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詩話運河」康熙詩中的嘉興運河 | 徐志平

  • 由 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03
簡介康熙對嘉興平原的蠶桑印象特深,他專門寫了一篇《桑賦》,在序言中說:朕巡省浙西,桑林被野

shuang漢字怎麼寫

「詩話運河」康熙詩中的嘉興運河 | 徐志平

康熙《御製耕織圖》之採桑

「詩話運河」康熙詩中的嘉興運河 | 徐志平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下江南,在嘉興留下不少詩篇。其實,他的祖父康熙皇帝六次南巡,除了第一次只到了南京外,曾五次從運河經嘉興到杭州,也在嘉興留下多首詩。康熙詩數量雖不多,但平易流暢,質量似乎比乾隆高。乾隆如果捨棄一大半,精品詩就顯示出來了。

《入平望》

錦纜無勞列雙艭,

輕橈自愛倚船窗。

勤民不憚周行遠,

早又觀風向浙江。

這首詩寫於將要從運河進入嘉興,平望過來即是王江涇了。

首兩句寫自己簡裝巡行。詩前有小序:

平望為浙江界,長吏以畫舫五百來迎,恐勞民力,卻之不御。

再三不要地方官過於接待,但浙江還是動用五百畫舫,詩中表示婉拒,表示自己喜歡在小船倚窗觀景。艭(讀shuang,一聲)。橈:船槳。後兩句表明南巡的目的是勤民觀民風。周行(hang),大道,典出《詩經》。

《禾中道上》

兩岸人家半種桑,

雨中入望盡蒼茫。

民間本業惟農織,

愛看山村共水鄉。

這是康熙進入嘉興運河界後寫的一首詩。

首兩句寫所見,嘉興平原為魚米之鄉,水鄉平原,水稻和蠶桑是兩種主要作物。康熙南巡至嘉興正值初春,時正多雨,桑樹發芽。他所看到的運河兩岸正是這樣的風光。

後兩句議論抒情,表達作為帝王重農重民的治國思想,所以愛看山村水鄉。

《桑賦》

彌望桑林吐葉,

垂枝嫩碧初勻。

竹舍正殷蠶務,

天工雨露維均。

康熙對嘉興平原的蠶桑印象特深,他專門寫了一篇《桑賦》,在序言中說:

朕巡省浙西,桑林被野。天下絲縷之織,皆在東南。而蠶桑之盛,惟此一區。近在宮中刻為《耕織圖》,每示司使,使知其艱苦。今更為賦,以託意焉。

康熙南巡時,正值養蠶時節。這首六言詩前三句寫沿路所見,遠望一片桑林,桑葉嫩綠圓勻可愛,農舍裡蠶婦正在辛勤忙於養蠶。最後一句既寫老天爺將雨露均勻灑於大地,哺育萬物,也隱喻自己作為最高統治者,就要像老天一樣,將恩惠均勻施於天下百姓。

《曉發嘉興》

數里城依水,

千門路向田。

菜塍無遠近,

桑岸互連綿。

土沃勤為最,

年豐儉欲先。

雲開林野秀,

初日上雲旃。

這是康熙一早離開嘉興時所作。

前四句寫船上所見,寫出了嘉興平原的特點。城雖不大,運河緊靠城市,城外平原上村莊都處在水田之中。兩岸菜畦田塍連片,桑林連綿,一片碧綠,賞心悅目。

五六句議論,既是寫嘉興平原土地肥沃,百姓勤勞;又是告誡百姓,勤勞與節儉是最為要緊的兩件事。

末兩句寫景作結,早上雲霧散去,陽光普照,御舟上的旗幟高高飄揚。旃(zhan,一聲),旗。

這首五律,平易流暢,敘事寫景抒情議論有機融合,結構上起承轉合,於自然平易中見功力。

《浙省道上書懷》

遍野農桑繞翠旌,

畦畔童叟帶雲耕。

江山盡是昇平日,

寸晷難忘終始情。

這是康熙離開嘉興後去杭州的路上所寫的。

前兩句寫沿路所見運河兩岸的情景。遍野綠桑,始終伴隨著皇帝的船隊儀仗彩旗,兩岸農民似在雲霧中耕種,連小孩、老人也在田間,說明農民的勤勞和艱辛。

對此引發出後兩句的感慨抒情。一方面,他認為天下昇平,這是值得慶慰的。另一方面也感到了作為皇帝的責任,時時刻刻也不能忘終始之心。終始:見《禮記·大學》:“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論語》又有“慎終追遠”之說,做事要想想當初的初衷,不要忘記,也即今天所說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康熙南巡,是平息三藩之亂後,統治已基本鞏固,江南一帶是反清激烈地區,尤其是文人心中終有芥蒂,故康熙南巡也帶有安撫文人的目的。

「詩話運河」康熙詩中的嘉興運河 | 徐志平

本文來自【嘉興日報-嘉興線上】,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資訊公共平臺提供資訊釋出傳播服務。

ID:jrtt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