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 由 五千年桑田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03
簡介安慶市迎江寺的振風塔總結塔的出現源於印度佛教,但是卻在數千年的演進中脫胎於佛教,與中國的宗教,建築相結合,衍生出具有其他意義的功能

塔代表什麼象徵意義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慈恩塔

五代《唐摭言》卷三有云:“進士題名,自神龍之後,過關宴後,率皆期集於慈恩塔下題名。”

慈恩塔,即大雁塔,乃是唐朝士人中舉後的必遊之地,詩人白居易曾經在春風最得意之時,

寫下了“慈恩塔下提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

事實上,慈恩塔乃是中國十大名塔之一,其他比較著名的還有諸如杭州雷峰塔、大理千尋塔等。古塔,作為古代一種常見的建築結構,不僅

歷史悠久、分佈廣泛,也具有極其深厚的文化意蘊,

是中國古代先人藝術審美與宗教哲思的結晶。

起自印度的中國古塔,更加獨具特色

時至今日,古塔雖然已經在中國的土地上“遍地開花”,可是卻

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舶來品”。

公元前一世紀左右,

印度的塔“窣堵波”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在此之前,中國的古漢字中並沒有“塔”這個字,

這個字的誕生是涵蓋了“窣堵波”的音,又從了“土”旁的意,印度的“窣堵波”與中國的木質重樓結合在一起,誕生了中國最早的古塔。俗話說

“太平修志,盛世修塔。”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喜歡透過修繕或是新建寶塔來彰顯盛世繁華,在數千年的文化中,古塔也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造型特色,

大致可分為三種:綺麗、質樸、典雅。

1、繁複綺麗

漢朝的塔文化其實經過了一個漸變的過程。因為漢朝時,印度窣堵波剛剛傳入中國,因此在建築風格和造型上都明顯具有印度佛塔的特點。

如漢代明帝死後,他的墓葬——顯節陵中就內建一印度式塔。

但是由於佛教終究屬於外來文化,在中國根基不深,因此窣堵波也很快被中國的傳統建築吸收、異化,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塔。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印度塔

什麼是漢朝的本土特色呢?蕭何有言:“非壯麗無以重威,君子不壯不威。”由於

整個王朝的審美之風都呈現出這樣一種壯美之風,

漢代的建築也多是綺麗華美。

除了漢以外,元明清的古塔也可稱得上是繁複綺麗,但與漢朝的莊重大氣不同,元明清三代的古塔,多呈現出一種色彩濃重之感,這與宋以後南北交流更加頻繁,中原文化受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影響有關。

2、古拙質樸

古拙質樸這一特色主要出現在隋唐時期。

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經濟文化發展的高峰期,建築技藝、藝術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們常常把漢唐兩個盛世相提並論,其實,比之漢朝,隋唐時期的古塔多了一分古樸、少了一分綺麗。整體呈現出一種

莊重大方,華美而不張揚,古樸而不失活力的特點,

與整個王朝的時代精神十分相稱,同時又吸收了西域的建築特色,在佛塔的造型上有一定的創新。

3、精緻典雅

從宋詞中我們得以窺見宋人的細膩與感性,事實上,

宋朝的建築也具有這樣的時代特色。

一般概括為:“精巧細膩,纖巧秀麗。”充滿了文人的雅緻情趣。相比唐朝,宋塔大多不做臺基,避免了唐塔的厚重感。其次

宋塔多設計成六角形、八角形,比之唐塔多用的四方形更加飄逸靈動。

其中,宋塔最傑出的代表當屬河南開封佑過寺琉璃塔,該塔的木構件均由八十二種不同標準的磚型構件拼接而成,塔身內外均以琉璃作裝飾,並雕刻有各式各樣的裝飾花紋五十餘種,將宋塔的精緻與典雅推向了極致。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唐朝式八角古塔

古塔與儒釋道的相互融合

1、古塔的佛教意蘊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裡的

浮屠,就是中國最早對塔的代稱,

也是“佛陀”的音譯。可見,從根源上來講,無論佛塔如何和中國的本土宗教相結合,其核心仍是具有佛家的精神特質。具體體現在佛塔的起源就是一個具有佛性色彩的神話傳說:

相傳釋迦摩尼圓寂後,弟子阿難將其佛體分化,得到了“擊之不碎,色彩晶瑩”的舍利子,於是,弟子們按照佛祖的指示,修建了佛塔供奉神物,這便是佛塔最初的起源。

在佛塔的原始造型中,就是高聳的,

指向了神秘的蒼穹,暗示佛陀涅槃,歸去西天。

同時塔身還雕刻有佛教經典故事和諸佛陀的形象。除了中國後期出現的非佛教體系內的,如風水塔,瞭望塔等,其餘佛塔在造型、浮雕、裝、繪畫主題、供奉物件上,都與佛家傳統的佛塔一脈相承,

具有濃厚的宗教情緒。

2、古塔的儒家意蘊

古塔的儒家意蘊大體可從兩個方面窺見:

