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楞嚴經·卷九|受陰大光耀中激發的兩種情感覺受(22)

  • 由 經典悅讀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10
簡介不能覺悟悲受,反而作慈悲聖解,就會感召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情重而淪墜

磋磨什麼意思

楞嚴義理是最簡單的,看不懂的人往往是想太多了。楞嚴讀到這裡,看到有的讀者轉過彎來了,心裡還是挺高興的。佛經無法離開文字分別相,但能夠透過有為的文字相,感悟到無為的真性,這就是“歪打正著”,而佛經的高明之處就在這裡,沿著手指的方向,就能見到那輪真月。

繼續邊讀邊聊《楞嚴經》。

楞嚴經·卷九|受陰大光耀中激發的兩種情感覺受(22)

【阿難,彼善男子,當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發明內抑過分,忽於其處,發無窮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心生憐愍,不覺流淚。此名功用抑摧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那善男子,當於此色陰盡的境界中,獲得了大光耀。其弘法責任心中發明出使命感,以致於內心抑制過分,忽然就在其使命處,顯發出無窮之悲。如是乃至觀見蚊蟲,猶如赤子般心中生出憐愍,不知不覺間流下眼淚。此名為‘功用抑摧過越’。覺悟則沒有過咎,不是聖證。覺悟瞭然而無迷惑,日久自然就會消失止歇。若是做了聖解,就會有悲魔進入到其心腑之中,見人則悲,啼泣無止境,失於正受,當從此淪墜。”

善男子在色陰盡的大光耀中,油然而生出一種弘揚佛法的責任心和使命感。這種情形就好比世間人遇到好事情,總是急於和人分享一樣。但是,如果他住在使命責任相上,“功用抑摧過越”,就會過於沉重,見到輪迴眾生產生悲受。有的人誤把這種悲受當作是菩薩的慈悲心,就會感召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失於正受而淪墜。

曾見到某些世間學佛者,見到人就塞一本佛書、一串念珠等等,與人交談必是佛,但他的這種交流並非是啟發智慧的,而是著於相見的。比如說,哪種學佛法門最好,每天要念佛多少遍,誰誰唸佛病好了,等等。成天就是這些,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學佛就是這個樣子,無非是換一件事情做而已。

這類人往往尚未得到佛法正見,卻在唸佛持咒過程中得到了一點輕安的虛明感受,從而住在了這個虛明相上。這些人內心有輕安覺受,卻無法表達出來,心中亦希望別人也能同享輕安快樂,故而“功用抑摧過越”,逢人便勸人學佛,完全不懂得觀機。有些人雖然在他們的勸導緣中學了佛,有些人則反而被激起了逆反心。

楞嚴經·卷九|受陰大光耀中激發的兩種情感覺受(22)

【阿難,又彼定中,諸善男子,見色陰銷,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感激過分,忽於其中生無限勇。其心猛利,志齊諸佛,謂三僧祇一念能越。此名功用陵率過越。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若作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上不見佛,下不見人。失於正受,當從淪墜。】

“阿難,又那禪定中的諸善男子,見色陰消盡,受陰明白。勝相現前時,心中感激過分,忽然於其感激中獲得了無限勇氣,其心猛利,立志平齊諸佛,認為三大阿僧祇劫一念就能超越,此名為‘功用陵率過越’。覺悟則沒有過咎,不是聖證。覺悟明瞭無迷惑,日久自然消失停歇。若是做聖解,則有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自誇,我慢無比,其心乃至狂到上看不見佛,下看不見眾人,失於正受,當從此而淪墜。”

同樣是見到“色陰消、受陰明白”的殊勝大光耀景象,有的善男子心中感激過分,發起志齊諸佛的狂勇,“功用陵率過越”中,彷彿三大阿僧祇劫一念就能超越。如果把這個狂勇誤以為是菩薩的大勇猛心,就會感召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自誇,我慢無比,則失於正受而淪墜。

有法喜經歷的行者,應該明白這樣的感受。法喜的當下,彷彿馬上就要證果了似的,在那段時間修法往往很精進。但是,修了幾天後,沒什麼進展,因法喜而產生的狂勇一消失,修法也就懈怠下來了。

平日讀經聞法中小法喜、小狂勇,不容易令人迷失。在法喜當下或者狂勇過後,覺知到自己這個身相色殼子,很快就能明白自己尚未證果。但在“色陰盡、受陰明白”的禪定中,如果沒有正見,這種由純粹法喜覺受而激發的狂勇,就很難說了。

楞嚴經·卷九|受陰大光耀中激發的兩種情感覺受(22)

上面兩種現象,都是在色陰消失、受陰明白的大光耀中產生的情感覺受。

對外,在與眾生共情中“功用抑摧過越”,就會產生悲受。不能覺悟悲受,反而作慈悲聖解,就會感召悲魔入其心腑,“見人則悲,啼泣無限”,失於正受、情重而淪墜。

對內,於自身證果想中“功用陵率過越”,就會產生狂受。不能覺悟狂受,反而作證果聖解,就會感召狂魔入其心腑,“見人則誇,我慢無比”,失於正受、情重而淪墜。

見到這些現象,要如何

洗心

呢?經中說:“悟則無咎,非為聖證。覺了不迷,久自銷歇。”意思是,覺悟了就沒有過失,只要明白這不是聖證,假以時日,這種感受就會自然消失。人世間亦是這樣,再難忘的相思,敵不過歲月的磋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