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論語今讀》:孝弟為仁之本,“仁”的根在於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

  • 由 悠閒文東 發表于 垂釣
  • 2021-10-28
簡介而儒學之所以不是某種抽象的哲學理論、學說、思想,其要點之一正在於它把思想直接訴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論,建立在情感心理的根基上,總要求理知與情感交融,至今中國人仍然愛說“合乎情理”“合情合理”,便是它的表現

孔子認為仁之本是什麼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譯】

有子說,“作人孝敬父母,尊愛兄長,而喜歡冒犯上級官長的,少有。不喜歡冒犯上級而喜歡造反作亂的,從來沒有。君子在根本上下工夫,根本建立好了,人道也就生髮出來。孝敬父母、尊愛兄長,就是人的根本吧?!”

【記】

“仁”是孔學的根本範疇,是人性結構的理想。由“禮”歸“仁”,是孔子的創造性的理論貢獻。孔子通由仁而開始塑造一個文化心理結構體,製造中國人的心靈。

孔學(或儒學)半是宗教,半是哲學。因為它雖然沒有人格神的上帝,但在塑造、形成、影響中國人的心靈上,與基督教在西方社會並不相上下。而儒學之所以不是某種抽象的哲學理論、學說、思想,其要點之一正在於它把思想直接訴諸情感,把某些基本理由、理論,建立在情感心理的根基上,總要求理知與情感交融,至今中國人仍然愛說“合乎情理”“合情合理”,便是它的表現。

把“人”或“仁”的根“本”建立在日常生活即與家庭成員的情感關係之上。好些動物也乳幼撫小,但幼小長大,便離“家”獨立,不再復歸,因此也很難說什麼兒女對父母的感情。孔學儒家教義的特徵之一,從所謂“三年之喪”,到孟子和王船山所說“人禽之別”,首先強調的正是這樣一種“家庭”中子女對於父母的感情的自覺培育,以此作為“人性”的本根、秩序的來源和社會的基礎;把“家庭價值”置放在人性情感的層次,來作為教育的根本內容。

(《論語今讀》讀書筆記)

Top