其一的古塔布局的轉變,其二是古塔功能的衍生。

早期的古塔和佛寺的佈局嚴格遵循印度的寺塔布局,呈現出塔在寺中,意為,供奉舍利子的佛塔至高無上,受人參拜。然後在歷史演進的過程中,塔逐漸脫離寺廟,“殿”成為寺廟的主體,而塔則建在寺外。這是為了保證佛寺的結構的對稱。

倘若仍將高聳的佛塔建在寺中,則顯得內重外輕,不符合儒家傳統文化中的“中正平和”。

反倒是將塔獨立出來,作為單獨的建築體,而寺廟與大殿又作為一個整體,二者相對而立,三大殿又按照中軸線分佈,這樣的佈局更加符合儒家的審美口味。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塔建於寺外

其次的古塔的功能的衍生,這一點也可以被稱為是

“佛塔的世俗化”,

即其功能不再只是與佛教有關,而是延伸到了世俗的意義上,如“文峰塔”的出現,就是

契合了傳統儒家的“入世”思想,

將佛塔與“功名”聯絡起來,此外還有具有軍事目的的塔的出現,用以瞭望敵情,佛塔受也是儒家“功利思想”影響的重要表現。

3、古塔的道家意蘊

佛塔在一開始,就與中國道家的陰陽學說有一定的契合點,古印度信奉的天圓地方與道家不謀而合,在佛塔中國化的程序中,建築家們更是

直接採用方形樓閣作基底,塔尖直指天空。

在各式各樣的塔造型中,無論用途為何,無論是否處於佛家的體系內,所有的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塔的層數為奇數,偶數層數的塔十分罕見。而塔的平面皆為偶數,如四角塔、六角塔、八角塔等,這其實

暗合了中國古代道家“陰陽調和”的世界觀。有奇有偶,有陰有陽,方能陰陽相合,對立統一。

此外,佛道兩家在思想上還有很多相同點,甚至有人提出了

“佛道本一家”,二者皆主張修養心性,

最終超脫世俗,只不過道家是羽化登仙,佛家是證得果位,出於二者終極追求的相似性,許多道士也十分熱衷於修建佛塔,因為高聳入雲的佛塔,是最接近神仙居所的存在,

而佛家“涅槃”的概念,也與道家“羽化”的概念相通。

樓閣式的佛塔,成了佛教與道教思想的一個交匯點。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塔尖指向天空,意味遠去西天

不僅是審美性建築,還具備了許多實用功能

1、彰顯國力

杜牧《江南春》之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蓋言南朝寺廟之多。

古代佛塔大多依寺而建,

即使是在動盪的南北朝時期,統治者依然熱衷於修建寺塔,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塔是象徵國家實力的文化符號之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由於塔本身具有的宗教意義,使它成為上層建築的代表之一,

一個國家的國力越昌盛,老百姓的生活越富足,那麼寺廟的香火也就應該越旺盛,統治者也會大力支援寺塔的興建。

塔彰顯國力的功能由此體現出來。

2、紀念佛事

紀念佛祖和佛事,是古塔的主要作用。

由於古塔最初來源於印度佛教的“窣堵波”,因此天然地與佛教有著緊密聯絡,許多的古塔修建的直接目的,就是

存放高僧的舍利子和佛家的經卷。

如西安的大雁塔,就是為了用來存亡玄奘西行帶回來的梵文佛經,只是

後來,進士高中後紛紛在雁塔題名,才衍生出來了後世文人詠懷登臨的意義。

3、審美觀賞

塔,作為中國高層建築的傑出代表,玲瓏挺拔,造型高聳,不僅具有宗教意義,更具有崇高的審美價值。不同於中國傳統的平臺式建築,塔的縱向性賦予了它更加高遠的審美意義,更是契合了文人登臨抒懷的需要。在各地都有具有代表性的塔,以其超越宗教的審美價值,

成為了許多城市的地標和象徵

。如著名的大理三塔、北京北海白塔等。

4、指引方向

古塔大多高大挺拔,具有絕佳的導航作用。

古塔除了抽象意義上的宗教、審美價值,其實用價值也不容忽視。在沿海的小港灣邊,大江大河的急流險灘處,都矗立著大大小小的古塔,用以導航引渡。如安徽安慶市迎江寺內的振風塔,從明朝起就矗立在長江邊,為過往的漁民和船隻指明方向。

“古塔”本是舶來品,與儒釋道相融合後,有了哪些“中國韻味”?

安慶市迎江寺的振風塔

總結

塔的出現源於印度佛教,但是卻在數千年的演進中脫胎於佛教,

與中國的宗教,建築相結合,衍生出具有其他意義的功能。

在傳統審美的浸淫下,其宗教神秘性不斷弱化,世俗審美性不斷增強,並在不同朝代中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風格,或是綺麗,或是質樸。

與其將其稱為是具有神性的宗教產物,毋寧說是中外文化交融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建築形式。

這種藝術形式,既具有先天的佛家色彩,又有千年來沉澱的儒道意蘊,同時還承擔了多層次的功能,是中華建築寶庫中,一顆瑰麗的明珠。

參考文獻:

1、《中國古塔的型別和作用》

2、《中國古塔的儒釋道文化意蘊

構陳

3、《中國古塔及其審美文化特徵》

4、《唐摭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