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 由 漩渦鳴人吖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14
簡介正統初期的輔政大臣如英國公張輔,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吏部尚書塞義、禮部尚書胡淡、戶部尚書黃福等人,大都是仁、宣之時的“看碩”

什麼是餘緒的意思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

自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的明代前期,通常被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這期間又可具體分為兩個階段,即太祖至成祖時期的創業、奠基和仁宗、宣宗時期的守成、發展。就整體社會發展狀況而言,後一個階段更體現出一種太平盛世的氣象。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在永樂時期就以太子身份長期監國的朱高熾,耳聞目睹了成祖時期殺戮朝臣、頻興軍事與工役所造成的君臣關係緊張、社會矛盾激化、人民起義屢起的種種情形,深刻認識到“威猛”政策的弊端。因而在他即位後即開始全面調整治國方略。一是“罷西洋寶船、造西市馬及雲南、交甸採辦”及其它物資的徵用與採辦,倡行節儉:二是以“寬仁”糾正太祖、成祖時期以“威猛”對朝臣的高壓,慎於用刑,改善君臣關係。他下令“有建文諸臣,外親全家戍邊者,留一人,餘悉放還”。“諸臣家屬在教坊司、錦衣衛、洗衣局及習匠、功臣家為奴者,悉有為民,還其回土。言事滴戍者亦如之。”三是信用賢臣,鼓勵朝臣直言進諫:四是躪免賦役,救濟災荒,緩解階級矛盾。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這些措施的實行,對於扭轉政治局面,尤其是對於調整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的關係產生了深刻影響。仁宗雖在位不及期年,但他開啟的這種治國方略的調整卻在繼任的宣宗朱瞻基那裡得到進一步繼承和發展。在對外關係方面,宣宗繼續實行轉攻為守的政策。在南方堅決放棄了對交陡的直接統治;在北方蒙古,則以“馭夷之道,毋令擾邊而己”為準則。內政方面,一方面繼續奉行寬恤民力,減免賦役的政策,尤其對江南重賦地區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調整和減免。並注重興修水利,大興屯墾,改革清運。另一方面,對明初以來的政治體制作了進一步的調整與完善。內閣與司禮監雙軌輔政體制的正式形成和確立、巡撫制的創立、對宗藩制度的調整、對司法和監察的整頓等等,都進一步強化了皇權專制的政治統治。在科舉制度方面,會試分南、北卷和南、北、中三種試卷的制度,不同地區實行取士名額分配的制度,則更便於統治集團對於各方人才的廣泛吸收和網羅。總之,宣宗時期,明代的政治弗局進二步成熟,政治環境較為寬鬆,社會局面也更加穩定。在統治階級內部,"為君者能虛懷若谷、大度寬容、兼聽納諫、任用賢才:為臣者也能不避斧鎖,昧死直諫,興利除害,不遺餘力。”從階級關係來看,這個時期也是明代少有的階級矛盾較為緩和,農民起義少有發生的時期。另外,經過多年的發展積累,這時的經濟水平也達到明代的極盛,“百姓充實,府藏衍溢。”正因如此,歷來史家對這一時期的政治都給予很高評價,稱其時“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庚充羨,間閻樂業,歲不能災。蓋明興至是歷年六十,民氣漸舒,蒸然有治平之象矣。”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正如許多史家所指出的那樣,“仁宜之治”雖然為時不長,且其時也並非沒有弊政,社會生活中也並非沒有腐敗,但它確實於國家元氣有極大培植之效。”朱子彥由此認為“明代作長與創業及守成基礎紮實是分不開的。”ω這種基礎性作用的發揮,在緊承宣德時期而來的正統初期表現得更為充分。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宣宗病死,明英宗朱祁鎮以9歲幼齡繼位,改年號為正統。時“軍國大政關白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張氏,是一位頗具德識才能的女性。她在仁宗朝為皇后時就於“中外政事,莫不周知。宣德初,軍國大議多稟昕裁決。”她雖處深宮卻對朝廷事務頗為留意,時常勸勉宣宗顧念民生,甚至對英國公張輔、吏部尚書奉義、內閣“三楊”這些朝中重臣各自的品格優劣、為政風格都瞭然於心。英宗初即位,她下令“悉罷一切不急務”以寬恤民力。並繼續奉行信用外延官員,嚴禁宦官、外戚勢力干預朝政的政策。史記其時“委用三楊,政歸臺閣。每數日,太后必遣中官入閣,問施行何事,具以聞。或王振自斷不付閣議者,必立召振責之。”她曾於便殿召見英國公張輔、內閣“三楊”、禮部尚書胡淡等人,勉勵諸輔政大臣“同心共安社穰”,並囑英宗:“此五臣,三朝所簡任貽皇帝者。非五人所言,不可行也。”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甚至當著諸大臣和英宗之面,欲朱殺擅作威福的司禮太監王振。她的這些作法,為“三楊”等外朝官員在主持朝政事務中繼續實行仁、宣時期的既定政策提供了保障。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正統初期的輔政大臣如英國公張輔,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以及吏部尚書塞義、禮部尚書胡淡、戶部尚書黃福等人,大都是仁、宣之時的“看碩”。一方面,他們本身就是“仁宣之治”時期朝政事務的直接參與者,另一方面,他們大都具有相當的政治才能和素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這就使正統初期在治國政策上依然保持安民為本、明於用人、肅清吏泊的方向。如楊士奇在正統初,“首請練士卒,嚴邊防,設南京參贊機務大臣,分遣文武鎮撫江西、湖廣、河南、山東,罷偵事校尉。又請以次躪租稅,慎刑獄,嚴核百司”。由於人事格局與治國政策上保持與“仁宣之治”的一致,使得正統之初,“天下清平,朝無失政”。另外,仁宣之時社會經濟的發展與積累,至正統初期尚未形成大的消耗與浪費,因而呈現“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的情形。

明代正統初期的“治世”餘緒,視為明王朝創立和日益強盛的時期

然而,這種“治世”餘緒隨著朝廷人事關係的變化而很快消失。英宗即位,內侍王振升任司禮太監,其地位開始上升。正統初期,因張太后的控制和外朝有“三楊”等人主政,他的作為有限。正統七年(公元1442),太皇太后張氏去世,加之楊榮、楊士奇也先後卒,楊溥又年老勢孤,王振的勢力遂之大增。他攬權擅政,形成明代第一次宦官干政,由此結束了“治世” 的餘緒,使明代政治走向動盪與紛亂的時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