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對話吟唱潮汕歌謠走紅的合唱團指揮:不會潮汕話的人也被打動

  • 由 遊戲史小迷妹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11
簡介”鄭理告訴南都記者,這個合唱團超八成的成員並不是潮汕人,當時他們是臨時學唱潮汕歌謠

潮汕話做泥什麼意思

“井邊種瓜,小巷花棚,花下是時乜人家,好像是個舊書齋。”近日,一個輕吟潮語的合唱影片在朋友圈裡傳開,歌者將廣東潮汕地區街頭巷尾的煙火味娓娓道來,舊書齋、茶壺、住隔壁的教書先生……就像在敘說關於潮汕人童年家門口的記憶。

影片裡的歌謠,是作詞家李立群、作曲家鄭伊洋以潮汕童謠《天頂一粒星》為背景創作的同名潮語歌曲。兩年前,來自廣西柳州的合唱指揮鄭理,帶著中山大學東校園合唱團在一場音樂會上表演了這支歌謠。面對影片兩年後在朋友圈偶然走紅,9月11日,鄭理告訴南都記者,“當人們被旋律吸引,被和聲打動,自然會去探究歌詞以及歌裡的故事,甚至去了解那個有‘濃茶’‘青粿’味的地方文化。”

鄭理告訴南都記者,這個合唱團超八成的成員並不是潮汕人,當時他們是臨時學唱潮汕歌謠。曲作者鄭伊洋向南都記者談及上述影片時表示:“我在創作時所想象的汕頭老城區的市井氣息就是這樣的,他們唱出了那個味道。”

對話吟唱潮汕歌謠走紅的合唱團指揮:不會潮汕話的人也被打動

【對話鄭理】

南都:請介紹下這個影片的拍攝背景。

鄭理:

這是我以前在中山大學工作時,指導東校園合唱團演唱的一首潮語歌曲,影片拍攝於2019年上半年,當時我們在廣州星海音樂廳演出。

我是廣西柳州人,不會講潮汕話,但這些年因為合唱,我和潮汕地區一些地方合唱團一直有聯絡,也在汕頭結交了很多朋友。汕頭、潮州我已經不記得去過多少回,有時我會特地從外地飛回汕頭,就為了看一場合唱演出。

2019年初,中山大學東校園合唱團獲得廣東省教育廳高雅藝術進校園專案的支援,要舉辦兩場合唱專場音樂會,我們就將巡演範圍定在了潮汕地區。當時我們的演出目錄上好的作品不少,但是缺少有潮汕特色的歌曲。《天頂一粒星》是很適合學生合唱的一首作品,我當時就決定把這首歌作為我們潮汕巡演的主打。

這條影片一直存我的電腦裡,前幾天,朋友邀請我去汕頭吃牛肉,我就在落地潮汕機場等候班車的間隙剪輯了這個作品,上傳到我的微信影片號上,這應該是我近段時間裡閱讀量最高的一條短影片作品了,目前閱讀量有22萬,點贊、互動的很多都是潮汕人。

對話吟唱潮汕歌謠走紅的合唱團指揮:不會潮汕話的人也被打動

鄭理。

南都:合唱團的成員會說潮汕話嗎?

鄭理:

這個合唱團就跟一般的學校社團一樣,各個專業愛好合唱的學生彙集在這裡,他們並不是科班出身的音樂生。排練這首歌的時候,合唱團有100餘名學生,只有十幾個孩子是潮汕人,其他超八成的學生來自天南海北,還有不少是北方人。

南都:潮汕話並不好學,你們花了多長時間排練?

鄭理:

對於非潮汕地區的學生來說,要唱潮汕歌謠確實有難度。我就和團裡的潮汕籍同學一起為歌詞逐字標音,並請他們課後幫助其他同學學習歌詞。

潮汕話中有八個音調,他們要努力做到每句歌詞的音調儘可能同頻,配合上旋律,不同聲部匯合出一個和諧的音色。有了音標的加持,同學們記詞非常快,我記得當時花了不到半天的時間,基本就排練成型了。

事實上,這首合唱曲目非常適合學生吟唱。這個合唱團的學生都不是音樂生,他們的聲音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是未經雕琢、淳樸的,他們唱這首歌不需要很花哨的技巧,就像講故事一樣輕吟淺唱,就可以喚起聽眾關於童年的記憶。

南都:在教唱之前,你如何理解並向學生們講解這首歌?

鄭理:

《天頂一粒星》的詞作者李立群、曲作者鄭伊洋是潮語音樂領域非常有實力的創作人。在汕頭的時候,我就跟當地合唱團探討過這首歌曲。

《天頂一粒星》本是一首潮語童謠,當地人們幾乎都會唱“天頂一粒星,地下開書齋(學堂);書齋門,未曾開;阿孥(孩子)拼愛食油?(油餅)。”我瞭解到的是,很多當地人小時候都是由祖輩教唱這首童謠,在前輩給下一代的口耳相授中,也傳遞了潮汕地區以讀書為榮的價值觀念,以及對孩子在教育方面的期待。

我們合唱表演的《天頂一粒星》這個作品正是以此為背景。作品中以書齋、茶、花棚等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舊物,描繪出潮汕人記憶中市井又溫馨有趣的童年畫面。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大概知道了演繹這首作品的情感基調。

南都:表演方言歌曲難嗎?

鄭理:

說難也不難,方言乃至英、韓、日等外語,無非是透過標註音標來掌握讀音。但方言歌曲難得,家鄉是創作者靈感來源的重要部分,方言即為其載體,有些獨屬地方文化的韻味是普通話無法表達的。

我認為合唱團在表演方言歌曲時,生活化地表達地方文化底蘊,才是方言歌曲表演的核心。比如,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藝術總監、指揮金承志先生也創作過一些溫州方言的歌曲,合唱團呈現效果也廣受好評。

南都:影片在朋友圈火了,你怎麼看?

鄭理:

這是一個偶然,但能被大家看到,說明歌曲本身是打動人的。這首潮語歌曲打動了不會說潮汕話的我,也由非潮汕地區的學生唱了出來,再一次說明了音樂是超乎空間的“共通語言”。當人們被旋律吸引,被和聲打動,自然會去探究歌詞以及歌裡的故事,甚至去了解那個有“濃茶”“青粿”味的地方文化。

南都:你影片號的簡介裡寫著:合唱指揮學習道路上的理科男。

鄭理:

是的,我的專業是數學,不過從上大學時就一直在學校學生合唱團,畢業後留校做行政工作,也負責指導學生合唱團。今年我從中大離職,來到上海工作,現在是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副團長。我並非科班出身,但確實對合唱著迷,很幸運這成為了我的工作。

出品:南都即時

採寫:南都記者黃小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