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城史|解讀本土漢代畫像磚(九)振飛縠以舞長袖 嫋細腰以務抑揚——畫像磚上的漢代舞樂百戲場面

  • 由 成都晚報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12
簡介長袖舞流傳的時間極長,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舞臺上見到它的表演漢代人對於歌舞的喜愛,反映在四川漢代畫像磚中,就是歌舞百戲類題材的大量出現,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雜技盤舞”“丸劍起舞”“宴飲起舞”

樂府雙臂是指什麼

城史|解讀本土漢代畫像磚(九)振飛縠以舞長袖 嫋細腰以務抑揚——畫像磚上的漢代舞樂百戲場面

丸劍起舞 成都博物館藏

□盧升弟(文史研究專家、現供職於成都博物館)/文 馬千笑/手繪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喜愛歌舞,根據現有資料,我們已知關於歌舞的最早記錄在馬家窯文化遺址:一個彩陶缽上繪有幾個人手拉手化妝跳舞的情景。馬家窯文化是距今有近五千年的文化遺存,這說明在此以前我們的祖先已經是歌舞能手了。在那個距離我們遙遠得幾乎模糊的年代,華夏先民們頭戴面具、肩披羽毛,手拉手在曠野裡踏歌而舞,歌聲在天地間迴響不絕,儘管這些歌舞還顯得有些原始與稚拙。

漢代宴飲之風極為盛行,凡有宴飲則必有舞樂百戲助興

到了漢代,漢代的帝王、妃子們對歌舞的喜愛有過之而無不及。皇宮裡設有專門收集歌詞、管理樂曲的機構“樂府”,養有大量歌舞伎人。開國皇帝劉邦就是一個歌舞愛好者,史書記載他在稱帝后曾回到家鄉,召集鄉里故友及父老子弟喝酒慶賀,喝到高興時,不僅唱起了他自編自創的《大風歌》,還醉醺醺的跳起了舞。劉邦的寵姬戚夫人也是一個歌舞能手,史料記載其“善為翹袖折腰之舞,唱出塞入塞望歸之曲”,劉邦死後,她被呂后囚禁起來舂米,曾用歌聲來表達心中的不滿。文帝慎夫人也因善歌舞而得到百般寵幸,漢武帝的皇后衛子夫曾是陽平公主家的歌舞伎、寵姬李夫人也是生在伎人之家,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舞蹈家;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更是專業舞伎出身,因舞藝高超,舞姿輕盈,被人們稱之為“飛燕”。

漢代的貴族官僚、鉅商富賈們更是熱衷於歌舞百戲,在他們的深宅大院裡就有不少倡優伎人和歌舞奴隸,所謂“妖童美妾,填乎綺室,倡謳妓樂,列乎深堂”(《後漢書·仲長統傳》),甚至他們出行遊樂也“多從倡優,鳴鐘吹管,酣謳竟路”(《後漢書·梁冀傳》)。歌舞既是他們之間迎來送往的必備禮節,亦是他們相互交際結納、巴結上司的常用手段。當時,上流社會宴飲之風極為盛行,凡有宴飲則必有舞樂百戲(包括歌舞、雜技、魔術等)助興。魏晉時代文學家左思在《蜀都賦》中這樣描寫他們:“三蜀之豪,時來時往。養交都邑,結儔附黨……若其舊俗,終冬始春,吉日良辰,置酒高堂,以御佳賓。金罍中坐,餚煙四陳,殤以清醥,鮮以紫鱗,羽爵執竟,絲竹乃發,巴姬彈弦,漢女擊節。起西音於促柱,歌江上之飉厲;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合樽促席,引滿相罰。樂飲今夕,一醉累月。”在美妙的絲竹管絃聲中,主人與賓客們一邊享受美味佳餚,一邊欣賞著伎人的歌舞表演。不僅如此,待到酒酣興濃時,往往還會出現主賓共同參與歌舞的熱鬧場面。

