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陶行知的讀書軼事:世上的書,一種是吃的書,一種是用的書

  • 由 團結出版社 發表于 垂釣
  • 2021-11-28
簡介由此而引發出陶行知關於“吃的書”的“讀書人與吃飯人”的讀書感悟

讀的什麼書吃的什麼藥

陶行知的讀書軼事:世上的書,一種是吃的書,一種是用的書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縣人,教育家、思想家。1917年起,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被譽為“偉大的人民教育家”。

在位於陶行知的故鄉——安徽歙縣老街上的“陶行知紀念館”裡,給人印象最為深刻、啟迪最為雋永的,就是陶行知刻苦讀書的諸多軼事。

賣完柴火去讀書

出生於安徽歙縣農村的陶行知,雖然天資聰明,酷愛讀書,然而由於貧窮家庭的生活壓力,致使少年陶行知不能一心讀書,必須經常參加勞動,有時替父親挑瓜、挑柴進城出售,有時幫母親挑水、洗菜。10歲時,因父親失業,陶行知只得半工半讀。他每天砍一擔柴,挑到城裡賣掉後再去上學,每天往返20裡,就這樣學完了四書五經。

歙縣城裡崇一學堂的校長見陶行知勤奮好學,便允許他免費入學。這樣,15歲的陶行知進入了崇一學堂。由於基礎紮實,他一入學就直接被編入二年級,畢業時,他的成績名列第一。在崇一學堂讀書期間,陶行知既學現代科學知識,又沒丟下古典文學。因為家境不好,他向崇一學堂的同學借來唐詩選本,在吟誦之餘將一本書工工整整地抄完了。還書時,同學的父親問陶行知唐朝詩人中最推崇誰。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杜甫和白居易。”並說:“杜詩沉鬱有力,多傷時憂國之作;白詩通俗易懂,道出民生疾苦。”

王門立雪苦讀書

當地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名叫王藻,是前清貢生。王藻長期在小南海航埠頭曹家坐館,離陶行知家的黃潭源村有15裡。陶行知慕名登門求教,以習經學。陶行知好學的精神感動了王藻,王藻於是收他為門生。

15里路雖不算遠,但來回30裡全靠步行,途中還要翻山越嶺,兩三天去一次,對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來說還是很不容易的。有時天氣不好,不能在開課前趕到曹家,到晚了,逢王先生正在講課,他就站在門口,等課間休息時才進課堂,以免影響老師的講課與同學們的聽課。就這樣風雨無阻,從來沒有缺席一次。

這天,雨雪紛紛,路滑難行。當陶行知趕到先生教書處時,先生正在上課。陶行知不敢打擾先生,便肅立教室門外,默默聽講。一個多小時過去了,他一直靜靜地站在那裡,身上落滿了雪花,如同雪人。王藻下課後,才發現渾身是雪的陶行知,他大吃一驚,連忙把陶行知叫進屋裡。王藻十分感慨地說:“古有‘程門立雪’,今有‘王門立雪’。小小年紀,讀書就如此刻苦,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後來陶行知成了一名著名的教育家,他以“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與勞苦大眾休慼與共,為人民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身。

“吃的書”與“用的書”

陶行知的讀書軼事:世上的書,一種是吃的書,一種是用的書

陶行知紀念館

在陶行知看來,世上的書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吃的書,一種是用的書。”所謂“吃的書”,主要是指文學、歷史類等非應用型的書;而“用的書”呢,則是指導讀者實操的理工類書。而在“吃的書”中,“有的好比是白米飯,有的好比是點心,有的好比是零食,有的好比是藥”。陶行知認為要把書讀好,首先要把書選好。

由此而引發出陶行知關於“吃的書”的“讀書人與吃飯人”的讀書感悟。他認為,與讀書聯成一氣的有“讀書人”這個名詞,假使書是應該讀的,便應使人人有書讀,絕不能單使一部分有書讀的人叫做“讀書人”,一部分無書讀的人叫做“不讀書人”;好比飯是必須吃的,便應使人人有飯吃,決不能使一部分有飯吃的人叫做“吃飯人”,一部分無飯吃的人叫做“不吃飯人”。從另一面看,只知道吃飯,不成為飯桶了嗎?只知道讀書,別的事一點也不會做,不成為一個活書架了嗎?陶行知提倡讀書一定要與用書相結合,要把所讀的知識,儘可能地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

他在《讀書與用書》一文中特別強調:書只是一種工具,和鋸子、鋤頭一樣,都是給人用的。我們與其說“讀書”,不如說“用書”。書裡有真知識和假知識。讀它一輩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書的本來面目便顯了出來,真的使用得出去,假的使用不出去。

因此,陶行知一再告誡那些所謂的“書呆子”,絕不能因此而陷入“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窘迫困境。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讓書也活起來,我們的生活才能綻放光彩,我們的教育才能成為真正的教育。後來,陶行知又把這種讀書觀,用於教學和育人之中,倡導教師“教活書,活教書,教書活”,而絕對不能“教死書,死教書,教書死”,為中國教育事業奉獻了力量。(以上文字轉載自團結報文史e家微信公眾號,作者:江志偉)

陶行知的讀書軼事:世上的書,一種是吃的書,一種是用的書

《民國大先生:陶行知傳》 王一心/著 團結出版社出版

陶行知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生於晚清,卒於民國。書中從其病逝和身後哀榮寫起,詳細記述了其致力教育事業的一生。原是一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陶行知,在時代的疾風險浪中,未能堅持住本來的立場,先是被動後又主動地與他的同鄉同庚同學的胡適反向而行。探究其道路的選擇,不僅可以瞭解作為個案的思想與性格因素,還可以明瞭使其轉變的社會因素,從而為那一代同樣作此選擇的知識分子群體的共性提供參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