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周克庸讀《呂》札記22上:讀《呂氏春秋用眾》

  • 由 克庸真善美 發表于 垂釣
  • 2021-12-01
簡介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大意:戎人生活在西部的戎族之地,成長於戎族之地而說著戎族語言,卻並不知自己從何處學來的

呂這個讀什麼

(克庸讀《呂》札記22上——)

讀《呂氏春秋用眾》

周克庸讀《呂》札記22上:讀《呂氏春秋用眾》

圖片來源於百度相簿

◎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

原文:善學者,若齊王之食雞也,必食其蹠數千而後足;雖不足,猶若有蹠。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無醜不能,無惡不知。醜不能,惡不知,病矣。不醜不能,不惡不知,尚矣。雖桀、紂猶有可畏可取者,而況於賢者乎(大意:善於學習者,就好像齊王吃雞那樣,一定要吃數千雞爪才能吃夠;即使不夠,也還是有雞爪可吃的。事物本來就無不有其長處,也無不有其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於學習者,借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短處。所以懂得借用他人才能者就能得到天下。不要以自己無能為恥,不要厭惡自己無知。以自己無能為恥,厭惡自己無知,那就真的要困頓了。不要以自己無能為恥,不要厭惡自己無知,這才是應予崇尚的態度。即使像桀、紂之類的暴君,也還是有可畏可取之處的,更何況是賢者呢)?

周注:

蹠(zhí):腳掌(《說文》:蹠,“足下也。”段玉裁注:“今所謂‘腳掌’也”),這裡指雞爪。

足:滿足,足夠。

猶若:也還仍然是。

假人之長:藉助他人之長處。假,借用(《康熙字典》:假,“借也”)。長,長項、長處。

無醜不能,無惡不知:勿以(自己的)無能為恥,莫要憎惡(自己的)無知。無,通“毋”,不要,不可。

病:困頓。

尚:尊崇。

桀、紂:夏桀為夏的末代君主,其為人暴虐無道,驕奢淫逸,為商湯所滅;商紂乃商的末代君主,亦殘暴無道,為周武王所滅。後以夏桀商紂為暴君之代稱。

可畏:值得敬畏。

可取:有值得采取的東西。

周按

:凡物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用眾者,無非善於以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這才是所謂的“有天下”之術。一個人能耐再多再大,也不可能萬能皆備;再多聞多識,也不會無所不知。認識到這點,人們才會“不醜不能,不惡不知”,虛懷若谷,不恥下問,像孔夫子“入太廟”那樣,老老實實,去向可以增益我能我知的人“每事問”——虛心請教。

◎戎人生乎戎,長乎戎

原文:戎人生乎戎、長乎戎而戎言,不知其所受之;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不知其所受之。今使楚人長乎戎,戎人長乎楚,則楚人戎言,戎人楚言矣。由是觀之,吾未知亡國之主不可以為賢主也,其所生長者不可耳。故所生長不可不察也(大意:戎人生活在西部的戎族之地,成長於戎族之地而說著戎族語言,卻並不知自己從何處學來的;楚國人生活在楚地,成長於楚地而說著楚人語言,卻並不知自己從何處學來的。現在讓楚人生活成長在戎地,讓戎人生活成長在楚地,則楚人就會說戎族的語言,戎人就會說楚人的語言了。由此看來,我不信亡國君主就不能成為賢明的君主,只是他的生長環境使他不能成為賢主罷了。所以,生活成長的環境不可不認真考察)。

周注

戎人:古代對生活於中國西部之民族的稱呼。

生乎戎:生活於戎族之地。乎,介詞,同“於”。

由是:由此。是,近指代詞,這個。

其所生長者:他所生活成長的(環境)。“者”字結構(即在形、動、數等詞或述賓、偏正、主謂等片語後加一“者”字,構成的名詞性結構),需根據具體句子的前後文意,靈活翻譯為不同的意思。一般譯作“……的人”、“……的事”;此處譯作“……的環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