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 由 科普啟示錄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29
簡介歷朝歷代的黃河治理都只是在預防“懸河”引發的洪水,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泥沙淤積的問題

黃河下游適合修建水庫嗎

黃河是我們偉大的“母親河”,然而在過去的幾千年裡,流域的百姓在受益於黃河養育的同時,也深受其害。據統計,

20世紀60年代以前,有記載的黃河決堤引發的洪災達到了1500次

!甚至可以說,黃河流域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洪災抗爭的生存史。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懸河”

黃河作為我國的第二長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它

發源於我國青藏高原

巴顏喀拉山脈,流經9個省份,最終注入渤海,是我國北方人民日常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

但是,在黃河下游會出現的一個奇妙現象,叫作“懸河”——河水比平地高,甚至比房屋都要高,這種現象也被叫作“地上河”

“地上河”的出現往往預示著洪水的爆發,因此下游流域的百姓經常提心吊膽。這樣的“懸河”是如何形成的呢?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懸河

首先,由於黃河中游流經我國黃土高原地區時,河水中攜帶著大量的泥沙,流經下游河道曲折、地勢平緩的地區時水流速度放緩,泥沙會大量沉積。沉積下來的泥沙會不斷抬高河床高度,使得黃河下游水位也隨之上漲。久而久之,在黃河下游的一些河段就出現了水位高過平地的現象。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據相關資料統計,黃河每年攜帶的泥沙有16億噸,其中12億噸流向入海口,4億噸堆積在下游的河床中。所以黃河下游有的地方,每年河床會提高七八釐米,黃河“懸河”的威脅與日俱增。

古代治理黃河的辦法

“懸河”的危害如此之大,歷朝歷代難道沒有想辦法解決嗎?

當然有。對於古代王朝來說,治理黃河是國家長治久安的保證。因為黃河下游流經的河南與山東是政治與經濟高度發達的地區,黃河的治理決定著一個王朝的興衰。

從最早的神話傳說“鯀禹治水”開始,人們就確定了

“堵不如疏”

的基本治水辦針。戰國時期為了防洪大量修建堤壩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漢代時提出了改道等新舉措,潘季馴系統使用了“雙重堤壩”,能夠有效調控地旱澇時期的水量,保證了華北平原的農業用水需求。這些防洪方法一直延續千年,直到今天仍然是防洪抗旱的有效手段。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雙重堤壩示意圖

然而,黃河的治理難點在於,黃河每年都會從中游不斷輸送泥沙,使得下游河床自然堵塞抬高。歷朝歷代的黃河治理都只是在預防“懸河”引發的洪水,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泥沙淤積的問題。

在落後的生產條件下,泥沙淤積的速度遠遠超過了人類的修堤能力,堤壩越修越高,但是仍然無法避免黃河決堤。於是“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成為黃河的常態。每次決口,都會造成大量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為什麼無法根治“懸河”?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解決河床的泥沙淤積問題,那麼古人是否考慮過這個問題呢,又為什麼沒有解決呢?

技術水平落後

古人當然想過,但是受到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沒有清理河沙的採沙船,想要清理河水下的淤泥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不要說清理黃河的泥沙,即使想要改變黃河的河道也要耗費無數的民力、物力和財力。北宋年間三次改變黃河的河道,不僅沒有改善黃河問題,反而直接導致了大洪災,動搖了北宋的國本。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這時就會有讀者問了,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能夠生產數量眾多的採沙船,想要清理黃河的泥沙淤積應該已經不是難事了吧?事實沒有那麼簡單。

泥沙總量大

我們之前提過黃河每年會攜帶16億噸泥沙,而其中會有4億噸堆積在下游的河道里。黃河攜帶泥沙的歷史已經有一萬年了,到現在黃河內的泥沙淤積已經達到了“萬億噸”級別,這麼巨大的作業量沒有百年時間是無法完成的。在技術上,想要透過採砂船來清理黃河泥沙淤積問題並沒有太大的難度,然而想要徹底清理黃河內的泥沙幾乎是不可能的。借用食品新增劑行業常用的一句話“拋開劑量談危害,都是耍流氓”,同樣,用在黃河泥沙治理上

“拋開工程量談方法,也是耍流氓”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另一方面,黃河內的泥沙大多數沒有實用價值。黃河內的泥沙並不是淤泥,而是細密的沙子,無法用作農業用地;而且,黃河泥沙的質量不高,也不適合用作工業建築材料。

黃土高原難撼動

治理黃河含沙量大還有一個“根本”,在於減少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但是要解決這一問題具有相當大的難度。首先黃土高原總面積達到64萬平方公里,佔我國國土總面積的6%,

是地球上分佈最集中且面積最大的黃土區,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和生態環境最脆弱的地區之一。在黃河萬年的沖刷下,黃土高原依舊那樣巍峨地矗立在黃河的心臟上,似乎永遠無法撼動。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早在1946年,我國就意識到黃河治理的重要性,成立了黃河水利委員會開始了黃河專項治理。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不斷研究推進黃河防洪治沙系統工作。上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科技和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確立了

以工程措施為主,非工程措施為輔的總體治理方略

,使得黃河的總體面貌煥然一新。

治理黃河,從這些做起

黃土高原:我的名字叫“誤解”

黃土高原作為治理黃河的“關鍵點”,我們對它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上個世紀寸草不生、風沙漫天的時候。但是,早在十幾年前,我國就開始了黃土高原的植樹造林工程。如今,十幾年過去了,黃土高原上成片的森林和草地令人震撼,單調的顏色和貧瘠的土丘一去不復返了,黃土高原再也不是壓在黃河心臟上的一顆巨石了。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黃河上的“三峽”——“小浪底”工程

小浪底水利工程吸取了三門峽水庫的缺點,是一個集防洪抗旱、調水排沙、水力發電為一體的綜合水利工程。小浪底雖然是一座大型水庫,但是由於建造了攔沙排沙系統,對緩解黃河下游的“懸河”問題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時,小浪底工程透過人為蓄水的方式製造小洪峰,能夠有效地衝擊淤積的泥沙進入大海。

萬年“地上懸河”難治理,為什麼不在河床挖沙,讓黃河整體下移?

另外,小浪底宏大的發電工程為黃河下游的千家萬戶帶去了光明,黃河幾千年來製造洪水的無情形象得到了改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黃河一定能夠恢復萬年以前的恬靜,以母親慈祥的姿態繼續哺育無數中華兒女。

結語

在百萬年的滄海桑田裡,多少山林化作光禿的荒丘,多少湖泊化作龜裂的黃土。相比而言,在人類幾千年短暫的文明裡,我們所創造與追求的一點改變看似微不足道,然而,卻是一個民族永恆的精神財富。就像黃河作為“母親”的含義,只有中華民族自己能夠體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