長袖舞流傳的時間極長,直到今天仍然可以在舞臺上見到它的表演

漢代人對於歌舞的喜愛,反映在四川漢代畫像磚中,就是歌舞百戲類題材的大量出現,其中比較典型的有“雜技盤舞”“丸劍起舞”“宴飲起舞”。

城史|解讀本土漢代畫像磚(九)振飛縠以舞長袖 嫋細腰以務抑揚——畫像磚上的漢代舞樂百戲場面

雜技盤舞 四川省博物院藏

“雜技盤舞”畫面正中是一高環雙髻,窄服束腰的女伎正在跳“七盤舞”,她一臂上舉,一臂向下彎曲,雙手持長巾。兩腿作跨步狀,腳下有兩鼓,鼓的四周有七盤。七盤舞,又稱盤舞,原是流行於民間的舞蹈,後來被廣泛用於宴飲時的表演。其特點是在地上排列數量不等的盤,有的還要加上一些鼓,舞伎就在這些盤鼓上舞蹈。古代的詩人是這樣描寫盤舞的:“七盤陳於廣庭,疇人儼其齊俟,揄皓袖以振策,竦並足而軒跱。邪睨鼓下,伉音赴節。安翹足以徐擊,駁頓身而傾聽。”“振華足以卻蹈,若將絕而復連。鼓振動而不亂,足相續而不併。婉轉鼓側,委蛇丹庭,與七盤其遞奏,觀輕捷之翾翾。”從這些詩文和畫像磚上的圖案看:七盤舞是一種技藝要求很高的舞蹈,舞者必須“翹足”在盤和鼓上有節奏地“徐擊”,不停地在它們之間穿梭、婉轉、委蛇。雙足踏出的盤鼓之聲時緩時急,隨著節奏的起伏變化,舞者時而輕歌曼舞,如涓涓流水;時而急舞狂歌,如驚濤駭浪。畫面的左側,一女伎倒立在十二層几案上表演疊案。疊案戲來自於安息,又稱安息五案。用於表演的几案數量不等,最多的可達十幾個,伎人要在上面表演各種高難度的驚險動作。畫像磚右面是一男伎正在表演弄丸。弄丸,又稱跳丸,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記載,《莊子》卷八注:“宜僚善弄九鈴,常八個在空中,一個在手。”弄丸的特點是由伎人兩手連續拋接若干丸鈴,拋接丸鈴的數量越多,技巧也就越高。

“宴飲起舞”畫像磚正中置有樽、盂、杯、杓等飲用器皿。上方左側一男一女席地而坐,席前有兩案。男者衣冠楚楚,寬袍拖得很長。女者雲鬟高聳,廣袖寬衣。上方右側一伎正在撫琴,後面一伎似在伴唱。下部左邊一人身著寬袍,左手擊節,右手敲鼓。右邊為一束髮戴冠,深衣長袖的舞者,他一臂高舉,一臂低垂,正在翩翩起舞,所表演的是漢代最流行的長袖舞。《韓非子》中說“長袖善舞,多錢善賈”。長袖舞曾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宮廷風尚,劉邦戚夫人的“翹袖折腰之舞”也正是這種舞蹈,長袖舞在我國流傳的時間極長,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可以在舞臺上見到它的表演。在跳這種舞時,舞者身穿長袖舞衣,伴隨著音樂的節拍,長長的袖子在舞者的揮動下或凌空飄逸,或婉轉曲折。有時節奏較快,騰跳跨越,如急風驟雨,熱烈奔放;有時節奏較慢,飄逸舒緩,如一縷清風,委婉莊重。

“丸劍起舞”畫像磚的左上方,男女主人席地而坐,座下有席,席上有器皿和食物。左下方有兩伎跪於席上,雙手捧琴,正在伴奏。右下角是一雲鬟高聳的女伎,她左臂向上,右臂朝下,雙手各持一長巾,長巾在空中飄動。這種手持長巾的舞蹈,漢代時稱公莫舞。傳說取意於楚漢戰爭前夕,項羽宴請劉邦鴻門宴的故事:項羽的部下項莊在宴會上以舞劍為名,欲藉機殺劉邦。項伯為保護劉邦,挺身而出,起舞“以袖相隔”,使項莊無法下手,他還對項莊說“公莫”,不要殺害劉邦。後人以巾舞模擬項伯舞袖的姿態,因此稱為公莫舞,晉代改稱巾舞。表演時,舞伎手持長巾起舞,在令人眼花繚亂的舞動中,長巾看起來就象長袖一般。在古代文學作品中,人們很難看到描寫巾舞的詞句,這與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很不相稱的。相反,描寫長袖舞的詞句倒是屢見不鮮:“振飛縠以舞長袖,嫋細腰以務抑揚。”“振朱履於盤撐,奮長袖之飄。”“抗修袖以翳面,展清聲而長歌。”這些詩句詠唱的是巾舞還是長袖舞?恐怕難以說清。這方畫像磚的右上角是兩位赤裸上身的男伎,其中一人正在弄丸,另一人一手持長劍,劍尖指向空中的一丸,他的另一手的肘部則在頂壺。頂壺是一種漢代人十分喜愛的一種百戲,伎人表演時將壺拋擲於空中,用手接、背接或用頭頂。壺在古代是常用的生活用具,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這種器具,拋接傳遞,日趨熟練,熟能生巧,弄壺戲也就應運而生。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頂壺的伎人一心二用,一邊在頂壺一邊還與弄丸的伎人搭檔表演弄丸,兩人的配合似乎相當默契,顯示出了極為高超的技藝。畫像磚的最下方還有一赤裸上身的伎人,他雙臂伸出,嘴巴大張,口中噴出火焰,正在表演吞刀吐火的魔術。據史料記載,這種吞刀吐火來自於西域,表演者以燃著物放於口中,不停的噴吐火焰,由於它看起來十分驚險刺激,很受漢代人的喜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