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寫作: 尋覓者的尋覓,懷疑者的懷疑。

  • 由 學習三分鐘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17
簡介歷來的小說,多是把成品(完整的人物情節故事等等)端出來給人看,而把它的生成過程隱藏起來,把作者隱藏起來,把徘徊於塑造與受造之間的那一縷遊魂隱藏起來,枝枝叉叉都修剪整齊,殘花敗葉,躊躇和猶豫都打掃乾淨

尋覓的覓是什麼結構

我這樣想寫作者未必能夠塑造出真實的他人所為血液要豐滿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前人也這樣說過。

你靠什麼來塑造他人?你只能像我一樣以自己的心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陰暗去追查他人的陰暗,你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他人的光明,你只能以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塑造。

寫作者只可能塑造真實的自己,。你想塑造真實的他人,不光要塑造他的生理,還要複製他的全部心緒,經歷,性格等等,最後你終會走到這一步: 還要塑造全部與他人相關的人,以及與與他相關的人相關的人。這個辦得到嗎?所以文學(小說)也辦不到,雖然它叫嚷著要真實,但卻緊抱著虛構。

所以,小說家把人物拆開了,該扔的扔,該留的留,放大,縮小,變形以塑造此人物。

文學如果是暗含著種種操作和教導意圖的學問(無論思想,還是技巧語言,還是形式,以及為誰寫和不為誰寫式的立場培養),我看寫作可不是我希望寫作可不要在試鞋坐在我的希望中,只是懷疑者的懷疑是密者的尋覓,雖然也要藉助種種技巧,語言和形式。

我想,何妨就把“文學”和“寫作”分開,文學留別作家,寫作單單讓一些不守規矩的尋覓者吧。文學或有其更為高深,廣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寫作,則可以平易些。

寫作: 尋覓者的尋覓,懷疑者的懷疑。

歷來的小說,多是把成品(完整的人物情節故事等等)端出來給人看,而把它的生成過程隱藏起來,把作者隱藏起來,把徘徊於塑造與受造之間的那一縷遊魂隱藏起來,枝枝叉叉都修剪整齊,殘花敗葉,躊躇和猶豫都打掃乾淨。以居高者的冷靜從容把成品包紮好,推向前臺。這固不失為一種方法,此法之下好作品的確很多,但面對成品我總覺意猶未盡。

我便想,那些隱藏和修剪掉的東西就吃不見天日,是否可惜?豈止可惜,也許竟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那塑造與受造之中的猶豫徘徊是不是更有價值?拆,組取捨之間,準定沒有更玄妙動人的心流?但這些,在成品以及成品故事之中卻已丟失。為了要一個成品,一個個模擬人物,情節,一個完整的故事,就值得把這些最為真切甚至性命攸關的心流都丟掉?

在創作意圖背後,生命的路途要複雜的多,在由完整,好看,風格獨具所指引的種種構思之間,還有著另外的存在,一些深隱的,細弱的易於破碎但又綿綿不絕的心的彷徨,在構思的漏縫中被遺漏了,被刪除了,所以這樣通常的原因是他們不太適合於製造成品,他們不夠引人,不夠流暢,不夠完整,不夠驚世駭俗,難以經受市場的挑剔。

史鐵生提出,將文學與寫作分開,文學留給作家,寫作留給尋覓者,懷疑者。作家寫出完整的人物情節故事,將作品生成的過程(寫作時的所思所想,猶豫彷徨)隱藏起來。

而寫作,則是尋覓者的尋覓方式,懷疑者的疑惑問題。記錄著一些深隱的,細弱的,易於破碎但又綿綿不絕的思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