰道菌群平衡

[9]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1)。兩組女性服用安慰劑/產品後,verum組BV佔比率下降了100%(100%→0),Placebo組BV佔比率下降了64。7%(100%→35。3%);Nugent標準下verum組BV佔比率下降81。3%,Placebo組BV佔比率下降41。2%

(2)。兩組女性經過14天的干預實驗後,verum組陰道pH變化為5。31±0。64→4。19±0。50,Placebo組陰道pH變化為5。22±0。39→4。57±0。74

二型糖尿病則是一種患病人群更廣的現代病,所謂請神容易送神難,更何況是糖尿病這個災神呢。當高糖高熱量食物成為大家的心頭好,想要擺脫它可並不容易。不過已經有人將目光轉移到了益生菌身上,有望讓

乾酪乳桿菌

來影響葡萄糖耐量從而

預防二型糖尿病

[7]

;還有一些益生菌產品就添加了上百億的活性乳雙歧桿菌,希望透過其發酵終產物,來不同程度地參與人體能量代謝過程

[8]

當然,益生菌和人體還有更多鮮為人知的潛在聯絡,比如:

鼠李糖乳桿菌MP108

在實驗中發現對免疫細胞有刺激作用,對於實驗個體的免疫球蛋白(Ig)的產生會有影響,從些反應能幫助消炎或者改變免疫系統和菌群的相互作用模式,可能間接影響過敏性鼻炎症狀,降低呼吸道阻力

[9]

在一些實驗中,

乳雙歧桿菌

等益生菌被發現對於齲齒有一定的預防效果

[10]

長雙歧桿菌

等腸道菌群還被發現可以透過迷走神經影響其宿主的進食模式,從而改變味覺接收器,比如產生毒素讓我們感覺糟糕,以及釋放化學獎勵讓我們感覺愉悅,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情緒

[11]

雖然在不同的研究中發現,益生菌和人體各方面可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但時至今日許多益生菌更深層次的影響原理卻依然不太明確,這些研究結果也亟待更多臨床的驗證。

調整體內菌群,微生態養生get了嗎?

雖然益生菌還沒有全面成為臨床醫學治療的手段,但我們可以在日常主動給身體“引入”一些益生菌,維持體內微環境以及菌群平衡。當“養生”越來越成為新潮健康的代名詞,再加上我們對益生菌認知的深入,對體內菌群的管理也不失為一種可選擇的方式,畢竟“微生態養生“也該提上日程啦~

你真的瞭解體內的細菌嗎?又該如何合理利用益生菌,幫助搭建一個更健康的身體呢?在下面這個影片裡可以得到更明確的解答

影片載入中。。。

點選影片檢視人體是如何平衡微生態的

大量研究顯示,透過補充益生菌來促進腸道健康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裡需要畫幾個重點!

[12]

1.特定微生物

不是隨隨便便什麼菌都能成為“益生菌”,必須要經過嚴格的篩選,找出有特定的菌種;

2.服用活的菌

要保證服用的是有活性的菌(劃重點:死掉的可不行),換句話說,該確保這些菌群對人體消化道環境可以有一定的耐受,畢竟活著才能發光發熱;

3.服用足夠量的菌

補充少了也起不到明顯作用,需要有“足夠的數量”而且要連續服用,有些每天10^6 CUF/ml(g)就夠了,有些卻可能要更多,“上百萬的生意”一定要持之以恆呀~

天是藍的,花是香的,為什麼你的屁是臭的?

特定微生物、活菌、足夠量,才有可能發揮作用|果殼

因此,我們在購買益生菌產品時應該選擇專業可靠的平臺,更應該擦亮雙眼不盲從。在

天貓國際超級進口日益生菌類日

,就有著多樣的益生菌選擇,幫助你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款,讓你我在科學“微生態養生”的道路上成功邁出第一步。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補充益生菌後,它們是否能在體內定植,長期發揮作用也不能一概而論。這不僅取決於菌株自身的定植能力,也會受到宿主基因、免疫水平,以及原有菌群生態情況的影響。益生菌也絕不能取代現代醫生手段,也不存在一種“ 萬能”的益生菌菌株適用於每個人和所有健康狀況的改善。

在益生菌這個強力buff的支援下,要想擁有一個健康的現代身軀,更多的還應該依賴我們自己主動出擊。曾經丟掉的那些好習慣,什麼早睡早起、均衡飲食、鍛鍊身體,在這個即將到來的夏天,趕緊撿回來吧~

參考文獻

[1] Sender, R。, Fuchs, S。, & Milo, R。 (2016)。 Revised estimates for the number of human and bacteria cells in the body。 PLoS biology, 14(8), e1002533。

[2] Jandhyala, S。 M。, Talukdar, R。, Subramanyam, C。, Vuyyuru, H。, Sasikala, M。, & Reddy, D。 N。 (2015)。 Role of the normal gut microbiota。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WJG, 21(29), 8787。

[3] Dimidi, E。, Christodoulides, S。, Scott, S。 M。, & Whelan, K。 (2017)。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probiotics and the gastrointestinal microbiota on gut motility and constipation。 Advances in nutrition, 8(3), 484-494。

[4] 謝川, 呂農華。 中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現狀[J]。 疾病監測, 2018, 33(4): 272-275。

[5] Holz, C。, Busjahn, A。, Mehling, H。, Arya, S。, Boettner, M。, Habibi, H。, & Lang, C。 (2015)。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Helicobacter pylori load in humans with non-viable 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17648: a pilot study。 Probiotics and antimicrobial proteins, 7(2), 91-100。

[6] 錢志祥, & 陳代傑。 (2020)。 益生菌治療細菌性陰道炎的臨床研究及其相關機制。 中國抗生素雜誌, 45(10), 974-981。

[7] Zhang, Y。, Wang, L。, Zhang, J。, Li, Y。, He, Q。, Li, H。, 。。。 & Zhang, H。 (2014)。 Probiotic 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 ameliorates high-fructose-induced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 hyperinsulinemia rats。 European journal of nutrition, 53(1), 221-232。

[8] Hibberd, A。 A。, Yde, C。 C。, Ziegler, M。 L。, Honoré, A。 H。, Saarinen, M。 T。, Lahtinen, S。, 。。。 & Stenman, L。 K。 (2019)。 Probiotic or synbiotic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sm i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of weight management in overweight adults。 Beneficial microbes, 10(2), 121-135。

[9] 金日群。廖志瑩。王英斌。劉 芳。活性益生菌治療過敏性鼻炎的臨床觀察及免疫調節作用分析[N]。中國現代醫生 2017 年 2 月第 55 卷第 5 期

[10] Lin, X。, Chen, X。, Chen, Y。, Jiang, W。, & Chen, H。 (2015)。 The effect of five probiotic lactobacilli strains on the growth and biofilm formation of S treptococcus mutans。 Oral diseases, 21(1), e128-e134。

[11] Messaoudi, M。, Violle, N。, Bisson, J。 F。, Desor, D。, Javelot, H。, & Rougeot, C。 (2011)。 Beneficial psychological effects of a probiotic formulation (Lactobacillus helveticus R0052 an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R0175) in healthy human volunteers。 Gut microbes, 2(4), 256-261。

[12] Ishibashi N, Yamazaki S。 Probiotics and safety[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1, 73(2): 465s-470s。

—— 果殼商業科技傳播部出品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